八年级上册科学【高频考点解读】
(考试范围:1.1-1.3)
考点1:水的循环
考点解读: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水循环的内因:物质的三态变化,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例1: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C.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增加
D.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
考点2:水资源的分布
考点解读: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我国是一个缺水较为严重的国家。我国江河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1012米3,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2200米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南多,北少,城市缺水严重。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也很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在北方更加明显。
例2:如图甲是世界、中国和北京水资源占有量的统计图,图乙中是陕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水资源占有量统计量。
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我国的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的______,你认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富余还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___________。
(2)分析图乙,你认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存在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3:水的组成
考点解读: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泡,两支玻璃管内液面都下降。
气体的比较与检验: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一半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例3:如图所示,图甲是水电解实验装置,图乙是老师针对图甲实验的创新装置。
图乙的创新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先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向其中注入250g的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液,以增强溶液的导电性,用注射器将电解液注满移液管并倒立在装置的两极,连接好导线,开启直流电源,约4min,产生一定量的气体时,关闭电源,随即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请你结合上述图示和操作步骤,回答问题:
(1)图乙中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检验此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图乙的创新实验相对图甲来说,所具备的优点组合是____(填字母编号)。
①实验时,手不用直接接触有腐蚀性的电解液 ②使用注射针头作电极,两极距离近,反应快 ③非常方便两极气体的检验 ④所用实验器材都是用家里常见的物品改制而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4:水分子的构成
考点解读:水电解实验可以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产生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例4:如图是水电解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电解属于物理变化 B.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考点5:浮力计算的方法——称重法
考点解读:F浮=G-F,其中F为物体浸入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其中G为物体在空气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物体的重力。
例5: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把一个重为5 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N。
考点6:浮力计算的方法——平衡法
考点解读:当物体在液体表面或液体中静止时,有两种特殊的状态悬浮和漂浮,此时,在竖直方向上,物体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重力的大小等于浮力的大小,这种方法称为平衡法。公式:F浮=G。
例6:如图所示,将重为G1=5 N的金属块压在木块A的上面,木块有的体积没入水中;将另一个重为G2=30 N的金属块压在木块A的上面,木块恰好全部没入水中。
求:(1)木块的体积;(2)木块的密度。
考点7:浮力计算的方法——公式法
考点解读: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种方法称为公式法,其公式为F浮=G排=ρ液gV排。
例7:如图甲所示,石块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的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如图乙所示是钢绳拉力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阻力(g取10N/kg,ρ水=1.0×103kg/m3),求:
(1)石块全部没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3)石块的密度是多少?
考点8:浮沉条件的应用与计算
考点解读: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上浮
下沉
漂浮
悬浮
沉底
F浮>G
F浮<G
F浮=G
F浮=G
F浮+N=G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V排<V物
ρ液=ρ物
V排=V物
ρ液<ρ物
处于动态(运动状态不断改变),受力不平衡
是“上浮”过程的最终状态
可以停留在液体的任何深度处
是“下沉”过程的最终状态
处于静态,受平衡力作用
例8:潜水器从刚好浸没时开始下潜到返回水面合计10 min,显示器上分别显示全过程深度曲线和速度图像如图,下列对潜水器分析正确的是( )
A.在1~3 min,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减小 B.在1~3 min,受到水的浮力逐渐变大
C.在4~6 min,都是处于水下静止状态 D.在6~8 min,都是处于受力平衡状态
考点9: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考点解读: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形状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②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体积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物体浸入同种液体中不同的体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③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不同的液体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例9:在进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C: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选用了物块甲和乙(甲和乙的体积相等但密度不同)、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等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分析比较实验①⑤,可以知道甲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①④⑤,可以验证猜想________是错误的。
(3)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________是错误的。
(4)分析比较实验________,可以验证猜想D是正确的。
(5)分析比较实验________可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6)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7)在进行实验⑥⑦过程中,也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保持了____不变,进行探究、验证。
考点10: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方法
考点解读:等效替代法在物理量的测量中经常用到,对一些不便直接测量的量,可利用其与其他可直接测量的量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其他物理量来间接测量该物理量。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其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即物体的质量等于它排开的水的质量,因而只要测出它排开水的体积,便可由公式m=ρV求出排开水的质量,从而得到物体的质量。
例10:小明在户外捡到一颗漂亮的小石头,回家后他利用一把刻度尺,一条细线,一个厚底薄壁圆柱形的长杯子(杯壁厚度不计)和一桶水来测这颗小石头的密度。做法是:将装有适量水的长杯子放入桶内的水中,使杯子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得杯底到桶中水面的高度h1为6 cm,杯底到杯内水面高度h2为4 cm;然后把小石头没入杯内水中,杯子继续竖直漂浮在水面上,如图乙所示,用刻度尺测得杯底到桶中水面的高度h3为9 cm,杯底到杯内水面高度h4为5.5 cm,小明还测得杯子底面积s为20 cm2。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求:小石头的密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实验或事例可以说明空气中存在水的是( )
A.大气中有细菌在生存,而细菌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水
B.刚从冰箱里拿出干而冷的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
C.夏天早晨的树叶上会有露珠出现
D.上述实验或事例都可以说明空气中存在水
2.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3/4
B.地球是一个水球,有90%的面积被水覆盖
C.成人体重的3/4以上为水
D.每个成年人每天需摄水约2.5L
3.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氧气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C.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很多杂质
D.水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4.小兰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值相差不多,可认为实验已经成功
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
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5. 用图中实验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当物块浸入溢水杯时,水会流入空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溢水杯未装满水,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物块浸入水中越深,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越大
C.物块浸入水中越深,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大
D.通过计算可知实验所用物块的密度为2×103 kg/m3
6.小科将质量为120克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当物体静止时,溢水杯中溢出了100cm3的水,则物体(g取10牛/千克)( )
A.漂浮在水面上 B.悬浮在水中
C.沉在溢水杯底部 D.受到1.2牛的浮力
7.甲、乙物体的密度相同,甲的体积是乙的2倍,将它们叠放在水槽里的水中,水面恰好与甲的上表面相平,如图所示,现将乙物体取下,当甲物体静止时,甲物体将( )
A.沉在水槽的底部
B.悬浮在原位置
C.漂浮,水下部分高度与甲的高度之比为1∶2
D.漂浮,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与甲的体积之比为1∶3
8.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图乙是绳子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取g=10N/kg。根据图象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金属块重力的大小为54N
B.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20N
C.在t1至t2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D.从t2时刻开始金属块就慢慢离开水面了
9.装满货物的轮船从大海驶向内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轮船所受的浮力变大 B.轮船所受的重力变大
C.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 D.轮船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
10.把质量相等的两块橡皮泥分别捏成实心球状和碗状,轻轻放到水面,静止之后,实心球橡皮泥沉到容器底部,碗状橡皮泥漂浮在水面,如下图所示,则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球>F碗 B.F球<F碗
C.F球=F碗 D.F球≥F碗
11.如下左图所示,密度均匀的长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将木块沿虚线部分切开,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沿ab切开,左右两部分都将上浮一点
B.沿cd切开,拿走下部分,剩下的木块上浮一点
C.沿ab切开,左右两部分还是漂浮
D.沿cd切开,上半部分漂浮,下半部分悬浮在水中
12.弹簧测力计下挂一长方体物体,将物体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缓下降,然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甲;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体积是500 cm3
B.物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5 N
C.物体的密度是2.25×103 kg/m3
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9 N
13.一棱长为a的立方体铁块从如图所示的实线位置(此时该立方体的下表面恰好与水面相平),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则下列能正确反映铁块所受水的浮力大小F和铁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象是( )
14.体积相等的实心铅块、铁块和木块,抛入水池中,待它门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 )
A.铅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B.铁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C.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小 D.它们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15.如图,四个相同的容器内水面一样高,a容器内只有水,b容器内有木块漂浮在水面上,c容器内漂浮着一块冰块,d容器中悬浮着一个空心球。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每个容器的总质量都相等 ②四个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同 ③在b容器中倒入酒精后,木块在液面下的体积减小 ④c容器中冰块熔化后水面高度下降 ⑤d容器中再倒入酒精后,小球将下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有同学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跟该物体的体积有关”。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1)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塑料药瓶分别装上不等量的细沙,使它们的 相等。
(2)把两药瓶放入水中,均能在水面上漂浮,如图所示,这两个药瓶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甲、F乙,则F甲 F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实验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 的,以上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一切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结论,理由是: 。
17.三个相同的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相连。向容器内倒入某种液体,待液体和球都稳定后,观察到如图所示情况,乙球下方的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这三个球受到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选填字母)。
A.F甲F乙> F丙 C.F甲=F乙=F丙
这三个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选填字母)。
A.ρ甲<ρ乙<ρ丙 B.ρ甲>ρ乙>ρ丙 C.ρ甲=ρ乙=ρ丙
其中 (选填“甲”“乙”或“丙”)球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相同。
18.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下列数字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图中________(填序号)环节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
(3)不同的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_____。
A.地表径流 B.蒸发和降水 C.地下径流 D.下渗和蒸腾
19.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和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试管中生成气体B,则B是_____气,b应接电源的_____极。
(2)验证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该气体具有________性。
(3)图中的现象表明实验是_______(选填“未开始”“刚开始”或“已进行一段时间”)。
(4)如果该实验中产生氧气的体积是8mL,则生成氢气的体积是______mL。
20.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排开的水的重力为 牛。
(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为可信,将石块换成钩码等其他物体再进行几次实验,其主要目的是_ _(填字母)。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偶然误差
B.多次测量找规律,排除偶然性
C.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实验是通过比较物体的重力与 的重力,得出结论。
21.小胡用刻度尺、塑料碗、大烧杯(底面积为S)等器材测量金属球的体积和质量。他先在烧杯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ρ水)中,如图甲所示,测出此时烧杯内水的深度为h1;将金属球放在塑料碗中,放入球后的状态如图乙所示,测出此时烧杯内水的深度为h2;将塑料碗中的金属球轻放入烧杯中,如图丙所示,测出此时烧杯内水的深度为h3。金属球的质量是 ,体积 。(请用实验中已知量表示)
22.将玻璃管两端用橡皮膜蒙住,将其放入水中,做成浮力产生原因探究器,如图所示:
(1)甲图中两侧橡皮膜凹进去,且凹陷程度相同。这说明:同一深度处液体对橡皮膜水平方向的压强大小 ,即 压力差(选填“有”或“没有”)。
(2)乙图中上、下橡皮膜凹陷程度不同,说明液体对下面橡皮膜向上的压强 (选填“大于”或“小于”)液体对上面橡皮膜向下的压强,即 压力差(选填“有”或“没有”)。
(3)归纳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
23.某校八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节课后,小组反复讨论,改进了老师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是弹簧测力计,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可升降平台,G为铁架台。
(1)实验前,在选择A、B两个弹簧测力计时,很多同学认为选择任何规格的弹簧测力计都可以,而小军同学认为应选择 的弹簧测力计。
(2)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 ,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 (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ΔFA和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变化量Δ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ΔFA ΔFB(选填“>”“<”或“=”)。
(3)通过分析,你认为改进后的装置优点是什么?(请写出一条) 。
24.将一密度比水小的木块,系好绳子后放入图甲所示容器中,并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部的中央,然后沿器壁缓慢匀速倒入水(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容器中水与木块位置变化如图乙所示。请你在图丙中画出木块从加水到浸没后的过程中浮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并说出各段变化的理由。(温馨提示:t1时木块恰好离开杯底,t2时绳子刚好拉直,t3时木块刚好完全浸没)
25.某中学科技小组同学想动手设计一个“浮力秤”,用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为此,他们找来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在大容器中装入水,再将小容器漂浮于大容器的水中,如图所示。某同学测得小玻璃容器的底面积是250 cm2,质量是250 g,大玻璃容器的底面积是300 cm2,它们的高度分别是25 cm和21 cm,两容器壁厚可忽略不计。(取g=10 N/kg)
问:(1)该“浮力秤”的“0”刻度线距离小容器底部多少厘米?
(2)称量物体质量时,此“浮力秤”的最大测量值是多大?
(3)欲使“浮力秤”达到最大测量值,大玻璃容器中水的质量至少是多少?
26.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是0.8 dm3的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木块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现向容器中慢慢加水,直到细线拉直,如图乙所示。若细线的拉力用F表示,倒入容器中水的深度用h表示(g=10 N/kg)。
(1)图丙中的A点对应木块在水中的位置是处于 状态。
(2)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顿?
(3)该木块的密度为多少?
(4)请在丁图中作此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F浮随水的深度h变化的大致图象。
参考答案
例1:D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③的影响,A错误;人工降雨会改变②的时空分布,B错误;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减少,C错误;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D正确。
例2:解析:(1)从图甲中不难看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约为世界的1/4,(2)图乙是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图,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
答案:(1)1/4 短缺 (2)地区分布不均。
例3:解析:(1)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能收集到氧气,氧气一般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结合常规的实验及所提供的信息只要合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四个说法中只有两极距离近,反应快无科学道理.
答案:(1)O2;用带火星的木条移到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的尖嘴口上方,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2)B
例4:解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由水分子的构成可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D正确。由微粒的构成可知,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C错误。
答案:D
例5:解析:首先判断测力计的分度值,再读出其示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加上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据此求物体受到的浮力,求浮力利用称重法。
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 N,
由此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拉=3.8 N,
∵物体浸没在水中,∴G=F浮+F拉, F浮=G-F拉=5 N-3.8 N=1.2 N。
答案:3.8 1.2
例6:解析:设:木块的密度为ρ木,木块的体积为 V 木。
现有有的体积没入水中,F浮=G,ρ水gV=G木+G1 ①
木块恰好全部没入水中时,F浮′=G′ ρ水gV=G木+G2 ②
②-①解得 V=0.0075 m3 代入(1)得G木=45 N
G木=ρ木gV ρ木===0.6×103 kg/m3
答案:(1)木块的体积为0.0075 m3 (2)木块的密度为0.6×103 kg/m3
例7:解析:(1)由图乙可知,当石块没有浸入水中时,拉力等于重力,即:F=G=1400N,石块的质量:
m石===140kg,
当石块全浸入水中后,F浮=G-F′=1400N-900N=500N;
(2)根据F浮=ρ水gV排,得:V排===5×10-2m3,
因为石块完全浸没,石块的体积:V石=V排=5×10-2m3;
(3)石块的密度:ρ石===2.8×103kg/m3。
答案:(1)500N (2)5×10-2m3 (3)2.8×103kg/m3
例8:解析:由h-t图像可知,在1~3 min内潜水器所处的深度逐渐增大,由p=ρgh可知,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增大;在1~3 min内,潜水器排开水的体积不变,由F浮=ρgV排可知,受到水的浮力不变;由v-t图像可知,在4~6 min内,潜水器的速度为0,处于静止状态;由v-t图像可知,在6~8 min内,潜水器加速上升,处于非平衡状态。
答案:C
例9:解析:由题意可知,(1)由于甲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受到重力、浮力和拉力三个力作用且平衡,所以,甲受到的浮力F浮=G-F拉=3.0 N-1.0 N=2.0N;(2)实验④和⑤是同一个物块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不同深度处,但物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变的,由此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其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的猜想是错误的,即A猜想错误;(3)由实验①⑤和②⑥可以看出,物块的密度不同但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物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也相同,由此可以判断: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猜想是错误的,即B猜想错误;(4)由题图可以看出通过比较实验①③④或③④或①③⑤或③⑤都可以验证猜想D是正确的;(5)由题图可以看出通过比较实验②⑥⑦或⑥⑦可以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6)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7)由图可以看出:实验⑥⑦探究的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所以应该要控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不变来进行实验探究。
答案:(1)2.0 (2)A (3)B (4)①③④或③④或①③⑤或③⑤ (5)②⑥⑦或⑥⑦
(6)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7)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例10:解析:杯子内放入小石头后水深度的变化量:Δh=5.5 cm-4 cm=1.5 cm,
小石头的体积:V石=SΔh=20 cm2×1.5 cm=30 cm3=3×10-5 m3。
∵小石块放入杯子前后都处于漂浮状态,
∴小石块的重力:G石=ΔF浮=ρ水gΔV排=1.0×103 kg/m3×9.8 N/kg×(0.09 m-0.06 m)×2×10-3 m2=0.588 N,
小石头的密度:ρ石====2×103 kg/m3。答:小石头的密度为2×103 kg/m3。
答案:2×103 kg/m3
一、选择题
1-4 DDAB
5 D 解析:物体浸入水中前,溢水杯应该是装满水的,否则小桶内所盛的水将小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A错误;物块浸没水中后,随着深度的增加,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故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不变,B错误;在物块完全浸没水中前,随着物块浸入水中深度的增加,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溢出的水增多,左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物块完全浸没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变化,C错误;由测力计的示数可知,物体的重力G=2 N,物体的质量m===0.2 kg;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浮力F浮=G-G′=2 N-1 N=1 N,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可得,物体的体积V=V排===1×10-4 m3,物体的密度ρ===2×103 m3,D正确。故选D。
6 C 解析:由题意知物体的重力为:G物=m物g=120×10-3kg×10N/kg=1.2N。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排=ρ水gV排=103kg/m3×10N/kg×100×10-6m3=1N。因为浮力小于重力,所以物体最后沉在水杯底部。故选:C
7 D 解析:F浮=ρ液gV排,G物=mg=ρ物V物g,物体漂浮时,F浮=G物,所以ρ液gV排=ρ物V物g,即,乙物体取下之前,可以把甲乙看成一个整体,此时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V乙是甲乙体积之和的三分之一,乙物体取下之后,甲、乙物体的密度不变,所以甲物体将漂浮,露出水面部分的体积是甲的体积三分之一。故D正确。
易错点: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根据变形公式可知,物体密度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物体体积的几分之几。
8 C 解析:当金属块完全露出液面,没有浸入水中时,金属块不受浮力,此时拉力等于重力,即为图中的CD段,从图可知,该金属块重力为:G=F拉=54N,故A正确;当金属块未露出液面时,即为图中的AB段,从图可知,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4N,则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浮=G-F拉=54N-34N=20N,故B正确;从图可知,绳子的拉力在t1至t2时间段内逐渐的变大,则由公式F浮=G-F拉可知,金属块的重力不变,而拉力逐渐的变大,所以浮力逐渐变小,故C错误;绳子的拉力从t2时刻开始不在变化了,所以金属块从t2时刻开始就慢慢离开水面了,故D正确。
9 D 解析:当轮船从大海驶向内河,船的质量不变,所受的重力不变,因为轮船始终漂浮,所以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又因为F浮=ρ液V排g,ρ海水>ρ河水,所以排开海水的体积小于排开河水的体积,即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故选:D
10 B
11 C 解析:A、木块原来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根据F浮=ρgV排和G=mg、ρ=m/V,则有 ρ木Vg=ρ水V浸g,可得:木块浸在水中的体积与整个体积之比V浸:V=ρ木:ρ水,木块与水的密度不变,所以木块浸没水中的体积与整个体积之比不变,所以沿ab切开,左右两部分不会上浮,也不会下沉。故A错误;B、木块原来漂浮在水面上,浮力等于重力,根据F浮=ρgV排和G=mg、ρ=m/V,则有 ρ木Vg=ρ水V浸g,可得:木块浸在水中的体积与整个体积之比V浸:V=ρ木:ρ水,木块与水的密度不变,所以木块浸没水中的体积与整个体积之比不变,所以沿ab切开,拿走下部分,剩下的木块将下沉一点,故B错误。C、木块原来漂浮在水面上,木块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沿ab切开,木块的密度不变,水的密度不变,所以左右两部分还是漂浮。故C正确;D、木块原来漂浮在水面上,木块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沿cd切开,木块的密度不变,水的密度不变,所以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漂浮在水面上。故D错误。
12 C 解析:A、B由图像知,G=9 N,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拉力F=5 N,则完全浸没时的浮力为F浮=G-F=9 N-5 N=4 N,此时物体完全浸没,所以浮力最大,故B错误;由F浮=ρ液gV排得,V=V排===4×10-4 m3,A错误;C.物体的质量m===0.9 kg;则ρ===2.25×103 kg/m3,C正确;D.物体刚浸没时,下表面受到的压力F下=F浮=4 N,故D错误。
13 A
14 C
15 C 解析:①∵木块漂浮,∴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木块重,
∵F浮=ρ水V排g, ∴木块受到的重力等于排开的水重,
∵a、b容器水面等高 ∴b容器的总重等于a容器的总重,
∵G=mg, ∴b容器的总质量与a容器的总质量相同。同理可以得出,cd容器的总质量与a容器的总质量相同,故①正确;
②四个相同的容器内水面一样高,∵p=ρgh, ∴四个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同,故②正确;
③b容器中再倒入酒精后,使水的密度减小,但木块还是漂浮,受到的浮力相等,
∵F浮=ρ水V排g, ∴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使木块在液面下的体积增大,故③错;
④∵冰漂浮于水面上, ∴F浮=ρ水gv排=G冰;--------------①
又∵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 ∴G冰=G水=ρ水gv水,-------------②;
联立①②可得:ρ水gV排=ρ水gV水,∴V排=V水,即:冰块排开水的体积跟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相等,∴水面高度不变,故④错;
⑤原来小球悬浮,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球重F浮=G球,d容器中再倒入酒精后,使水的密度减小,∵F浮=ρ水V排g,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小球受到的浮力减小,使得F浮′<G球,∴小球将下沉,故⑤正确。故选C
二、非选择题
16.(1)质量(或重力) (2)等于
(3)错误 不能 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
17.C A 乙解析:(1)已知三个实心球体积相同,由于三个球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则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根据F浮=ρ液V排g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F浮甲=F浮乙=F浮丙;故选C。(2)以题意可知,乙球下方弹簧长度等于原长,则弹簧对乙球没有作用力;观察如图情况可知,甲球下方弹簧长度大于原长,则弹簧对甲球有向下的拉力F拉;丙球下方弹簧长度小于原长,则弹簧对丙球有向上的支持力F支;由题知,三个球处于静止,所以F浮甲=G甲+F拉,F浮乙=G乙,F浮丙=G丙-F支,比较可知,F浮甲>G甲,F浮乙=G乙,F浮丙<G丙,由于它们所受浮力相等,所以三个球的重力关系为:G甲<G乙<G丙;根据重力公式可知,三个球的质量关系为:m甲<m乙<m丙;又三个球的体积相同,根据ρ=m/V可知:ρ甲<ρ乙<ρ丙,故选A。(3)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弹簧对乙球没有作用力,浮力与重力平衡,乙球处于悬浮状态,所以,ρ乙=ρ液。
18.(1)②蒸发 ③水汽输送 (2)②③①⑤ (3)B
19.(1)氧 正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甲试管口,木条复燃 助燃
(3)已进行一段时间
(4)16
20.(1)1.4 (2)B (3)排开液体
解析:(1)排开的水重为:G排=G总-G桶=2.6N-1.2N=1.4N;(2)本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多次测量找规律、排除偶然性;(3)∵F浮=G,∴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21.ρ水(h2-h1)S (h3-h1)S
22.(1)相等 没有
(2)大于 有
(3)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3.(1)精确度较高
(2)减小 增大 =
(3)使用可调节的平台,可以形象地观察到物体溢出液体体积的变化。(或答:①溢水杯中加红色的水,增加可见度;②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③调节平台F的高度,可观察到物体受到的浮力随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④弹簧测力计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测力计示数更加稳定。⑤薄塑料袋不计质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直接反映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4.如答图所示。
因为F浮=ρ液gV排,ρ液、g不变,V排越大,F浮越大;从0→t1加水过程中,木块没有离开杯底,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从t1→t2加水过程中,木块离开杯底处于漂浮状态,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浮力不变;从t2→t3加水过程中,绳子被拉直,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又不断变大,浮力再次变大;从t3→t4加水过程中,木块完全浸没,排开水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浮力也不再发生变化。
25.(1)G0=F浮0,m0g=ρ水gS0h0 h0===1 cm
(2)m最大g=ΔF浮=ρ水gS0(H-h0),
m最大=ρ水S0(H-h0)=1 g/cm3×250 cm2×(21-1) cm=5 000 g
(3)V水=(S-S0)H=(300-250) cm2×21 cm=1 050 cm3
m水=ρ水V水=1 g/cm3×1050 cm3=1050 g。
26.(1)漂浮
(2)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ρgV排=1.0×103 kg/m3×10 N/kg×0.8×10-3 m3=8 N,
(3)由图象可知,拉力为4 N,则木块的重力G=F浮-F=8 N-4 N=4 N, 则木块的质量m==0.4 kg,木块的密度ρ==0.5×103 kg/m3。
(4)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