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十四课?把它们放到水里
授课人
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4、意识到利用溶解可以改善生活,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
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味精、洗衣粉、食用油、奶粉、苹果粉、白糖等。
二次备课
活动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白糖在水中能溶解,而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很多,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板书课题:把它们放到水里)
二、探究活动
(一)把它们放到水里。
1、猜一猜:它们能溶解吗?
(1)教师出示准备的3中物质:沙子、食用油、小苏打。提问学生:这三种物质能溶解吗?请大家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大胆猜一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
(2)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说说自己的猜想。
2、实验。把3种物质放到水里。
(1)学生展示把这3种物质放到水里的方法。
(2)教师演示把沙子放到水里的正确方法:用勺子盛好沙子,轻轻倒入水中,注意不要撒到外面,轻拿轻放,同时指出把小苏打放入水里时也要这样做。然后学生操作。
(3)教师演示把食用油放到水里的方法正确方法:轻轻拿起装有食用油的小杯子,靠近装水的烧杯,倾斜着把小杯子口放在烧杯上,慢慢地把食用油倒进水里,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洒出来。
3、小组交流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些物质在水里的溶解不一样,小苏打不见了,沙子沉到水底,油浮在水面。
4、对比猜想与实验结果。
(1)学生参照实验记录,对比自己的实验结构和实验猜想。
(2)交流对比结果。
(3)学生得出结论:实验猜想和实验结构不一定一致,需要我们动手进行验证。教师总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二)制作一杯饮料。
教师引导学生:要做什么口味的饮料?需要哪些配料?
1、小组内交流,设计配方,动手制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制作饮料的多样性。
2、分析制作成果。
教师提问: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冲泡的饮料,交流看到的现象,说一说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适时指导:有的物质容易溶解,有的很难溶解,水还可以同时溶解多种物质。
3、品尝饮料,学生感受成功喜悦。
总结:饮料各有特点:单一口味非常纯正,混合口味余味无穷,都不错。水可以同时溶解多种物质。
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活动
溶解让我们喝到了美味的饮料。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溶解,课后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