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讲课比赛一等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教学详案+说课稿+原创材料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市级讲课比赛一等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课件+教学详案+说课稿+原创材料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6 17:11:20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新知导入
李约瑟博士在谈到宋代时感叹地说:“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李约瑟博士:英国著名科学家、著名汉学家,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 中国历史学家邓广铭 《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二期)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宋代三百多年,
引众多名人大家竞赞叹。
追问如此根源,
只因中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
中国经济格局的这种“千年之变”是指什么?在宋代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临沂实验中学 张伟
宋代经济的发展
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
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
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
新知讲解
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苏湖(常)熟,天下足”
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
①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
到江淮和川蜀。
南方超过北方


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第42页前两段大字,归纳宋代农业前所未有发展的主要表现。
论从史出
材料一:
宋朝时,水稻产量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汪建平、闻人军《中国科学技术史纲》
材料二:
宋代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这个产量差不多是战国时期的5倍、唐代的3倍。宋代水稻亩产平均可达312斤,这相当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水平。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水稻产量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亩产量高,南方超过北方。
问题探究一: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粮食作物的什么特点?
论从史出
材料一:
唐代茶叶主产区分布在贵州、湖北、江西等十州。到了北宋时期,全国范围内已达到112个州产区。折合今制,每年宋茶产量接近于1亿斤。
——中国茶网
材料二:
在宋代,全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摘编自《开封日报》
产茶州县增加,茶产量大,各阶层普遍饮茶。
问题探究二: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茶业怎样的状况?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三: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怎样的植棉状况?
植棉地区从广东、福建向北推广;棉花和棉织品还比较稀少;“棉”字出现。
材料二: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
——《宋代植棉考》
材料一: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宋朝闽广(今福建、广东)地区广泛种植木棉,到南宋时,植棉已有向北推广的趋势。宋代,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后,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
——摘编自《宋代植棉考》
从“绵”到“棉”
成语绵里藏针
而非棉里藏针
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
① 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 人口增加
③ 垦田面积扩大
④ 政府推广占城稻
⑤ 培育水稻优良品种
原因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第41页第1、2自然段,归纳宋代农业发展原因。
归纳概括
①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汉后期开始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大规模开发;
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发展速度加快。
史料实证
②人口增加——人口最早过亿的朝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据葛剑雄、冻国栋等编著的《中国人口史》,汉代的人口峰值为6500万人;唐代的人口最高峰为天宝十三年(754),人口数量达到6500至7000万。而到了北宋末,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1亿多。
史料实证
唐朝耕地面积约合5.4亿亩,宋代垦田面积约达7.2亿亩。
——摘编自《宋代经济史》
③ 垦田面积扩大
史料实证
据长江下游出现稻麦一年二熟制,提高农田单位产量。农具也有很大改进,出现了拔秧工具—秧马。发现石灰、硫黄、钟乳粉等矿物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施用。
——摘编自《宋朝农业科技史列表》
④耕作技术提高
史料实证
④ 政府推广占城稻
宋代以前,福建已有来自越南的占城稻。宋朝时,政府派人从福建取占城稻种加以推广。在江西、福建、浙东、湖南、湖北、广东一带,占城稻逐渐占了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纲》
史料实证
⑤ 培育水稻优良品种
南宋的水稻品种,经过农民的长期培育,仅两浙路六七个州县就有籼粳稻140多个,糯稻50多个,其中有些是当时的优良品种。浙东、江东的农民还培育出好几种抗涝、耐寒、耐旱的水稻良种。
——王俊麟《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第104页
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
四川、江浙、海南岛
广州、泉州、明州、东京,指南针
定窑、汝窑、景德镇、江南地区


造船业:
纺织业:
制瓷业: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第42-43页,归纳宋代手工业发展盛况。
图说历史
宋锦起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锦绣之冠
2014年“宋锦”登上世界舞台
2009年,宋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逐渐走向全球。2014年11月10日,APEC领导人把宋锦这一“非遗”穿在身上,盛装亮相,是宋锦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给APEC和世界带来的一份惊喜。
图说历史
图说历史
棉纺织业的兴起
南宋后期,棉纺织兴起。南宋诗人艾可叔的著名诗句:“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生动描述了江南平民纺纱、织棉的情景。曾经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弹棉花”的传统工艺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流行起来的。
微课助学
图说历史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泉州湾古船出土被《考古》杂志列为“197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南海一号于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南海一号船长30米,宽9.9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沉船。
南海一号有多大?
圣玛利亚号
船长:23.66米
船宽:7.84米
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多大
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
城市、市镇、草市
③商贸繁荣催生纸币:
“交子”
①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②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广州、泉州,市舶司


自主探究:
阅读课文第44-46页,归纳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画中历史
当时西方最大城市威尼斯人口只有十万人
回放历史
临沂开阳路夜市
临沂大青山夜市
古今对比
图说历史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草市与市镇的繁荣
回放历史
回放历史
按1:1比例仿造的南海一号
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距今800多年的古商船终于露出海面,“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货物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海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至8万件。
使用纸币
北宋时期,一位商人在四川经营丝绸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很不方便。
商人的烦恼怎样解决呢?
商人的烦恼
回放历史
古今对比
北宋纸币
制瓷中心
苏湖粮仓
世界商港
商业中心
图解历史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
图解历史
宋代农工商贸,
繁荣兴盛丰饶。
经济重心南移,
影响直至今朝。
直至今天,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稳在南方。这种“千年之变”完成于宋代,决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那么,你认为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呢?
你认为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呢?
合作探究
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③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新农作物的推广。⑥海外贸易的繁荣。⑦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知史鉴今
你认为,宋代的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进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迪呢?
●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采取鼓励、支持经济发展政策。
●要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进步。
●要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课堂总结
手工业兴盛
商业贸易繁荣
千年之变: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发展前所未有
宋代经济发展
结束语
宋代,
一个经济政策充满活力的时代,
重视农工商贸,
经济大放光彩。
宋代,
一个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
造船业和交子,
领先当时世界。
宋代,
一个使我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的时代,
留给后世丰富的启迪,
助力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初中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解读教材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学生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宋代农业南方超过北方的表现、手工业兴盛的表现和南方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与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比较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宋代粮食生产状况、植棉特点以及茶叶种植情况,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法指导。通过让学生观看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关于本节课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与方法。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意识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宋代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感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通过引领学生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情况,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提起宋朝,宋朝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屈辱,窝囊。师:中外名人又是如何评价宋朝的呢?我们一同来看一下。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爱德华 普雷斯科特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谈到宋朝时感叹的说:“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中国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在文章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代三百多年,引众多名人大家赞叹,追问如此根源,只因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千年之变。中国经济格局这种千年之变究竟是指什么?这种千年之变在宋代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如何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顾所学知识 这一导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已有知识储备情况,通过对比宋代政治军事上的屈辱和经济上的高度繁荣,让学生产生思维困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为本课最后立意的升华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本课我们通过三个篇章进行学习 第一篇 千年之变之农业 南方超过北方,第二篇 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第三篇 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在这里我们讲的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哪里呢?生:长江。师:这里老师纠正一下,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并不是长江,而是秦岭——淮河一线。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 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42页,前两段大字,归纳宋代农业前所未有发展的主要表现。生: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师:在粮食作物方面,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主要是指哪一地区呢?生:苏湖指今天的苏州和湖州。师: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什么意思呢?生:苏州、湖州地区的水稻成熟,能够填饱全天下人的肚子 。师: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学习了宋代农业南方超过北方的表现。现在我们结合老师给你们的资料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究北宋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看看那个小组探究的快而且准确。师:下发资料袋。三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粮食生产的什么特点?水稻产量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亩产量高,南方超过北方。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茶叶生产怎样的状况?产茶州县增加,茶产量大,各阶层普遍饮茶。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怎样的植棉状况?植棉地区从广东、福建向北推广;棉花和棉织品还比较稀少;“棉”字出现。所以成语绵里藏针的绵是绞丝旁的绵,而非棉花的棉。棉是指棉花,那绵是什么意思呢?生:不知道师:绵是指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等用:丝绵。师:宋代农业出现千年之变,南方超过北方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增加政府推广占城稻培育水稻优良品种师:江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东汉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大规模开发。唐朝中期至两宋时期,发展速度加快。最终出现了千年之变。在宋代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但是到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历史是一门实证学问,任何观点的出现都是以史料为基础的。现在我们通过几段史料,来印证我们的观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王朝。据葛剑雄等编著的《中国人口史》,汉代的人口峰值为6500万人;唐代的人口最高峰为天宝十三年(754),人口数量达到6500至7000万。而到了北宋末,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1亿多。唐朝耕地面积约合5.4亿亩,宋代垦田面积约达7.2亿亩。 ——摘编自《宋代经济史》据长江下游出现稻麦一年二熟制,提高农田单位产量。农具也有很大改进,出现了拔秧工具—秧马。发现石灰、硫黄、钟乳粉等矿物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施用。
——摘编自《宋朝农业科技史列表》宋代以前,福建已有来自越南的占城稻。宋朝时,政府派人从福建取占城稻种加以推广。在江西、福建、浙东、湖南、湖北、广东一带,占城稻逐渐占了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技术史纲》南宋的水稻品种,经过农民的长期培育,仅两浙路六七个州县就有籼粳稻140多个,糯稻50多个,其中有些是当时的优良品种。浙东、江东的农民还培育出好几种抗涝、耐寒、耐旱的水稻良种。 ——王俊麟《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第104页总而言之,在宋代南方农业已经全面超过北方。在手工业方面,南方发展的如何呢?现在我们学习第二篇 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2-43页,归纳宋代手工业发展盛况。师:南方手工业非常繁荣,在纺织业方面,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在江浙地区,出现了被誉为锦绣之冠的宋锦。宋锦起源于宋代,主要产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09年,宋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逐渐走向全球。2014年11月10日,APEC领导人把宋锦这一“非遗”穿在身上,盛装亮相,是宋锦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给APEC和世界带来的一份惊喜。在棉纺织业方面,南宋后期,棉纺织兴起。南宋诗人艾可叔的著名诗句:“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生动描述了江南平民纺纱、织棉的情景。曾经流行于全国各地的“弹棉花”的传统工艺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流行起来的。在制瓷业方面有何表现呢?景德镇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现在我们通过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以沂蒙学堂的一段微课来加深对宋代制瓷业发展的印象。师:在造船业方面有何表现呢?生: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水平高,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船坞。南宋沿海制造的海船,规模大,设计科学,还配有指南针。师:现在的水下考古发现,也印证了宋代造船业的传奇。 泉州湾古船出土被《考古》杂志列为“197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泉州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古沉船中设计科学,出现了水密隔舱技术。增加了抗沉性。2007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南海一号船长30米,宽9.9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沉船。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也不算大。可是你知道哥伦布发现美洲时最大的船只有多大吗?圣玛利亚号:船长:23.66米船宽:7.84米师: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阅读课文第44-46页,归纳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生:归纳。师:有很多大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分别是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其中北宋的开封城有人口百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记录了开封的城市风貌和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城市内商业经营时间也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是我们临沂开阳路夜市和大青山夜市的场景。、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做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宋代,国内商业繁荣,对外贸易也很兴盛。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的商船向东可到达朝鲜日本。向西向南最远可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宋代还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南海一号见证为了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2007年12月22日上午10时,距今800多年的古商船终于露出海面,“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货物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海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至8万件。商业贸易的繁荣,催生纸币交子的出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学以致用解烦恼。谁能解决商人的此种烦恼呢?使用纸币。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无现金社会正向我们走来。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以及银联支付随时可见,方便了我们的生活。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我们通过一张南宋经济图来看一下,在南宋,中国的粮仓在苏州湖州地区,中国的制瓷中心在景德镇,中国的商业中心在临安,泉州杭州市世界商港。这说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在哪里了?生:南方。师:经济重心移到南方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但是江南地区获得开发。在唐中期,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了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全移到了南方。 回望宋代的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贸易,都明显地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种经济格局的“千年之变”。直至今天,我国的经济重心稳在南方。这种“千年之变”完成于宋代,决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那么,你认为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呢?生探究师总结: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③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⑤新农作物的推广。⑥海外贸易的繁荣。⑦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你认为,宋代的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进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迪呢?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采取鼓励、支持经济发展政策。●要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要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明确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的是世界地理,还没有学中国地理。通过出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内涵。【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结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与实证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采用资料袋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体验分享知识的快乐。【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宋代手工业兴盛的表现,培养学生自主质疑提问、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通过出示2014年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所穿的“宋锦”服装,可以加深学生对宋代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的认识。通过出示南宋的“弹棉花”工艺图片,可以深化学生对宋代棉纺织业的理解。通过出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宋代造船业领先于世界的成就。通过播放拓普学堂关于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宋代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实践表明,在课堂中适当使用微课,会加深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上微课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掌握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接下来解读史料、深化认识提供知识基础。【设计意图】通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移到了南方。通过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迪,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小结。本课我们学习了宋代的经济。在宋代,南方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料,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所有的这些表现,既是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又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这就是中国经济格局的千年之变。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明确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之间相互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空前发展既是中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又是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的表现。通过这一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整体认识。
板书 宋代, 一个经济政策充满活力的时代, 重视农工商贸, 经济大放光彩。 宋代, 一个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 造船业和交子, 领先当时世界。 宋代, 一个使我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的时代, 留给后世丰富的启迪, 助力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 通过富有诗意的总结性语言,从宏观上深化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认知,从整体上巩固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掌握,并引领学生从中汲取有益启迪、知史鉴今、古为今用,进一步升华本课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材料一:
唐代茶叶主产区分布在贵州、湖北、江西等十州。到了北宋时期,全国范围内已达到112个州产区。折合今制,每年宋茶产量接近于1亿斤。
——中国茶网
材料二:
在宋代,全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之一,“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摘编自《开封日报》
问题探究二: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茶业怎样的状况?
材料一:
棉花古称木绵、吉贝等,最早在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种植。宋朝闽广(今福建、广东)地区广泛种植木棉,到南宋时,植棉已有向北推广的趋势。宋代,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后,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
——摘编自《宋代植棉考》
材料二: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字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
——《宋代植棉考》
问题探究三: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怎样的植棉状况?
材料一:
宋朝时,水稻产量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汪建平、闻人军《中国科学技术史纲》
材料二:
宋代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这个产量差不多是战国时期的5倍、唐代的3倍。宋代水稻亩产平均可达312斤,这相当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水平。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问题探究一:以下材料反映了宋代粮食作物的什么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下面我就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明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这一要求,把教材分析好、分析透,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二、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要通过分析教材,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主题为“宋代经济的发展”。尽管两宋在政治上没有出现大一统局面,但是在经济方面却在前代基础上得到了空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继隋唐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推动了南宋时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使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千年之变。因此,宋代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明确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之后,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确定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解读教材文本和相关历史资料,学生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宋代农业南方超过北方的表现、手工业兴盛的表现和南方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与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对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比较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宋代粮食生产状况、植棉特点以及茶叶种植情况,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方法指导。通过让学生观看临沂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关于本节课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培养学生利用网上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与方法。通过引领学生探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古为今用的意识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宋代经济领先于世界的史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学习,感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体会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通过引领学生加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为现实服务的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情况,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我们明确了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结合实际认真设计科学、实用的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学法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教师所采取的教法以启发引导法和材料研习法为主,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实施分组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问题、合作讨论问题,学会向老师质疑提问的方式与方法。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和教法学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以下三个篇章展开: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回顾宋代在政治军事上的软弱屈辱,再通过多媒体出示中外名人对宋朝的高度评价,激发学生质疑:宋朝在政治军事上软弱屈辱,为什么在经济上高度繁荣、令人向往呢?教师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中,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
这一导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已有知识储备情况,通过对比宋代政治军事上的屈辱和经济上的高度繁荣,让学生产生思维困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为本课最后立意的升华做好铺垫。
【第一篇章】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板书)
1.出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示意图》
【设计意图】本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明确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的是世界地理,还没有学中国地理。通过出示《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内涵。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出示宋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料,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让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结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与实证能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采用资料袋的方式,让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这样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够让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体验分享知识的快乐。
【第二篇章】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板书)
1.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宋代手工业发展的盛况。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宋代手工业兴盛的表现,培养学生自主质疑提问、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2. 出示“宋锦”登上世界舞台、“弹棉花”的工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2014年APEC会议各国领导人所穿的“宋锦”服装,可以加深学生对宋代江浙地区丝织业发达的认识。通过出示南宋的“弹棉花”工艺图片,可以深化学生对宋代棉纺织业的理解。通过出示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宋代造船业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3.观看拓普学堂关于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拓普学堂关于宋代瓷器的微课片段,让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宋代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实践表明,在课堂中适当使用微课,会加深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上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篇章】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板书)
1.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掌握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表现,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接下来解读史料、深化认识提供知识基础。
2. 出示清明上河图、草市与市镇的示意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南宋商船“南海一号”图、北宋纸币图。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宋代商业贸易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宋代的商业贸易超过了前代。
3. 出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迪。
【设计意图】通过《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南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移到了南方。通过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迪,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堂总结】引领学生对宋代经济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并形成知识结构示意图。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示意图,让学生明确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之间相互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空前发展既是中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又是经济重心南移在宋代的表现。通过这一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整体认识。
【结束语】出示本课结束语如下:
宋代,
一个经济政策充满活力的时代,
重视农工商贸,
经济大放光彩。
宋代,
一个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
造船业和交子,
领先当时世界。
宋代,
一个使我国经济格局发生千年之变的时代,
留给后世丰富的启迪,
助力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诗意的总结性语言,从宏观上深化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认知,从整体上巩固学生对宋代经济发展的掌握,并引领学生从中汲取有益启迪、知史鉴今、古为今用,进一步升华本课主题。
以上我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明了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在说课过程中完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千年之变之农业——南方超过北方
二、千年之变之手工业——南方非常繁荣
三、千年之变之商业贸易——南方出现纸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