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优质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6 19: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政治:大动荡
宗法、礼乐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3.思想:大繁荣: 士阶层促进文化觉醒,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1.经济:大飞跃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社会大变革什么是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及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档案战国鲁国1.仁政(核心)
2.性善论
3.义利观 “亚圣”孟子的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1.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民本思想王道霸道尊王贱霸,行王道之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性善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义利观:先义后利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冲突。1.仁政(核心)2.性善论3.义利观:先义后利重民、王道孟子的思想主张:“四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荀子档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
思想体系庞杂,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荀子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3.治国思想: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荀子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主要思想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2.性恶论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环境 教育荀子主要思想“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3.治国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兼用荀子1.政治思想:
礼法并施
君舟民水
2.性恶论
3.哲学思想: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1.仁政(核心)2.性善论3.义利观:
先义后利重民、王道孟子1.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孔子 为政以德2.哲学思想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敬而远之墨子和墨家墨家学派组织严密:
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尚。
成员为墨者,领导人成为巨(钜)子。是侠客的渊源。
帮助弱国,抵御强国,消弭战祸,求取和平。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兼爱”、“非攻”(核心)2.“尚贤”、“尚力”3.“节用”、“节葬”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墨子思想的地位战国时,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再受人们重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小生产者产生,墨家学派
思想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战国以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庄子和道家 战国时代宋国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1)“齐物”(2)逍遥(“无所恃”)(3)天与人“不相胜”庄子的主要思想(1)“齐物”
形式万千,本质相同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周梦蝶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
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
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
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
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当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逍遥《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天与人“不相胜”天——自然
人——人为
顺应、平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