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互相兼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百家争鸣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铁器的使用
牛耕的出现
生产力进步,
井田制开始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经济:
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社会大变革时代,新的统治者未有绝对权威
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束缚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②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学以致用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使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大变革
C.统治者重视利用各家思想维护统治
D.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利于各派思想的发展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孙膑
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
子
主要思想: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
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以德行仁政者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重民
仁政学说
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本
思考:民贵君轻是不是真的体现人民的地位比国君高了?孟子维护的是不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呢?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人性本善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
“仁义礼智根于心”。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养浩然之气”
(重义轻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②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学以致用
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制天命而用之”
④“人之初,性本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影
响:
1.
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
3.
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孟庙亚圣殿(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
“老师,你已经是一位圣人了吗?”
孟子说:“连孔夫子都不敢称自己是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孙丑列举了几个以贤德著称的人问孟子,他们是否和孔子一样。孟子回答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的。”
公孙丑接着又问:“那么,他们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学生有若的一句话说:“麒麟和走兽,凤凰和飞鸟,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们都是同类。但前者又都远远超越了它的同类。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类,都是人,但圣人是远远地超出那一类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孟子小故事
孟子名言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尽
信
书
不
如
无
书。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荀
子
主要思想: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
(1)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环境
(3)政治: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主
学以致用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孟子、荀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孟子、荀子的
思想异同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孟子
荀子
仁政学说
性善论
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
礼法并施
性恶论
制天命而
用之
二、墨家: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1、“兼爱”(无差别的爱)
2、“非攻”(反对非正义的兼并战争)
3、“尚力”、节俭
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后不被重视。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
这段材料反映出庄子有什么样的性格?
鄙视富贵利禄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
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三、生命的超越——庄子
主要思想
1、“齐物”
(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2、“逍遥”(无所恃)
3、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从自然)
4、文学、美学成就
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 ”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 ”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齐物”——“逍遥”——“无所恃”
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是韩国贵族子弟,他到楚国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回到韩国,眼见国势衰弱,向韩王建议通过改革,增强国力,可是韩王不信任他,于是他写了很多著作,希望韩王改变主意
。
秦始王读过韩非的著作,佩服得很。秦王的宰相——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正是他的同窗师弟。于是秦王为取韩非,攻打韩国。
秦王十分欣喜韩非的理论
,但这却惹来李斯的妒忌。李斯向秦王上奏,诬告韩非居心不良,秦王误信小人谗言,命令把韩非关进天牢
。
公元前233年,李斯命人送毒酒逼死韩非。当秦王发现自己信错小人时,已后悔莫及。于是,秦王引用韩非的法家主张,终于统一六国,可惜他实施法家法理太过苛刻,导致君逼民反。十五年后,秦朝被汉高祖刘邦推翻。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法律、法令
统治的权术
君主的权威
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思想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战国——秦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注:历史学家一般把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外儒内法”]
五、孙膑和兵家
军事思想: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武所著。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日本人将《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列为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兵家
孙膑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百家争鸣局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言论自由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子
刘德华在《墨子攻略》中出演墨者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韩非言:“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对以上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其“法治”思想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B.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君主利用“法”巩固专制统治
C.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其“法治”思想打击了权贵势力,维护了人民利益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课后练习】
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有着众多的学派,儒、墨、道、法是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学派。自古至今,四大学派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请回答:
(1)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学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1)孔子、孟子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法家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符合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君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而墨家学派却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何在?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在一个新王朝初建之时,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的战乱,遭到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他往往采取“无为”而治的主张,与民休息,因此道家思想得以实施。
而墨家提出的纲领主张有些超出了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可能阶段,如“兼爱”“非攻”,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3)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4)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如何正确对待 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谈谈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要正确对待,既要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良部分,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举例:
①对儒家提倡的尊老、敬贤、尊师等,我们今天应大力提倡。
②儒家提倡的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颇有益处。
(任举一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