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6 16: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型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的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并变法对社会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2、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和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难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地图册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查学诊断:
教师活动:1、戊戌变法的人物、时间、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预习情况
二、示标导入
教师活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自强救国的梦想破灭。而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要求破旧立新、学习西方变法的维新思想也逐渐兴起。《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大大刺激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步破坏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895年,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做了什么事情呢?阅读教材《公车上书》,师板书,生找出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原因、时间、主要人物、影响。)
教师过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以示礼遇,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梁等是举人,这次上书就叫做「公车上书」。)其实,变法图强的事情,这不是史无前例的,商鞅变法就是成功的例子,它使秦国成为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次没有成功,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为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生看书33页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国难当头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意识
三、导学施教
教师活动: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学生活动:(师板书。生看书找出变法的时间、内容,课件展示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活动::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变法内容,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活动: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设计意图:理解爱国志士为国为民甘愿牺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活动: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活动: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活动: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活动: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四、练测促学:
教师活动:出示练习题(见练习册)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的基础内容进行检测
五、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练习册的习题,预习第7 课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
2.公车上书
3.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梁启超——《时务报》(上海)
严 复——《国闻报》(天津)
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1.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2.内容:
3.结果:戊戌政变,六君子遇害
4.意义: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