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06 17: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辛亥革命
课题
第9课?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难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归纳法?讲述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地图册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三、导学施教: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教师活动: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教师活动: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活动: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活动: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教师活动: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四、练测促学:
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B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
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据此,下列理论(思想)与行动对应正确的是( C )
①马克思主义——宪章运动 ②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③三民主义——武昌起义 ④三民主义——戊戌变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 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40岁
C、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 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4、下列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按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末代皇帝》 ②《鸦片战争》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5、某地拟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以纪念辛亥革命首义成功等事件,这一地点应该是 ( B )
A、上海 B、武昌 C、北京 D、广州
6、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C )
A、进化论 B、民主和科学 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
7、《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其正确的认识是( A )
A、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B、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C、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D、三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8、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D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9、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C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A )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尊奉孙中山为国父。这是因为孙中山( B )
A、领导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领导新文化运动,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D、领导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巩固学习效果
五、拓展延伸(含作业布置、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更深入的理解。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