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知识回顾】 我们周围的物质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又可以变成雨滴重新降落到地面。那么,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吗?【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
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化学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
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1-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液态水试管口有水雾产生,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液态水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用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蓝色块状的胆矾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蓝色粉末状的胆矾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蓝色的胆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石灰石等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等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实验1-4: 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有新物质生成;【想一想】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呢?【想一想】 爆炸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请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思维拓展】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产生沉淀产生气泡发光发热12【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伴随化学变化状态放热是否没有有形状发光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DC【课堂练习】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DC3.下列 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牛奶变酸
C、煤气泄漏遇火爆炸 D、蒸汽锅炉爆炸【课堂练习】2 物质常发生下列变化:①挥发、②燃烧、③熔化、④发光、⑤锈蚀、⑥腐烂。其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① ② ③ B ② ⑤ ⑥
C ③ ④ ⑥ D ① ⑤ ⑥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火柴燃烧 B 湿衣服晾干
C 铁器生锈 D 高粱酿酒BB【复习回顾】【学习目标】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
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化学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
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活动探究1】下面是几种物质的自述:这些物质的性质哪些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归纳总结】“蜡烛能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密度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继续探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都是物理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归纳总结】 两种性质的区分关键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是——化学性质,否——物理性质。【活动探究2】 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慢慢地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你能描述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吗?其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归纳总结】【想一想】在下图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推测其性质,并区别这些用途应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独立完成下列习题(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木柴燃烧:____________,木柴能燃烧:____________。
(2)铁生锈:______________,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____________。
(3)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____________。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静态概念,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汇描述;变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表示正在或已经发生,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练一练】【归纳总结】总结:物质的性质色态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稳定性
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练习】C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化学物质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物质的应用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非常软可用于制铅笔芯
B.金属铜能导电可作导线
C.氦气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金刚石非常硬可以作钻探机的钻头B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海水蒸发晒盐 B.用木炭燃烧来取暖
C.用铝制成易拉罐 D.用钨丝作灯泡灯丝3、判断下列描述分别属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还是化学性质。
(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
(2)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
(3)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 ( )
(4)氧气不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略大( )
(5)木棒受力折断; ( )
(6)自行车车圈生锈; ( )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课堂练习】4、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E.用途 填入下列空格内。
(1)硫是淡黄色固体_____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___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
(4)硫能燃烧___
(5)制造硫酸、亚硫酸盐、杀虫剂、塑料、搪瓷、合成染料等____BADCE【课堂练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节课是化学的第二堂课,本节内容是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四个重要概念,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便得更加绚丽多彩》,在学生明白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变化和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开展的。作为承上启下课,本课题刚好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单元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的两类性质作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重要作用。下节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更是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及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成的最佳切入点。
思路说明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课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化学,在动手动脑中学化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设问质疑、呈示目标,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然后通过这节课涉及到的4个实验,水沸腾的实验、研磨胆矾及将胆矾溶于水的实验、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实验及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探讨分析。在四组实验中,由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在于,性质是静态的而变化是动态的,这一点不太容易理解。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普遍性、规律性知识,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课前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我们周围的物质处在不断地变化过程中。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又可以变成雨滴重新降落到地面。那么,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吗?
【讲解】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活动探究】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1-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口有水雾产生,
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水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用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石灰石等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二氧化碳等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想一想】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总结】这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想一想】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总结】这两个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
【提问】为什么说蜡烛燃烧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呢?爆炸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请尽可能多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归纳】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有其他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 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课堂练习】
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 ( )
A、蒸发 B、变形 C、水变成冰 D、物质燃烧
2、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3.下列 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牛奶变酸
C、煤气泄漏遇火爆炸 D、蒸汽锅炉爆炸
4、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教学反思
本课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得到了新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达成了本课题知识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能正确的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别开来。
第二课时
【情景创设】下面是几种物质的自述:
这些物质的性质哪些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归纳】“蜡烛能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密度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提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简介】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归纳】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都是物理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两种性质的区分关键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是——化学性质,否——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
慢慢地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提问】你能描述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吗?其中哪
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归纳】
【想一想】在下图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归纳】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推测其性质,并区别这些用途应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练一练】独立完成下列习题(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木柴燃烧:____________,木柴能燃烧:____________。
(2)铁生锈:______________,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____________。
(3)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____________。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静态概念,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汇描述;变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表示正在或已经发生,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本节小结:
【课堂练习】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化学物质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物质的应用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非常软可用于制铅笔芯 B.金属铜能导电可作导线
C.氦气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金刚石非常硬可以作钻探机的钻头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海水蒸发晒盐 B.用木炭燃烧来取暖
C.用铝制成易拉罐 D.用钨丝作灯泡灯丝
3、判断下列描述分别属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还是化学性质。
(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
(2)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
(3)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 ( )
(4)氧气不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略大( )
(5)木棒受力折断; ( )
(6)自行车车圈生锈; ( )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
4、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E.用途 填入下列空格内。
(1)硫是淡黄色固体_____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___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
(4)硫能燃烧___
(5)制造硫酸、亚硫酸盐、杀虫剂、塑料、搪瓷、合成染料等____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稳定性 3、毒性 4、腐蚀性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