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精品培优辅导(十)
晨诵 国学精粹
《中庸》名句:
1、道也者,不可须臾【一会】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4、发【显露,表现】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5、致【达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6、君子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即折中,“庸”即平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
7、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8、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按客观规律做事。聪明的人易过头,愚笨的人则做不好。我知道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以为然,愚笨的人则理解不了。
9、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放弃】也;白刃,可蹈【践踏】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10、凡事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则立【成就】,不预则废【败坏】。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精彩评说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待人待物至诚至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庸之道,处处闪现着美妙的光芒。它审计度势,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话中藏锋,执其两端,取其中正,高标处世,低调做人。
午读 古今美文
文言短文
伯俞弃杖
汉韩伯俞、梁人。性至孝。母教素【一向】严。每有小过。辄杖之。伯俞
汉代韩伯俞梁州人,天性孝顺,母亲教育他,一向很严格。每次有小的过错,就用手杖打他,伯俞
跪受无怨。一日复杖。伯俞大泣。母讶问曰。往者杖汝。常悦【心悦诚服】受
跪着受杖没什么怨恨。一天,又用手杖打他,伯俞大哭。母亲惊讶的问:“往日用杖打你,总是心悦
之。未尝或泣。今日杖汝。何【为什么】独泣乎。伯俞曰。往者儿得罪。笞尝
诚服的接受,没有哭泣的现象,今天用杖打你为什么独独的哭泣?”伯俞说:“以往儿子犯了过失,
痛。知母康健。今母之力。 不能使痛。 知母力已衰。
挨打感到很疼痛,知道母亲很康健,今天母亲打的力量,不能让我疼痛知道母亲体力已经衰退了,
恐来日无多。是以悲泣耳。
担心以后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悲伤哭泣啊!
李文耕曰。人子之身。父母所育之使日强者也。父母之力。人子所累
李文耕说:做儿子的,是父母所养育并使他渐渐强壮;父母的精力,是儿子拖累并使他们
之使日弱者也。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天伦【泛指家庭的乐趣】聚乐。
逐渐柔弱。况且光阴如白驹过隙催人易老;年迈父母如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父母儿子聚在一起
有能至百年外者乎。韩公母力不能使痛一言。真伤心语。不堪读也。
共享天伦之乐的有能够到一百以外的吗?韩公(韩伯俞)的母亲用力打儿子,不能让儿子疼痛,真正是伤心的话语,让人不忍心读下去。 汉刘向《说苑》
1、文中“母教素严”一句中“素”的意思是 。
2、短文中“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一句很富有人生哲理,在句中隐含着两个成语,写出来并加以解释。
父母的责骂常常令子女难过厌烦,可伯俞却“常悦受之”而“知母力已衰”又让他伤心泪下,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伯俞是一个怎样的人?
4、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如伯俞弃杖者层出不穷,请你把你所知道的这样的例子再写出一两个来。以示效尤。
教者评论
母教素严得孝子,跪而无怨知母衰。
白驹过隙催慈老,风烛残年使人哀。
经典选读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
1、这段文字选自古典名著《 》,宝钗说所说的“颦儿”指的是谁?
2、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宝钗是怎样使用“金蝉脱壳”之计的?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宝钗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美文悦读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1)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3)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4)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5)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6)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7)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8)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9)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心灵语丝
一棵枣树,身处绝壁,绝处逢生,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尘世间的最美境界;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且读且思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突兀 树冠 轻佻 颤栗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3、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5、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6、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暮省一技一练
拟人修辞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使其具有人的外表、形象、个性或情感,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的修辞。其作用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突出所写对象的某些特点,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问题解密】
一般有两种考查情况,一是直接考查拟人修辞及作用,另一种就是赏析带有拟人修辞的句子。这两种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判断拟人的修辞及分析拟人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中划线的句子。
夜习 学生佳作
宜兴游记
我们学校组织五年级去宜兴游玩,我们五(6)班第一天去了善卷洞,制作了紫砂茶壶,参观了许多工艺品,还举行了篝火晚会。第二天又学做了风筝,学习了茶道,最后进行了有趣多米诺骨牌。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善卷洞了。在善卷洞的洞口有一塑雕像,听导游说这是善卷老人,他曾经在这里治过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在洞口建了一塑雕像,并把洞的名字叫做善卷洞。来到洞口,我和夏保罗发现洞口像一个怪兽的大嘴。到了洞内,里面有很多的字,只要朝上看,上面红色的大字就是你所在的区,只不过是繁体字。我们走了一段路,向上看,现在我们在狮象大场。继续纵深行进,只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冬暖” 、“夏凉”两大区,我们先去了冬暖区,才走了几步路,我们就满头大汗,挥汗如雨了。往里走,导游指着一块石头问我们这块石头像什么。有的同学说像马,有的同学说像猫,还有的同学说像狗……各种各样的答案都出来了,可没一个完全相符。导游说,它是个四不像,它最像一颗牙齿,而且是颗蛀牙。导游叫我们向后看,我们看到了一个貌似蜂窝的石头,导游说这是《西游记》里黄沙怪绑猪八戒和唐僧的石头,后面一块大石头就是黄沙怪坐的地方。后来我们来到了夏凉区。去夏凉区的楼梯很陡峭,一不小心就会“咕噜咕噜”滚下去,摔得头破血流,所以我们都很小心。到了地下,果然很凉快。我们来到了“水晶宫” ,要坐船,本来我、胡明杰、夏保罗、陈义旻、顾之行要做一条船,结果第二条船还有空位,无奈之下,我和胡明杰只好坐上去,剩下他们做第三条船。在水晶宫的水面上,那些女生还唱起了流行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和“萤火虫” ,最后唱到上岸。
我们到了宿舍,整理好床铺,收拾好行李,又去吃午饭了。吃完午饭我们又去了紫砂壶制作区。老师先让我们观看了紫砂壶的制作方法,让我们用桌上已有的模具做紫砂壶,用湿了的紫砂泥当“胶水” 。紫砂壶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大师的作品,我们个个目瞪口呆,无不佩服大师们的巧手。
到了晚上,我们又看了篝火晚会,许多同学在表演自己的才华,有双口相声、小品、乐器、舞蹈。我们班是五个女生跳舞。最后我们进行了拉歌比赛。
第二天上午,我们一人做了一个风筝。学到了茶的种类有六种,分别是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六种,还学习了茶道。下午又进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多米诺骨牌比赛。
这两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最高兴的两天,我永不忘记!
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文言短文
1、文中“母教素严”一句中“素”的意思是一向。
2、短文中“况驹隙之景频催。风烛之膏易殒”一句很富有人生哲理,在句中隐含着两个成语,写出来并加以解释。
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3、父母的责骂常常令子女难过厌烦,可伯俞却“常悦受之”而“知母力已衰”又让他伤心泪下,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伯俞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性孝顺,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
4、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孝道的民族,如伯俞弃杖者层出不穷,请你把你所知道的这样的例子再写出一两个来。以示效尤。
如: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 二十四孝的故事
经典选读
这段文字选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文中宝钗说所说的“颦儿”指的是谁?
林黛玉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宝钗是怎样使用“金蝉脱壳”之计的?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谎称追赶林黛玉嫁祸于人,而解除了小红坠儿对自己的怀疑,得以巧妙脱身。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宝钗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宝钗机智镇定,狡猾自私,八面玲珑,深谙自保之道。
美文悦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突兀wù突然发生、变化,出乎意料,高耸,高耸的样子
树冠guān树顶 轻佻tiāo行动不沉稳,举止不稳重
颤栗lì发抖;打哆嗦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颤栗本义是战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3、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解析: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5、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①从枣树的角度,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②从人的角度,面对美好的事物,要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诱惑,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暮省一技一练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行的”中划线的句子。
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了诗意.排比句式的运用,表现了菜地里的葱的整齐优美,把作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