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物质变化的区分及物质性质的区分;
3·了解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用于实践、用于创新等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纸和粉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变化
认真观看PPT,完成学案。
1、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 、 ;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变化后新生成的 、 等。
2、对蜡烛的研究,仔细观看视频,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 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生成 。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3、讨论蜡烛在燃烧时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内交流,总结物质的变化,完成下列学案。
1、物理变化
(1)定义:物理变化是指 的变化。例如 、胆矾粉碎等。
2、化学变化
(1)定义:化学变化是指 的变化,又叫 。例如 、木柴燃烧等。
(2)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4、观看视频,归纳变化中的现象。
1、物理变化
现象:物理变化主要是 的改变和 的改变。
2、化学变化
现象:发光、发热、 、放出气体、 。
(二)物质的性质
仔细观看金刚石的视频资料以及PPT,讨论完成学案。
1、物理性质
(1)定义:物质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① 、状态、 、硬度、熔点、沸点、 等。② 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1)定义: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 、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等。
3、请同学们组内讨论,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完成下列学案。
(1)理解上的区别: 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 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2)叙述上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往往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燃烧(是 )和酒精能燃烧(是 )。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 。
(2)汽油的挥发; 。
(3)煤油的燃烧;化学变化。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
(5)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化学变化。
(6)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
(7)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变化。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4·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知识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认真完成下列学案。)
1、步骤:(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 ;
(2)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 等份,做好记号;
(3)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 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4)待红磷熄灭并 后,打开止水阀。
2、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 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 处。
3、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空气总体积 ;
4、实验反思: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④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⑤检验装置气密性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3)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金属冶炼 D.海水晒盐
4·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葡萄酿酒 C.食品发霉 D.瓷盘摔碎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物质变化的区分及物质性质的区分;
3·了解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用于实践、用于创新等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纸和粉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变化
认真观看PPT,完成学案。
1、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变化后新生成的颜色、状态等。
2、对蜡烛的研究,仔细观看视频,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3、讨论蜡烛在燃烧时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内交流,总结物质的变化,完成下列学案。
1、物理变化
(1)定义: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水结冰、胆矾粉碎等。
2、化学变化
(1)定义: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例如铁生锈、木柴燃烧等。
(2)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4、观看视频,归纳变化中的现象。
1、物理变化
现象: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
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仔细观看金刚石的视频资料以及PPT,讨论完成学案。
1、物理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①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②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1)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可燃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等。
3、请同学们组内讨论,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完成下列学案。
(1)理解上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2)叙述上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往往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和酒精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
(2)汽油的挥发;物理变化。
(3)煤油的燃烧;化学变化。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化学变化。
(5)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化学变化。
(6)金刚石加工成钻石;物理变化。
(7)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变化。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答】固体受热变成固体,如果是升华则是物理变化,如果生产另外的一种物质则是化学变化,故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答案】C
【解答】A、氢气用作燃料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答案】C
【解答】、光亮的红色是铜的颜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为固体是铜的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铜没有特殊的气味,故C符合题意;
D、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是铜能与氧气反应,属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认真完成下列学案。)
步骤:(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2、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1/5处。
3、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空气总体积1/5;
4、实验反思: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等。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④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⑤检验装置气密性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3)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1)⑤③②①④;
(2)使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3)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4)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解答】(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应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再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最后读数。所以,实验的顺序是:⑤③②①④。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3)该实验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4)由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答案】B
【解答】A、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湿衣服晾干水水分蒸发的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该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
【答案】C
【解答】A、颜色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B、密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C、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正确;
D、沸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金属冶炼 D.海水晒盐
【答案】C
【解答】A、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水铸锅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水晒盐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4·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葡萄酿酒 C.食品发霉 D.瓷盘摔碎
【答案】D
【解答】
A、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食品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瓷盘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
【解答】(1)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水溶性、溶解能力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填: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2)酒精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填:易燃烧。
(3)酒精汽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汽化。
(4)酒精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填: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故填: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答案】(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2)易燃烧。
(3)汽化。
(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课后测评
选择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气体生成 B、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改变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衣服晾干 B、食物霉变
C、电灯发光 D、轮胎爆裂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刻舟求剑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
6·①水的沸腾②胆矾研碎③铁丝燃烧④食物腐败等四个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浓盐酸易挥发 D.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
8·下列成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9·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10·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风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烧火取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11·下列应用,利用了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 B.用氧气气焊金属
C.氧气供潜水员呼吸 D.用氧气炼钢
12·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二、理解与应用
13·下列两组变化:
A组:①冰化成水 ②铁变成磁铁 ③木棒折断 B组:①火药爆炸 ②木柴燃烧 ③铁生锈
A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B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
14·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①用剪子剪一片;
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
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________,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理由是 。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 ;
(2)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课后测评
选择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气体生成 B、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改变
【答案】C
【解答】化学变化是指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故选C。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答案】B
【解答】A、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湿衣服晾干水水分蒸发的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该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衣服晾干 B、食物霉变
C、电灯发光 D、轮胎爆裂
【答案】B
【解答】
A、衣服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霉变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电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轮胎爆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刻舟求剑
【答案】A
【解答】A、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凿壁偷光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悬梁刺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
【答案】B
【解答】A、用水制冰都是水分子,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C、用干冰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木材制桌椅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6·①水的沸腾②胆矾研碎③铁丝燃烧④食物腐败等四个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答】①水的沸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胆矾研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铁丝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四氧化三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7·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浓盐酸易挥发 D.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
【答案】D
【解答】冰融化成水、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浓盐酸易挥发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8·下列成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答案】C
【解答】A、木已成舟是形状的改变,B、花香四溢和D、滴水成冰是状态的改变,故都错误。
B、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选C。
9·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答案】D
【解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10·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风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烧火取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答案】A
【解答】A、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煤燃烧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烧火取暖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下列应用,利用了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 B.用氧气气焊金属
C.氧气供潜水员呼吸 D.用氧气炼钢
【答案】A
【解答】A、工业制氧气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气焊金属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供潜水员呼吸是利用了氧气的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冶炼钢铁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12·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答案】C
【解答】A.通过此实验可知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的,故正确;
B.由红磷的熄灭,说明了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说明了氮气的溶解性是难溶于水,故正确;
C.因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错误;
D.如果装置漏气时,测定的结果偏小,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所以该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装置气密性好,故正确。
故选C。
二、理解与应用
13·下列两组变化:
A组:①冰化成水 ②铁变成磁铁 ③木棒折断 B组:①火药爆炸 ②木柴燃烧 ③铁生锈
A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B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
【答案】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14·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①用剪子剪一片;
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
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________,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理由是 。
【答案】①④;没有生成其它物质;②③;生成其它物质。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 ;
(2)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答案】(1)酒精在灯芯上汽化;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物质变化的区分及物质性质的区分;
3·了解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用于实践、用于创新等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纸和粉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变化
认真观看PPT,完成学案。
1、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 、 ;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变化后新生成的 、 等。
2、对蜡烛的研究,仔细观看视频,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 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 出现;澄清石灰水 。
蜡烛燃烧生成 。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 。
3、讨论蜡烛在燃烧时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内交流,总结物质的变化,完成下列学案。
1、物理变化
(1)定义:物理变化是指 的变化。例如 、胆矾粉碎等。
2、化学变化
(1)定义:化学变化是指 的变化,又叫 。例如 、木柴燃烧等。
(2)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4、观看视频,归纳变化中的现象。
1、物理变化
现象:物理变化主要是 的改变和 的改变。
2、化学变化
现象:发光、发热、 、放出气体、 。
(二)物质的性质
仔细观看金刚石的视频资料以及PPT,讨论完成学案。
1、物理性质
(1)定义:物质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① 、状态、 、硬度、熔点、沸点、 等。② 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1)定义: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 、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等。
3、请同学们组内讨论,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完成下列学案。
(1)理解上的区别: 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 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2)叙述上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往往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燃烧(是 )和酒精能燃烧(是 )。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 。
(2)汽油的挥发; 。
(3)煤油的燃烧;化学变化。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
(5)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化学变化。
(6)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
(7)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变化。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4·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知识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认真完成下列学案。)
1、步骤:(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 ;
(2)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 等份,做好记号;
(3)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 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4)待红磷熄灭并 后,打开止水阀。
2、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 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 处。
3、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空气总体积 ;
4、实验反思: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④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⑤检验装置气密性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3)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金属冶炼 D.海水晒盐
4·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葡萄酿酒 C.食品发霉 D.瓷盘摔碎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观察与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初步学会物质变化的区分及物质性质的区分;
3·了解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通过小组实验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用于实践、用于创新等科学精神。
【学习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纸和粉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化学研究些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1: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变化
认真观看PPT,完成学案。
1、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颜色、状态;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变化后新生成的颜色、状态等。
2、对蜡烛的研究,仔细观看视频,完成学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在火焰最外处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将蜡烛熄灭,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能够燃烧。
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3、讨论蜡烛在燃烧时都发生哪些变化,小组内交流,总结物质的变化,完成下列学案。
1、物理变化
(1)定义: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如水结冰、胆矾粉碎等。
2、化学变化
(1)定义: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例如铁生锈、木柴燃烧等。
(2)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
4、观看视频,归纳变化中的现象。
1、物理变化
现象:物理变化主要是形状的改变和状态的改变。
2、化学变化
现象: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仔细观看金刚石的视频资料以及PPT,讨论完成学案。
1、物理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①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②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
(1)定义: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举例:可燃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等。
3、请同学们组内讨论,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完成下列学案。
(1)理解上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2)叙述上的区别: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往往有“可、易、能、会”等字,如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和酒精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跟踪练习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
(1)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
(2)汽油的挥发;物理变化。
(3)煤油的燃烧;化学变化。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化学变化。
(5)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化学变化。
(6)金刚石加工成钻石;物理变化。
(7)植物的光合作用;化学变化。
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答】固体受热变成固体,如果是升华则是物理变化,如果生产另外的一种物质则是化学变化,故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答案】C
【解答】A、氢气用作燃料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
【答案】C
【解答】、光亮的红色是铜的颜色,故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为固体是铜的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铜没有特殊的气味,故C符合题意;
D、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是铜能与氧气反应,属于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2: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视频,然后认真完成下列学案。)
步骤:(1)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
把集气瓶的容积分成5等份,做好记号;
用止水夹夹紧胶管,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把塞子塞紧;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阀。
2、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生成,并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到约1/5处。
3、结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空气总体积1/5;
4、实验反思: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等。
跟踪练习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④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⑤检验装置气密性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______;
(3)该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1)⑤③②①④;
(2)使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3)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4)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解答】(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应先检验装置气密性,再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最后读数。所以,实验的顺序是:⑤③②①④。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使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
(3)该实验的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4)由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课堂检测(独立完成,你一定行!)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答案】B
【解答】A、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湿衣服晾干水水分蒸发的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该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
【答案】C
【解答】A、颜色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B、密度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C、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正确;
D、沸点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C。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金属冶炼 D.海水晒盐
【答案】C
【解答】A、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水铸锅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金属冶炼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水晒盐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4·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葡萄酿酒 C.食品发霉 D.瓷盘摔碎
【答案】D
【解答】
A、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食品发霉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瓷盘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
【解答】(1)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水溶性、溶解能力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填: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2)酒精容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填:易燃烧。
(3)酒精汽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填:汽化。
(4)酒精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填: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故填: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答案】(1)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2)易燃烧。
(3)汽化。
(4)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5)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课后测评
选择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气体生成 B、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改变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衣服晾干 B、食物霉变
C、电灯发光 D、轮胎爆裂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刻舟求剑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
6·①水的沸腾②胆矾研碎③铁丝燃烧④食物腐败等四个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浓盐酸易挥发 D.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
8·下列成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9·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10·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风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烧火取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11·下列应用,利用了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 B.用氧气气焊金属
C.氧气供潜水员呼吸 D.用氧气炼钢
12·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二、理解与应用
13·下列两组变化:
A组:①冰化成水 ②铁变成磁铁 ③木棒折断 B组:①火药爆炸 ②木柴燃烧 ③铁生锈
A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B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
14·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①用剪子剪一片;
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
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________,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理由是 。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 ;
(2)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课后测评
选择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 )
A、气体生成 B、沉淀生成
C、新物质生成 D、颜色改变
【答案】C
【解答】化学变化是指指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故选C。
2·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答案】B
【解答】A、纸张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湿衣服晾干水水分蒸发的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
C、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该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该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B。
3·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
A、衣服晾干 B、食物霉变
C、电灯发光 D、轮胎爆裂
【答案】B
【解答】
A、衣服晾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霉变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电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轮胎爆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
A.火烧赤壁 B.凿壁偷光 C.悬梁刺股 D.刻舟求剑
【答案】A
【解答】A、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凿壁偷光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悬梁刺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水制冰 B.用粮食酿酒 C.用干冰降雨 D.用木材制桌椅
【答案】B
【解答】A、用水制冰都是水分子,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C、用干冰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用木材制桌椅不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
6·①水的沸腾②胆矾研碎③铁丝燃烧④食物腐败等四个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答】①水的沸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胆矾研碎的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③铁丝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四氧化三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食物腐败的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7·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冰融化成水 B.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浓盐酸易挥发 D.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
【答案】D
【解答】冰融化成水、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浓盐酸易挥发等方面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石灰水在空气中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8·下列成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答案】C
【解答】A、木已成舟是形状的改变,B、花香四溢和D、滴水成冰是状态的改变,故都错误。
B、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选C。
9·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 )
A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
B一个由固体变成气体,一个由固体变成液体
C一个是放热,一个是吸热
D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答案】D
【解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与石蜡熔化最本质的区别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一个无新物质生成。
10·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风力发电 B.煤燃烧发电
C.烧火取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答案】A
【解答】A、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煤燃烧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烧火取暖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1·下列应用,利用了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
A.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 B.用氧气气焊金属
C.氧气供潜水员呼吸 D.用氧气炼钢
【答案】A
【解答】A、工业制氧气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气焊金属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供潜水员呼吸是利用了氧气的供给呼吸,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冶炼钢铁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12·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组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答案】C
【解答】A.通过此实验可知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分数的,故正确;
B.由红磷的熄灭,说明了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由冷却,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上升.说明了氮气的溶解性是难溶于水,故正确;
C.因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物为气体,不能用于该实验,故错误;
D.如果装置漏气时,测定的结果偏小,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所以该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是装置气密性好,故正确。
故选C。
二、理解与应用
13·下列两组变化:
A组:①冰化成水 ②铁变成磁铁 ③木棒折断 B组:①火药爆炸 ②木柴燃烧 ③铁生锈
A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B组的特征是 ,这类变化叫 。
【答案】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14·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
①用剪子剪一片;
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
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
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________,理由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___,理由是 。
【答案】①④;没有生成其它物质;②③;生成其它物质。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 ;
(2)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3)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答案】(1)酒精在灯芯上汽化;
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课件40张PPT。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纸和粉笔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化学研究些什么呢?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观察实验的方法观察原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新物质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蜡烛 研究的问题:对蜡烛的研究(1)蜡烛物理性质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1)点燃前的蜡烛 制作材料棉线 石蜡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白色不透明的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放入水中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可用小刀切割说明蜡烛的硬度小,浮在水面上说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研究的问题:对蜡烛的研究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 研究的问题:对蜡烛的研究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2)点燃的蜡烛 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靠焰心部分基本不变色而外焰部分碳化变黑 石蜡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 研究的问题:对蜡烛的研究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3)熄灭的蜡烛 熄灭蜡烛,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有白烟从烛芯飘出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火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现在大家想一下,蜡烛在燃烧时都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区别?没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受热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随着温度的降低,液态石蜡又重新变为固态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点燃时,蜡烛发生哪些变化?⑴起始,_______;⑵点燃后,___________,火焰上的白瓷
板表面有_______,蜡烛逐渐 变短 ;⑷熄灭后一段时间,__________。蜡烛熔化产生火焰放热黑色粉末烛芯上方出现一缕白烟蜡烛液体凝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⑶刚熄灭时,________________;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视频,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属于化学变化吗?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发光、放热仔细观察下列视频。
思考:化学变化中伴随什么现象?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生成气体颜色改变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提问:有这些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何判断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放热,水加热变水蒸气等就是物理变化。这些现象只能作为参考,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对比归纳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形状、状态的改变光、热,色变,气体、沉淀化学变化中一定会伴随物理变化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2·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这种变化( )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一定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气用作燃料 B.用灼烧法区别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金刚石切割玻璃 D.氧气用于炼钢
4·在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通过观察金属铜得出以下不属于金属铜性质的是( )
A.光亮的红色 B.常温下为固体
C.有特殊的气味 D.在空气中加热表面会变黑B C跟踪练习1C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金刚石钻石比较困难因为金刚石较硬在液氧中燃烧(硬度大) 可以燃烧(可燃性)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新知讲解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为什么蜡烛能够燃烧,而有些物质不能燃烧?为什么蜡受热易熔化,而铁则需要很高温度才可熔化?各种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各自所具有的性质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1)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毒性、腐蚀性、氧化性等。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思考: 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字,
如 酒精燃烧和酒精能燃烧1、理解上的区别:2、叙述上的区别: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新知讲解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跟踪练习1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1.水的三态变化;
2.汽油的挥发;
3.煤油的燃烧;
4.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5.碘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
6.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7.植物的光合作用。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新知讲解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有的由一种元素组成(氧气、铁等),有的由多种元素组成(碳铵等)。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会发生变化。思考为什么水不能变成油,铁不能变成金?活动与探究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完全烧焦后,得到黑色的残渣。上述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砂糖、面粉中都有碳元素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新知讲解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金刚石晶体 氯化钠晶体 水分子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新知讲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演示,并注意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瓶加水,如图做记号。
(2)夹胶管。点燃磷后,立即入瓶并把塞紧。观现象。
(3)磷灭并冷后,开夹,观现象。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瓶内出现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
(2)打开弹簧夹,水沿进入集气瓶内,约占容积的1/5。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反思 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1)装置漏气;
(2)红磷的量不足;
(3)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等。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新知讲解石英晶体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新知讲解1. 我国化学家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2.弗莱明研制出了青霉素;
3.诺贝尔成功的研究出炸药等。
4.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
5.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跟踪练习2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主要步骤如下:①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②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③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④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松开弹簧夹.⑤检验装置气密性
(1)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的目的是 ;
(3)该实验的现象
是 ;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关于空气成分的结论是 ;使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⑤③②①④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水回流到集气瓶内,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小结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板书设计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
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检测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
化的是( )
A.纸张燃烧 B.湿衣服晾干
C.铁钉生锈 D.葡萄酿酒
2·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沸点BC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检测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熔化 B.铁水铸锅
C.金属冶炼 D.海水晒盐
4·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菜刀生锈 B.葡萄酿酒
C.食品发霉 D.瓷盘摔碎CD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课堂检测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燃烧,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
;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 ;
(5)酒精具有的用途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易燃烧汽化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作业布置
2、查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1、完成课后测评上21世纪教育网 下精品教学资源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