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2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从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自主思考、讨论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或“葡萄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教学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用真实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看,用传统的方法教学时这里是个难点。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却很容易突破这一难点。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有所下降,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成为重点课题。为了使教学更具有代表性,所教教学班为物理选修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对物理有较大的兴趣。
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
估计学生利用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
教学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包括:电脑、投影)、自制多媒体课件、网上下载的FLASH小课件
教学主线设计
教师演示实验:
介绍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原理、装置、现象由于中学阶段没有条件进行实验,采用动画模拟的方法。
多媒体的应用的设计:
由网上下载2个相关的flash小课件,再将其有机地、无缝地插到自制PPT课件,只使用网上小课件的一小部分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ɑ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ɑ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 (1)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ɑ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ɑ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ɑ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教师引导: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黑箱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ɑ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ɑ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d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ɑ粒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3. 实验的观察结果
入射的ɑ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三、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 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ɑ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ɑ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ɑ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葡萄干布丁模型,
(1)碰撞前后,质量大的ɑ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2)对于ɑ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ɑ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ɑ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ɑ粒子偏转的力不会很大,所以ɑ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葡萄干布丁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ɑ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ɑ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
1.绝大多数ɑ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2.少数ɑ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3.极少数ɑ粒子被弹回 表明:(1)作用力很大(2)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三、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生原子模型与a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a粒子分别穿过葡萄干布丁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四.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
半 径 大 小 (数量级) 类 比
原子 10-10m 足球场
原子核 10-15m~10-14m 一枚硬币
五、课堂小结。
1简明地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进行课堂巩固练习P53第1、2题。
3.作业:课本P53第3、4题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计划,不回避学生的问题,对于一时答不上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研究方法,给学生提供思路和方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