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5-28 21:49:00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县第八中学 任国强杜甫简介
(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大人,人们尊称他为“诗圣”。因他曾做过“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了解了他著名诗篇“三吏”、“三别”。他的诗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盛到衰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诗体诗题简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一种被动句式,“为”即“被”,意为茅草屋被风吹破。
歌,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诗歌。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这类。 作品背景简介:杜甫43岁那年,唐王朝经历了一场大劫难———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浩劫。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两年后(761年)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1.注意下列重点字词的读音.
chóng (三重茅)
zhòng(重量) cháng(长林梢)
zh?ng(生长)
sāng(丧乱)
sàng(丧失)jiàn(看见)
xiàn(出现)hào (号召)
háo (呼号)重长见丧juàn阑坳庇衾罥号ào(bì) (lán)(qīn)学生练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并质疑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布被子盖了多年,并冷如铁,孩子睡相不
好,把被里蹬破了。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漉漉的,长
夜漫漫何时天明。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天下贫寒的人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请从诗中找出记事、写景、抒情的部分,概括诗意。说说作者的遭遇,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全诗共四段。
第一段: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段: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段: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期盼广厦的心愿
叙事
写景抒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顺 序手 法内 容意 境群童抱茅-悲 长夜沾湿-哀广厦庇寒-愿秋风破屋-惨 现实
(实) 理想
(虚)悲惨凄苦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时 间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每一节的朗读情感。 痛惜、痛苦、痛心、忧国忧民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杜甫是怎样一个诗人吗?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探究拓展阅读:读读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再次
感受作者的情感搏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请同学们课外去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读读他的诗作。并以《我心中的杜甫》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