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近代教育、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近代以来,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创办的学堂是(B)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西学堂
C.南洋公学 D.京师大学堂
2.1903年,东莞仍有启蒙识字的私塾数百所,旧式私塾与新式学校并存,但1905年后,东莞的旧式私塾骤减,新式学校迅速增多。结合史实,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A.清政府废科举 B.辛亥革命爆发
C.八国联军侵华 D.新文化运动兴起
3.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石。中国在近代教育上的探索有 (C)
①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福州船政学堂 ②戊戌变法期间,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④清末废除科举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右图照片中军警给行人剪辫子的现象,发生于 (D)
A.鸦片战争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成立前
D.中华民国成立后
5.哲学家李泽厚说:“辛亥革命至少带来了平等的观念。”下列史实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A.改称呼 B.剪辫
C.禁缠足 D.易服
【解析】辛亥革命后,废除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等称呼,体现了平等观念。
6.“在南京各省代表会上,孙中山提议废除跪拜礼,提倡普通见面时为一鞠躬,最尊敬之礼为三鞠躬。他身体力行,弯腰鞠躬。众人皆感新鲜,纷纷跟着仿效。鞠躬之礼逐渐风行开来。”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A.辛亥革命推动礼节的变化
B.鞠躬礼体现等级观念
C.礼节变化未受到西方影响
D.传统礼节被彻底废除
7.煤气灯刚在上海租界出现之时,很多人以为这种自来火是“地火”,都不敢赤足行走在煤气公司附近的道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C)
A.煤气灯阻碍了人们出行
B.煤气灯使用率普遍不高
C.人们对新技术认识不足
D.上海租界管理戒备森严
8.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A)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
9.看电影是时下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一部 (A)
A.京剧艺术纪录片 B.川剧艺术纪录片
C.科幻故事片 D.爱情故事片
10.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你可以做到的事有 (D)
①去京师大学堂参观 ②晚上读读《申报》 ③到商务印书馆打工 ④约朋友看电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鞑虏”指的是 (B)
A.西方列强 B.清政府
C.少数民族 D.北洋军阀
12.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写道:“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他的“日新求进”主要针对(A)
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
13.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描述反映民国时期发生改变的一项社会习俗是 (C)
A.剪发辫 B.劝禁缠足
C.易服饰 D.改称谓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面对苦难的中国,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实业救国”、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接着,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先贤们为“师夷长技”发起了什么运动?
洋务运动。
(2)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建立于哪一年?
事件:公车上书。时间:1912年。
(3)材料中提到的“请来德、赛两位先生,挥动科学、民主大旗”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新文化运动。
(4)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辛。回首这一历程,你有何认识?
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学习先贤们将祖国命运和自身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外来的先进文明等。
15.近代以来,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式样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图1、图2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图1:中山装。图2:旗袍。
材料二 下表是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称呼变化表。
革命前
革命后
礼节变化
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2)根据材料二、三,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平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当时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男女平等观念逐渐形成;婚姻观念开始转变,提倡婚姻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