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上 回顾 拓展一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六上 回顾 拓展一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07 19:17:04

文档简介

回顾·拓展一 教案
教学
要求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重点
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了解诗人借大自然表达的情感。
教学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桂林山水》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与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二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 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 稹)
(1)学生自由吟诵。
(2)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三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理解。
3.教师讲解。
4.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5.拓展延伸
1、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趣味语文的故事?课后收集,下节课请代表上台分享。
课件18张PPT。回顾·拓展一人教版 六年级上 读《山中访友》“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作者靠着树开始联想,这是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沉的爱。交流平台还可以借用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
选自《山雨》 作者写鸟儿的啼啭,鸟儿的欢说,其实是借鸟儿来表达自己的快乐。 这些都是有关自然景观的诗句,在熟读中感受诗句
借助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召年轻一代。日积月累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诗句出自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诗中“造物”指天。诗意:天没有言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便让我们觉得春天已来临。 诗句出自唐代刘方平的《月夜》。诗意:今天晚上,我格外地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听到透过绿色窗纱传来的春虫的叫声。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句出自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意: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诗句出自宋代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诗意:躺在船上看满天的云没有动,殊不知,云和我一起往东飘去。我还知道其他描写大自然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句出自唐代元稹的《菊花》。诗意:不是偏爱菊花,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菊花开过,大自然中再没有其他花开放了。 清朝嘉庆年间,在百姓中流传着一段佳话。 湖北蕲县人陈沆很有文才,名噪一方。在他未登进士第时,一日,离家进京赶考,行色匆匆来到河边,急着渡河。不巧,摆渡艄公已经摇橹离岸。要等船回来,还需半个时辰。于是陈沆自报姓名,高声呼唤艄公,求他帮忙。船上有人知道陈沆是个才子,愿意出面替他恳求艄公,但有个条件,要他立即吟诗一首,而且诗中必须要有十个“一”字,如能做到,便请艄公驾船回来渡他。陈沆听后,沉思片刻,脱口而出。【名噪一方】指在某个地方很有名。
【登进上第】考中进士。
【摆渡】用船运载过河。
【艄公】船尾掌舵的人,也指掌船的人。趣味语文一帆一桨一渔舟,
一位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妙答“一”字诗 文中的这首“一” 字诗里一连用了十个数字“一”,并且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人物有动作,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垂钓图,读来回味无穷,其中这十个“一”字,错落有致,含义不俗。分别含有“独”“满”“全”等多种意思。每个“一”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写人状物,绘声绘色,很有诗情画意。 一张孤帆,一把单桨,一叶渔舟,一位老渔翁在江边悬钩独钓。渔人时面俯身,时而仰起,时面开怀大笑。天色已晚,一轮秋月映人江中,把江水染成了一片秋色。 这首诗连用九个“一”字,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歌唱,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拓展延伸 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你还知道哪些趣味语文的故事?作业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