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鲁迅及其散文集《朝花夕拾》。
3.学习写景的方法。
4.理解过渡与对比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
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与精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1926年,鲁迅写下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读准字音
蟋蟀(shuài)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蝉蜕(tuì) 竹筛(shāi)
拗(ǎo) 攒成(cuán) 倜傥(tì tǎnɡ) 叵(pǒ) 盔甲(kuī)
锡箔(xī bó) 觅食(mì) 脑髓(suǐ) 秕谷(bǐ) 书塾(shú)
确凿(záo) 菜畦(qí) 珊瑚珠(shān hú) 皂荚树(jiá)
桑椹(shèn) 敛(liǎn) 后窍(qiào) 宿儒(sù rú)
人迹罕至(hǎn) 系(jì) 窦(dòu) 厥(jué)
辨清字形
躁(zào)急躁 塾(shú)私塾
燥(zào)干燥 熟(shú)熟悉
儒(rú)儒学 倜(tì)倜傥
孺(rú)孺子牛 调(diào)调动
濡(rú)相濡以沫 凋(diāo)凋谢
理解词语
确凿:确实。拗:弯曲,弯转。
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长吟:长声鸣叫。缠络:缠绕。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鉴赏:鉴定和欣赏。
轻捷:轻快敏捷。
攒: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
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新课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我们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为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地捕鸟等有趣的游戏。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
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
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感悟精彩句子】
1.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应是统领全篇的主题所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状物写景,绘声绘色。
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写颜色多彩明丽;“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写形状情态万千,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这真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多层次的描写。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天,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3.语言简练,生动传神。
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如写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彰显了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写学生读书的场面时,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都非常传神、逼真。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却连用9个表示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段文字,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打着节拍。他的眼睛滴溜溜地转动,一直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他终于来到筐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而深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如果过高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显然不切实际。但如果教师一味讲授,又会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本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出发点,但仍以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为主线,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关于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全文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去理解,回避外来观点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共识:童年自然是美好而难舍的,求学成才之路固然会受些约束但仍精彩而诱人。由此可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是多么的重要!
方法指导:
分析语境中的句子含义及作用
理解文章中具体句子的含义,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1.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比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2.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3.文中的句子,往往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而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素材积累:
何为“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其横匾由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鲁迅先生少年时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先生。“三味”之名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说取自于“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味如吃米面,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味如醋和肉酱。还有的说“三味”即“三昧”,原指诵经悟经的三重境界:定、正受、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恭敬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