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5-28 21:52:00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滨城区第二中学
制作人:孙凤琴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诗体裁的一种,内容多为悲愁慨叹之词。
为...所:表被动
思考:诗歌哪几节以叙述为主,哪几节抒发了诗人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叙述
抒情
诗歌赏析:(第一节)
1、八月秋高风怒号(猛烈)?
秋风破屋
2、那些词语细致传神地刻画了茅草被狂风吹走的情形?
诗歌赏析:(第二节)
小组讨论:
1、“盗贼”一说如何理解?
2、群童为何抱茅?
3、“归来依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群童抱茅
诗歌赏析:(第三节)
你怎样理解诗人的处境?
长夜沾湿
湿冷:布衾冷似铁 屋漏雨如麻
穷: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战乱    痛苦至极
“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无眠的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普通人 诗人
抱怨 …… 幻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现实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作业:
1、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以《走近杜甫》为题,写一篇短文。
2、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演示过程及说明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 “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