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光的干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光的干涉现象及产生光干涉的条件;
2、理解光的干涉条纹形成原理,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表述、概括能力。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学习,渗透科学家认识事物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
2、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培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
波的干涉条件,相干光源
三、教学难点
如何用波动说来说明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出现时间上是稳定的,空间上存在着加强区和减弱区并且互相间隔,如何理解“加强”和“减弱”。
四、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练习法
五、教学用具
双缝干涉仪,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装置,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复习机械波的干涉现象并演示“水波干涉现象”,向学生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现象?
(2)是否任何两列波在传播空间相遇都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描述稳定干涉现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一种情景;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要得到稳定干涉现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新课教学:
1、扬氏干涉实验。
(1)提出问题:光是否具有波动性?如果有则会有光的干涉现象,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会得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平行激光束作为两个光源,移动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间的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热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现象。说明光的复杂性。认识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的不成功是光无波动性?还是实验设计有错误,没有满足相干条件?
(2)扬氏实验。
①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如何认识光,如何获得相干光源——展示扬氏实验课件鼓励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遇到问题时,学习扬氏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
②介绍实验装置——双缝干涉仪。
说明双缝很近0.1mm,强调双缝S1、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所以两单缝S1、S2处光的振动不仅频率相同,而且总是同相。
③演示:
用激光源做双缝干涉实验,并使双缝与屏幕的距离加大,这样在屏幕上得到条纹间距离大,更为清晰的明暗相同的图样。
展示双缝干涉图样,让学生注意观察图样,回答图样的特点:(1)明暗相间。(2)亮纹间等距,暗纹间等距。(3)两缝S1、S2中垂线与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条纹——中央亮纹。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样?怎样用波动理论进行解释。
运用波动理论进行分析。
(1)演示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两列波在一直线上叠加的情景。
用做好的幻灯片用投影幻灯进行演示;或用编制好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
注意分析两列波传播经同一位置时此点的振动情况。
①仍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往复振动,位移随时间而改变。
②两列波同相振幅变大,说明此点振动加强了;两列波反相振幅减小,说明此点振动减弱了。
强调波形图是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位移的包络线,演示波在传播时,波峰波谷的移动情况。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示意图,演示两列频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远波峰、波谷的示意图。
操作:
波峰、波谷行进位置。
②幻灯片数量准备多一些,波峰、波谷向前推进速度要慢,若用电脑波行进的速度要慢且可暂停。
③最后形成书上双缝干涉示意图样,展示彩色挂图。
引导学生分析:
①说明示意图是两列波某一时刻峰谷位置分布图。
②说明两列波同频率、初相相同,在两列波峰峰、谷谷相遇位置均是加强点;而峰谷相遇位置均是消弱点。
③先分析S1 S2连线中垂线上的点:首先让学生注意中垂线上的某一点,演示让波行进起来结果峰谷依次通过此点——说明此点振动在峰→平衡位置→谷→平衡位置→峰之间往复振动是加强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两列波的相遇峰、谷依次通过该直线上的所有点——说明此直线上的点均是加强点。
④再分析S1 S2中垂线两侧对称位置上的点,即两列波峰谷相遇点,首先注意某一点,演示让波行进起来总是峰谷同时通过此点——说明两列波通过此点总是振动方向相反,是被消弱的;然后再看两列波峰谷交叉点的移动情况——为消弱区域。
⑤其次再分析远离中垂线上的点又是加强区域……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振动加强与消弱点的分布是相互间隔的而且是稳定的。结合干涉挂图反映在屏幕上:同相加强光能量较强——亮;反相减弱光能量较弱——暗。得到亮暗间隔的干涉图样。
(3)屏幕上出现亮纹、暗纹的条件。
在示意图中,S1和S2为一对相干光源,两组半径相同的同心圆表示S1和S2两相干光源向外传播的两列波。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实线a0、a2、a′2,a4、a′4…为加强区域,虚线a1、a′1;a3、a′3…为减弱区域。
①实线a0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0。
实线a2(a′2)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2=λ。
实线a4(a′4)上各点,S1、S2发出光波到达线上某点的光程差δ4=2λ。
即在实线a0、a2(a′2)、a4(a′4)…上各点光程差各为0、λ、2λ…,即为波长的整数倍。屏上出现亮纹。
…,即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屏上出现暗纹。
总结规律:凡光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位置,产生亮条纹;凡光程差等于半波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即产生亮暗条纹条件表达式:
亮纹 光程差δ=kλ(k=0,1,2…)。
2、相干光源:
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叫做相干光源。
我们在上一章学过,两列波要产生敢,它们的频率必须相同,而且相位差要保持不变。只有这样,一旦它们在空间某点产生的震动相互加强,才会一直是相互加强的关系,否则不可能出现干涉现象。
这就是因为室内的白炽灯是各种独立的光源。不符合产生干涉的条件。所以房间里的两盏灯发出的光不会发生干涉。
(三)课堂小结:
1、凡光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的位置,产生亮条纹;凡光程差等于半波奇数倍的位置,产生暗条纹;
2、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能够产生干涉,这样的两个光源叫做相干光源。
教学说明:
若不具有单色光的产生仪器,可先用加滤色片后单色光进行演示。
(四)练习
1.一束单色平行光,通过双缝在屏上得到干涉条件,则 ( ).
A.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不相等
B.用红光做实验比用紫光做实验得到的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大
C.屏上某点到两缝的距离的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
D.如改用白光做实验,相邻明条纹之间的距离是不相等的
2.竖直放置的铁丝框中的肥皂膜,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形成 ( ).
A.黑白相间的水平干涉条纹
B.黑白相间的竖直干涉条纹
C.彩色水平干涉条纹
D.彩色竖直干涉条纹
3.关于薄膜干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波峰和波峰叠加处,光得到加强,将出现亮条纹,在波谷和波谷叠加处,光将减弱,出现暗条纹
B.观察皂液薄膜的干涉现象时,观察者和光源应该位于薄膜的同侧
C.当薄膜干涉的条纹是等距的平行明暗条纹时,说明薄膜厚度处处相同
D.薄膜干涉中,同一条纹上各点厚度都相同
4.涂有增透膜的照相机镜头看上去呈淡紫色说明 ( ).
A.增透膜明显增强了红光的透射强度
B.增速膜明显增强了紫光的透射强度
C.增透膜明显减弱了绿光的透射强度
D.增透膜加大了绿光的反射损失
5.高层建筑物外墙大量使用的是幕墙玻璃,在白天,外面的人看不见室内的物体,而室内的人却能看见室外的景物,其原因是 ( ).
A.在玻璃的外表面涂有增透膜
B.在玻璃的外表面涂有高反射膜(即对光的反射率远大于透射率的物质)
C.在玻璃的外表面涂有大量吸收光的物质
D.在玻璃的外表面涂有木透光的彩色薄膜
6.如图1,用单色光照射透明标准板.来检查b的上表面的平直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如图2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2的图样是由于光从a的上表面和b的上表面反射后干涉的结果
B.图2的图样是由于光从.的下表面和 b的上表面反射后干涉的结果
C.图2的图样说明b的上表面某处向上凸起
D.图2的图样说明b的上表面共处向下凹陷
7.光由空气射入玻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的速度不变,波长变小 B.光的频率不变,波长变大
C.光的波长改变,频率也改变 D.光的速度变小了,所以波长变小
8.用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到一组干涉条纹,在以下条件下,条纹如何变化:
(1)加大缝与光屏间距离_________;
(2)将绿光改为红光________;
(3)将整个装置放入水中_______;
(4)用遮光板挡住其中一条缝_______.
9.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中,屏上某点距双缝的距离之差为18 000,若用波长为4 000的光做实验,则屏上此点处的条纹将是_______条纹.
10.在光学镜上涂有增透膜,已知增透膜的折射率为1.4,绿光的波长为5 600,则增透膜的厚度为________.
11.如下图,用干涉法检查表面质量,产生的干涉条纹是一组平行的直线,若劈尖的上表面向上平移,干涉条纹将______(变窄、变宽、或不变);若使劈尖的角度增大,干涉条纹将_______;若用折射率为的透明介质充满劈尖,干涉条纹将_______.
12.为演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现准备了以下仪器放在光具座上:A白炽灯,B双窄缝片,C单窄缝片,D滤光片,E白光屏.
(1)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
(2)若双缝间距,双缝到屏的距离,手轮的初始读数为,转动手轮,分线板中心刻线移动到第13条线时,手轮读数,求经滤光片后光波长_______.
参考答案:
1.BD 2.C 3.BD 4.D 5.B 6.BD 7.D 8.(1)条纹变宽 (2)条纹变宽 (3)条纹变窄 (4)出现衍射条纹9.暗 10.1 000 11.不变 变窄 变窄
12.(1)ADCBE或ACDBE (2)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