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必修1)物理:3.2《弹力》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必修1)物理:3.2《弹力》课件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8-12 18: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
3.2 弹力 1、知道弹力是接触力,本质是电磁力。
2、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3、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4、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
5、知道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教学目标 问: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力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还记
得什么是形变吗? 答:如果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
化,那么我们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思考:如果你用手去压桌面或推
墙面,桌面和墙面会发生
形变吗? 思考:当你用力握一个圆底玻璃瓶 时,玻璃瓶发
生形变了吗? 如果发生了形变,你可以设计
一种方法把这肉眼看不见的形变放大吗??运用逻辑思维进行体会微小形变 把一个小铁块放在一把塑料尺上,塑料尺的两端担在书上,则很明显地看到了塑料尺的形变,如果现在把铁块质量减小,则形变会小些,继续减小,则形变会越来越小,当质量小到一定程度时塑料尺的形变就看不出来了,但我们知道只要物体有质量,塑料尺就有形变,只不过很微小罢了。 结论: 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不能发生形变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微小,不容易观察。对于不易观察的微小形变,我们可以设计实验将微小变化放大。 课本有机玻璃的形变生活中的各种形变概念 :1、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
外力后,物体能够恢复
原状的形变2、范性(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
生形变的外力后,物体不
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3、弹性限度:物体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的最大限度。总结:1、每个物体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和范性
形变,只不过它们的弹性限度不同。2、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一般认为物体
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感受体会 1、用手扯住弹簧的两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
拉动弹簧,使弹簧发生形变。在操作的同时,用
心体会一下手与弹簧之间的相互作用。2、把一把尺两端架在两等高书堆上,中间悬空,用
手指向下压悬空部分,使其发生形变。用心体会
一下手与尺之间的相互作用。 3、两手拇指根处相互挤压,发生形变。用心体会两
手间的相互作用。 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
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
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弹力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处产生弹性形变。 弹力产生实例分析: 1、一本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我们来研究书本和桌面的形变及产生的弹力。 2、绳子下面吊着一个匀质铁球。 3、人在水平面上推木箱。 判断正误:1、相互接触挤压的物体均产生形变 2、AB相互接触挤压,A发生形变要
恢复原状会对B产生力的作用,力
的方向与A形变方向相反 3、弹力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4、物体形变的方向与使物体发生形
变的力的方向相同 关键作图:一本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求
分别作出书本和桌子的受力示
意图。 结论: 以前所学的压力、支持力、拉力、
推力等从本质上讲均是弹力,压力、
支持力、拉力、推力这些名称是从
效果上来命的。弹力有无的判断: 1、两物体是否相互接触。
2、接触处是否产和弹性形变。一、直接判断:二、假设存在法:例、光滑水平面上AB两物体紧挨着保持
静止,则它们之间有弹力吗?解:直接判断法无法判断出,因为你根本
看不出它们之间是否有弹性形变。可以用
假设法。假设AB之间有挤压,则A对B有向
右的弹力,B对A有向左的力。真是这样,
则AB均不能保持静止,与题设矛盾。所以
没有挤压。三、隔离法: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中拿走一个,看
对另一个物体是否有影响解:取走B球后,A仍静止,运动状态未变化,
可以断定AB之间原来没有作用力。
例1、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有弹力 B、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有弹力 C、只要有形变就一定有弹力 D、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
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 D例2、试判断下列各情况小球的受力情况。 弹力方向的判断: 1、两平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
2、点面接触:垂直于面。
3、点点接触:垂直于公切面。
4、轻绳(不计质量):沿绳子收缩的方向。5、轻杆(不计质量):不一定沿杆的方向。四、疑问: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自然界有四
种基本相互作用,那今天学习的弹力属
于哪一种呢? 弹力是接触力,接触力从本质上可以
分为弹力和摩擦力,接触力本质上是
电磁力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