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章末综合测评1 从实验学化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化学人教版必修1同步章末综合测评1 从实验学化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8-09-09 18:2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章末综合测评(一) 从实验学化学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标签的是(  )
A
B
C
D
物质
氢氧化钠
金属汞
四氯化碳
烟花爆竹
危险警
告标签
C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属于腐蚀品,A项正确;汞有剧毒,属于剧毒品,B项正确;四氯化碳不会燃烧,C项错误;烟花爆竹点燃时会爆炸,属于爆炸品,D项正确。]
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在容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加入浓硫酸配制准确浓度的稀硫酸
B.可用四氯化碳萃取出碘水中的碘,但不能用酒精
C.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率
D.加入盐酸以除去硫酸钠中的少量碳酸钠杂质
B [A项,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而容量瓶的容积是在瓶身所标温度下确定的,因此会影响所配溶液的准确度,错误;C项,玻璃棒搅拌可能损坏滤纸而使过滤失败,错误;D项,该操作引入新杂质Cl-,错误。]
3.下列仪器用酒精灯加热时,需垫石棉网的是 (  )
①烧杯 ②坩埚 ③锥形瓶 ④蒸发皿 ⑤试管 ⑥蒸馏烧瓶 ⑦表面皿
A.②④⑤   B.①⑥⑦
C.③④⑥ D.①③⑥
D [加垫石棉网,目的是使仪器受热均匀,防止炸裂。可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坩埚、蒸发皿;隔石棉网可加热的仪器有:烧杯、锥形瓶、烧瓶。表面皿不能加热。 ]
4.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  )
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
B.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
C.向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无色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
C [A项,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有Cl-、SO等,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有Cl-,错误;B项,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CO、SO、Ag+等,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错误;C项,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离子只有Cu2+,正确;D项,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的离子有CO、SO等,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CO,错误。]
5.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对应的方法如表所示。
序号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KNO3溶液
KOH
加入适量FeCl3溶液,并过滤

FeSO4溶液
CuSO4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

H2
CO2
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NaNO3
CaCO3
溶解、过滤、蒸发
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C [第①组,加入FeCl3溶液会引入Cl-,错误;第②组,加入铁粉置换出铜,通过过滤除去铜及过量的铁粉,正确;第③组,先用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H2,正确;第④组,利用CaCO3不溶于水,溶解后过滤,再蒸发即可,正确。]
6.下列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其中的某一成分,所采取的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  )
A.利用氯化钾与碳酸钙的溶解性差异,可用溶解、过滤的方法除去碳酸钙
B.由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可用酒精把碘水中的碘萃取出来
C.水的沸点是100 ℃,酒精的沸点是78.5 ℃,所以可用加热蒸馏法使含水酒精变为无水酒精
D.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所以可用冷却法从热的含有少量氯化钾的氯化钠浓溶液中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A [碘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远比在水中大得多,但酒精与水互溶,液体不分层,无法用分液漏斗分离;将酒精与水组成的混合物蒸馏,只能得到含少量水的酒精,只有先加入新制的生石灰,再蒸馏才能得到无水酒精;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但减小的幅度很小,而氯化钾的溶解度减小的幅度较大,当采用冷却法结晶时,随着氯化钠晶体的析出,同时也有氯化钾晶体析出。对于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变化幅度不大的物质,一般用加热蒸发溶剂的方法。]
7.对下列各组物质:①NaNO3和NaCl;②CaCl2和CaCO3;③MnO2和KCl;④BaSO4和AgCl。可按照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将它们相互分离的是(  )
A.只有①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C [要将两种固体按溶解、过滤、蒸发的实验操作顺序分离,必需的条件是其中一种固体难溶于水,另一种固体易溶于水。对于所给出的物质组:①两者都易溶;④两者都难溶,均不能用指定的方法分离;②CaCl2易溶,CaCO3难溶;③MnO2难溶,KCl易溶,可用指定方法分离。]
8.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目的
分离方法
原理
A
由海水(含NaCl)获得蒸馏水
蒸馏
水的沸点与NaCl的沸点不同
B
分离汽油和水
分液
汽油和水的密度不同
C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重结晶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D
分离溶于水的碘
乙醇萃取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A [B项,原理应是汽油与水互不相溶;C项,原理是NaCl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不大而KNO3变化大;D项,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碘水的萃取剂。]
9.下列各组数据中,前者刚好是后者两倍的是(  )
A.2 mol水的摩尔质量和1 mol水的摩尔质量
B.200 mL 1 mol/L氯化钙溶液中c(Cl-)和100 mL 2 mol/L氯化钾溶液
中c(Cl-)
C.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数和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数
D.2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10% 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C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定值,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多少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1 mol/L氯化钙溶液中c(Cl-)=2 mol/L,与2 mol/L氯化钾溶液中c(Cl-)相等,B项不符合题意;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2 mol,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C项符合题意;因20%NaOH溶液的密度(设为ρ1)大于10% NaOH溶液的密度(设为ρ2),则=∶=>2,D项不符合题意。]
10.下列数量的物质中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0.4 mol氧气
B.4 ℃时,5.4 mL H2O
C.标准状况下,5.6 L二氧化碳
D.10 g氖
B [A项,N(O)=0.4×2NA=0.8NA;B项,N=×3NA=0.9NA;C项,N=×3NA=0.75NA;D项,N=×NA=0.5NA。]
1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一瓶溶液,标签上标有
“CaCl2 0.1 mol·L-1”的字样,下面是该小组成员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1 L该溶液,可将0.1 mol CaCl2溶于1 L水中
B.Ca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 mol·L-1
C.从试剂瓶中取该溶液的一半,则所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0.05 mol·L-1
D.将该瓶溶液稀释一倍,则所得溶液的c(Cl-)为 0.1 mol·L-1
D [A选项,0.1 mol CaCl2溶于1 L水中,所得溶液体积不是1 L;B选项,由CaCl2===Ca2++2Cl-知n(CaCl2)∶n(Ca2+)∶n(Cl-)=1∶1∶2,因此c(Ca2+)=0.1 mol·L-1,c(Cl-)=0.2 mol·L-1;C选项,溶液具有均一性,同一浓度的溶液,不管体积是多少,其浓度都不改变,故所取溶液浓度仍为0.1 mol·L-1;D选项,溶液稀释一倍,体积变为原来的两倍,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设原溶液的体积为V L,稀释前,n(Cl-)=2×0.1 mol·L-1×V L=0.2V mol,稀释后,c(Cl-)==0.1 mol·L-1。]
12.两份体积相同的某植物营养液,其配方分别如下:
KCl
K2SO4
ZnSO4

0.3 mol·L-1
0.2 mol·L-1
0.1 mol·L-1

0.1 mol·L-1
0.3 mol·L-1

下列对这两份营养液成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K+的物质的量相同
B.Cl-的物质的量相同
C.完全相同
D.SO的物质的量不同
A [依据表格中数据进行计算对比,可知:第①份营养液中c(K+)=
0.7 mol·L-1,c(Cl-)=0.3 mol·L-1,c(SO)=0.3 mol·L-1,c(Zn2+)=0.1 mol·L-1;第②份营养液中:c(K+)=0.7 mol·L-1,c(Cl-)=0.1 mol·L-1,c(SO)=
0.3 mol·L-1。]
1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5 mol O3与11.2 L O2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标准状况下,11.2 L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C.标准状况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数为NA
D.常温常压下,22.4 L的NO2和CO2混合气体含有2NA个氧原子
B [因为不知道11.2 L O2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所以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A错误;N2和CO均为双原子分子,0.5 mol混合气体含原子数目为NA,B正确;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故无法计算其物质的量,C错误;已知气体的体积求物质的量,必须是在标准状况下,所以条件错误,D错误。]
14.已知气体的密度与它的摩尔质量成正比。一只气球若放在空气(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是29 g·mol-1)中可静止不动,那么在相同条件下该气球在下列气体中会下沉的是(  )
A.O2 B.Cl2
C.CO2 D.CH4
D [气球在空气中可静止不动,则气球中气体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相当。四种气体中仅CH4的摩尔质量(16 g·mol-1)比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29 g·mol-1)小,即CH4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15.实验室用NaOH固体配制1.00 mol·L-1的NaOH溶液100 mL,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原因是(  )
A.暴露在空气中称量NaOH的时间太长
B.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容量瓶内含有蒸馏水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溶解后未冷却至室温就转移至容量瓶
A [A项,NaOH潮解吸水,浓度偏低;B项,浓度无影响;C项,浓度偏高;D项,浓度偏高。]
16.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基础,下列与“物质的量”相关的计算正确的是(  )
A.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1 mol O,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1
B.5.6 g CO和22.4 L CO2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一定相等
C.标准状况下,11.2 L 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16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32
D.a g Cl2中有b个氯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数值可表示为35.5b/a
D [含有1 mol O的CO、CO2、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 mol、 mol、 mol,其物质的量之比为6∶3∶2,A错误;未指明气体所处状况,22.4 L CO2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B错误;摩尔质量的单位为g·mol-1,C错误;由n==知,NA×=b×= mol-1,D正确。]
(备)
V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 g,取 mL溶液稀释到4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C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V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a g,即Al3+的物质的量为,SO的物质的量为Al3+的物质的量的1.5倍,即SO的物质的量为×。取 mL溶液,则其中SO的物质的量为××,稀释到4V mL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4V×10-3 L)= mol·L-1。]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8分)Ⅰ.如下图所示是实验中常用的几种仪器:
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Ⅱ.实验室要配制500 mL 0.2 mol/L NaOH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的化学仪器有________(填字母)。
A.烧杯
B.500 mL容量瓶
C.漏斗
D.胶头滴管
E.玻璃棒
(2)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其质量为________ g。
(3)下列主要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称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放入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加水至液面离容量瓶瓶颈刻度线下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③待冷却至室温后,将溶液转移到500 mL容量瓶中;
④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⑤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会使配制出的NaOH溶液浓度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解析】 (1)配制溶液肯定用到容量瓶。溶解氢氧化钠用到烧杯,搅拌、转移溶液用到玻璃棒,定容用到胶头滴管。(2)氢氧化钠的质量为0.5 L×0.2 mol/L×40 g/mol=4.0 g。(3)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4)如果实验过程中缺少步骤⑤,则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溶液的浓度偏低。
【答案】 Ⅰ.漏斗 容量瓶 冷凝管 分液漏斗
Ⅱ.(1)C (2)4.0 (3)①③⑤②④ (4)偏低
18.(9分)如下图所示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装置:
A     B   C   D
请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得到蒸馏水,选择装置________。
(2)从碘水中分离出I2,选择装置__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冷凝水流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用装置B进行操作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液时要注意及时________,防止上层液体流下。分液后漏斗内剩余的液体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填“上口”或“下口”)倒入烧杯。
【解析】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应蒸发结晶,选用装置D;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得到蒸馏水,应采用蒸馏的方法,选择装置A。(2)从碘水中分离出I2,应采用萃取和分液的方法,选择装置B。(3)注意冷凝水是从下口进,上口出,充分利用逆流的原理。(4)在使用分液漏斗进行操作时,如果上口关闭,则装置内的压强会逐渐减小,导致液体无法流出。此时,可打开上口部的塞子,或使塞子上的小孔(或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当下层液体放完时,应及时关闭活塞,防止上层液体流下。分液漏斗内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
【答案】 (1)D A (2)B 萃取、分液 (3)冷凝管 从下口进,上口出 (4)打开上口部的塞子或使塞子上的小孔(或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关闭活塞 上口
19.(8分)某同学用某种粗盐进行提纯实验,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和②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步骤③判断加入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加热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这是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当蒸发皿中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应________,用余热使水分蒸干。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猜想Ⅰ:固体A中含CaCO3、Mg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并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试管口
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Ⅰ
成立
猜想Ⅱ:固体A中含BaCO3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先滴加________,再滴加Na2SO4溶液
有气泡冒出,无白色沉淀
________
猜想Ⅲ:最后制得的NaCl晶体中还含有Na2SO4
取少量NaCl晶体于试管中溶解,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猜想Ⅲ
成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本实验操作,猜想Ⅰ主要是为了检验碳酸盐,可以加入强酸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来进行检验,猜想Ⅲ是对SO的检验,选用恰当的含Ba2+的试剂即可。
【答案】 (1)过滤 (2)滴加盐酸至无气泡放出为止 局部过热,造成固体(或溶液)飞溅 停止加热(或熄灭酒精灯) (3)有气泡冒出,烧杯内壁变浑浊 稀硝酸(或稀盐酸) 猜想Ⅱ不成立 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20.(8分)(1)当SO2、SO3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时,原子总数之比为___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__。
(2)中和含0.2 mol HCl的稀盐酸,需NaOH的质量为________g。
(3)将5 mol·L-1的Mg(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 mol·L-1。
(4)用等体积的0.1 mol·L-1的BaCl2溶液,可使相同体积的Fe2(SO4)3、Na2SO4、KAl(SO4)2三种溶液中的SO都恰好完全沉淀,则三种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
【解析】 (1)SO2为三原子分子,SO3为四原子分子,故当SO2、SO3的分子数相同时,原子总数之比为3∶4,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之比,即为64 g·mol-1∶80 g·mol-1=4∶5。
(2)n(NaOH)=n(HCl)=0.2 mol,m(NaOH)=0.2 mol×40 g·mol-1=8 g。
(3)稀释前后NO的物质的量不变,即c(NO)×b mL=2×5 mol·L-1×a mL,则稀释后c(NO)= mol·L-1。
(4)由题意可知,三种溶液中的SO的物质的量相等,即3n[Fe2(SO4)3]=n(Na2SO4)=2n[KAl(SO4)2],则n[Fe2(SO4)3]∶n(Na2SO4)∶n[KAl(SO4)2]=∶1∶=2∶6∶3;又因三种溶液体积相同,则三种硫酸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 (1)3∶4 4∶5 (2)8 (3) (4)2∶6∶3
21.(10分)Ⅰ.根据下列各题中所给出的数据,可分别求出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试判断并求解。
(1)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V L中含有N个氢氧根离子,可求出此溶液的________ 是________。
(2)已知某氢氧化钠溶液中Na+与H2O的个数之比为1∶a,则可求出此溶液的________为________。
Ⅱ.常温下,10.0 mL 1.0 mol·L-1的H2SO4(aq),加水稀释到500 mL,所得H2SO4(aq)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蒸发浓缩,使溶液的体积为2.40 mL,所得H2SO4(aq)的浓度为________mol·L-1。
Ⅲ.已知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500体积的氯化氢,则可求出标准状况下氯化氢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解析】 Ⅰ.(1)物质的量浓度c= mol·L-1。
(2)由Na+与H2O的个数比可知NaOH与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故溶质质量分数为×100%。
Ⅱ.根据溶液的稀释规律,溶液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不变:c1V1=c2V2=c3V3。
稀释到500 mL时,c2(H2SO4)=
==0.020 mol·L-1;
浓缩到2.40 mL时,c3(H2SO4)=
=≈4.2 mol·L-1。
Ⅲ.不知溶液的密度,不能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可求其质量分数为×100%≈44.9%。
【答案】 Ⅰ.(1)物质的量浓度  mol·L-1
(2)溶质质量分数 ×100%
Ⅱ.0.020 4.2
Ⅲ.44.9%
22.(9分)现有14.4 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8.96 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混合气体中碳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3)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下图所示装置,最后收集在气球中(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①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②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中,电子总数为________(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③气球的体积为________L。
【解析】 (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 mol,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36 g·mol-1。(2)0.4 mo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0.4 mol碳原子。(3)①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则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CO。②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n1,CO2的物质的量为n2。
,解得,因此气球中收集到0.2 mol CO,含有2.8 mol电子。③0.2 mol C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
【答案】 (1)36 g·mol-1 (2)0.4NA (3)①28 g·mol-1 ②2.8NA ③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