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必修1)物理:5.1《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必修1)物理:5.1《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08-12 18: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5.1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5.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6.知道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除了外力以外,还有质量。学习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学习难点:
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 的探索历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
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
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
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①时间:公元前。
②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
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
来。③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
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④所用方法:观察+直觉(由生活经验得出直
觉印象)
⑤错误原因剖析:没有对所观察的物理现象
进行深入地分析。只看到对车子施加的推
力,而未考虑车子还受到摩擦阻力作用。停
止用力(即去掉了车子前进的动力),车子并没
有立即停下来,还要向前发生一段位移;只
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才最后停了下来。路面越光滑,阻力就越小,车子向前发生的
位移就越大,假若没有摩擦阻力,车子将一
直运动下去,这说明车子的运动并不需要力
来维持,而恰恰是(阻)力的作用,才使车子由
运动到静止,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⑥弊病: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
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十七世纪才受
到伽利略的质疑。这是为什么?因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体验有相同之
处,易于被人们接受,直接的生活经验使人
们总是把力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在一起,
这种认识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如当拉着玩
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
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
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
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
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
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
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
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
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
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
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
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
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
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
要力来维持。
①时间:十七世纪。
②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
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
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③根据:理想实验。
④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
思维结合起来)。⑤理想斜面实验
将两个对称的斜面末端平滑地对接在一起,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
上另一个斜面。伽利略认真观察注意到,球
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
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他断定
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产生的,
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则高度将恰好相
等。于是他推论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若
使第二个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则不管第二
个斜面倾角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
达到相同的高度,只是小球要通过更长的路
径。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
除了(成为水平面),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
下来之后,为达到原有高度将以恒定的速度
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
这就是有名的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这个实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永远也无法将
摩擦完全消除掉,所以叫理想实验。又叫假
想实验,思想上的实验;是每抽象思维中设
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伽利略从
可靠的实验出发,设想出这个实际上不可能
进行的但又符合严格科学推理的理想化的实
验,论证了物体在不受外力(理想实验中小球
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作用时将永远运动下
去的推测是正确的,说明维持物体的运动不
需要外力的作用。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
行抽象思维的一种科学推理,科学研究中的
一种重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
要的作用,它可以深刻揭示自然规律,被爱
因斯坦誉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伽利略也之无愧地成为动力学的创始
人,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二、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
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力不
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
力来维持。
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
外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是产生
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的
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
律也叫惯性定律。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
性。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即与物体运动
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
下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④牛顿第一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
动定律,所描述的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
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
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可通过由它推导出的结论与
实验事实完全一致而得到证明。定律的实际
应用场合是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在某
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
时,该方向上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三、惯性: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的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不是一种
力。
②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是否受力不
管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都具有惯性,切莫
将惯性误解为“物体只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在受力作
用时,惯性依然存在,体现在运动状态改变
的难易程度上。③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本身的特征决定,与
外界因素无关,切莫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
惯性越大。
④惯性是不能被克服的,但可以利用惯性的
有益一面或防止惯性的不良影响。
⑤不要把惯性概念与惯性定律相混淆。惯性
是万物皆有的保持原运动状态的一种属性,
惯性定律则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定
律,当有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必定改
变。【例一】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
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
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
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
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
小,不明显而已。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
相同的速度。
【例二】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
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
个设想可行吗? 四、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1.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的速度
速度是是矢量,速度不变则运动状态不变,
速度改变(大小改变、方向改变或大小方向同
时改变)运动状态也就改变了,所以运动状态
不断改变的物体总有加速度。
2.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例三】月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上的
1/6,同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上时与在地球表面上
时相比较 ( )
A.惯性减小为1/6,重力不变。
B.惯性和重力都减小为1/6。
C.惯性不变,重力减小为l/6。
D.惯性和重力都不变。
【例四】在车箱的顶板上用细线挂着一个小球,在
下列情况下可对车厢的运动情况得出怎样的判断:
(1)细线竖直悬挂: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线向图中左方偏斜:_______________。
(3)细线向图中右方偏斜:________________。课堂训练:1.以下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
运动规律。
B.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
物体具有惯性。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
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
作用。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使物体惯性改变的原因。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缓慢,是因为物体静
止时惯性大。
C.乒乓球可快速被抽杀,是因为乒乓球的惯性小。
D.为了防止机器运转时振动,采用地脚螺钉固定在
地球上,是为了增大机器的惯性。
3.某人推小车前进,不用力,小车就停下来,说
明:( )
A.力是维持小车运动的原因。
B.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力的作用的结果。
C.小车前进时共受四个力。
D.不用力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与小车的运动
方向相反。4.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是( )
A.物体受力不变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B.物体受力变化时,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C.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就不会改变。
D.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也可能改变。5.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
厢内有。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
是因为( )
A.人跳起后直至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
有相同的速度。
B.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
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
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D.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人落下后必定偏后
一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
明显而已。 阅读材料:牛顿生平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他的成就遍及物
理学、数学、天体力学的各个领域。
牛顿12岁进金格斯中学上学。那时他喜欢自己设计
风筝、风车、日规等玩意。他制作的一架精巧的风
车,别出心裁,内放老鼠一只,名日“老鼠开磨
坊”,连大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牛顿在物理学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
律,综合并表述了经典力学的3个基本定律一惯性定
律、力与加速度成正比的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定律;引入了质量、动量、力、加速度、向心力等
基本概念,从而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公理体系,完成
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建立了自然科
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重要标志是他于1687年所
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一巨著。
在光学上,他做了用棱镜把白光分解为七色光(色散)
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色差;研究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发现了牛顿环;制造了以凹面反射镜替代透
镜的“牛顿望远镜”。1704年出版了他的《光学》专
著,阐述了自己的光学研究的成果。
在数学上,牛顿与德国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创建了“微
积分学”;他还建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在声
学、热学、流体力学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和贡
献。
牛顿的一生遇到不少争论和麻烦。例如,关于万有
引力发现权等问题,胡克与他争辩不休,差点影响
了《原理》的出版;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问题,与
莱布尼兹以及德英两国科学家争吵不止,给内向的
牛顿带来极大的痛苦。 40岁以后,他把兴趣转向政治、化学(贱金属变成黄
金)、神学问题,写了近200万言的著作,毫无价
值。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牛顿也是如
此。但是牛顿终归是伟大的牛顿,他的科学贡献将
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