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南通市2017-2018学年苏教版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09 22:0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 文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基础知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思考之于人类的意义 ,多少哲人用思考的乐趣来 世人。“我思故我在”,意谓当人用理性思考的时候,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意义,才对自己的能力和禀赋有 的认知。
A. 不言而喻 劝谕 清晰 B. 不言而喻 讽喻  清楚
C. 一目了然 劝谕 清楚 D. 一目了然  讽喻  清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前面是“意义”,应用不言而喻;前面有“乐趣”,应用“劝谕”;后面是“认知”,应用“清楚”。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面临着传承人日渐青黄不接的严峻考验,云梦皮影积极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B. 环保部表示要提高对走私洋垃圾、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等行为的处罚,要依法从重从快处理违法企业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C. 我们面对具有开拓精神、能指引大家不断排除险阻、为我国美术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辉煌贡献的楷模,应当得到肯定和颂扬。
D. 环渤海水域的治理、保护和开发不仅关系着环渤海地区的生命线,也关系着京津冀乃至华北、东北甚至更大区域的发展与稳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提高标准,成分残缺;C项,主谓不一致或主客颠倒; D项,“治理、保护和开发”语序不当。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C项主客倒置。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B. 直到小石变成巨岩,岩石上长满藓苔衣。(日本国歌)
C. 守护太平洋上的三颗明星,摒弃争斗与战争。(新西兰国歌)
D. 祖国三千里江山如画,五千年历史悠长。(朝鲜国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没有修辞的手法。
4.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借夕阳、古道、秋风、嘶鸣的马等种种凄清的意象,衬托了离别之苦之悲。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以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又抽象,既展示外部形态又明确写出真实内涵。
C.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萧萧”化用《楚辞》中“风飒飒兮木萧萧”,写出了绿叶尽脱的悲凉之景,更添无穷悲伤。
D.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与《卜算子?咏梅》中 “无意苦争春”的梅都被人格化了,内涵丰富,含蓄蕴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抽象”错误。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夙遭闵凶(早)   形影相吊(慰问)
不矜名节(顾惜) 听臣微志(允许)
B. 垣墙周庭(围绕) 凡再变矣(两次)
往往而是(常常) 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C. 知与之为取(给予)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将要)
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平伐其功(自夸)
D. 离骚者,犹离忧也(遭遇) 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
三致志焉(表达) 同生死,轻去就(到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往往:到处;C项,将:迁就;D项,就:任职。
三致志焉(表达) 同生死,轻去就(到达)
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理性精神有时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 。 , 。 ,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表现了中国的理性精神。
①像万里长城,虽无严格对称可言
②就单个建筑来说,确乎相对低矮平淡认逊色一筹
③而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④它不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胜
⑤但每段体制则完全雷同
⑥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却结构方正气势雄浑
A. ⑥②④③⑤① B. ②⑥④①③⑤ C. ②⑥④③①⑤ D. ⑥②③④①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从上述的角度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注意②⑥、④③、①⑤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信,想已接到。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
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患令名不显     令:美好
B.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     示:指示
C. 亦须了本日功课        了:完成
D. 虽走路之日          虽:即使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光二十四年”用的是皇帝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是纪年法的一种,除此还有天干地支、公元等纪年法。
B. 《归震川文集》的作者归震川,即归有光,明代散文家,作者以远祖的居住地项脊泾为室名,以示纪念。
C.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中“重庆”,旧时指祖父母、父母都健在。作者意在告诉弟弟们,家中、外面都无需费心,只须用心于“学”。
D. “若看注疏”中“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是注释的一种,对古书进行注释,并对前人所作的注释加以引申和说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承蒙祖上阴庇,内外顺遂,没有任何缺憾,但一想到家族的兴旺、自己作为长兄的职责,还是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B. 弟弟们写信都报告家中和朝廷的事,作者很高兴,觉得外面有自己照料好,弟弟们完 全应该争取学问身份高于一般人并成为父母的好子女。
C. 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较复杂,有想对弟弟提出要求又怕弟弟们生厌的矛盾,有对弟弟认真读书的期待,有对自己现在认真读书的自足等。
D. 读书最怕借口,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无论公务繁忙还是清闲,无论考试还是居家,只要想读书、作文章都可以抽得出时间。
1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⑵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11. 请根据第三段,简要概括作者读书方面的做法。
【答案】7. B 8. D 9. B
10. ⑴要慎重,不要因为科名稍稍迟了,便说自己无法有所成就。⑵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11. 读书以有恒为主,读书有基数,不得预先做事,不得补做事情。
参考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的信,想已接到。我承蒙祖宗留下的遗泽,祖父的教训,幸运地得了科名。没有内顾之忧,在外的境遇也都如意,算是一无所缺了,所希望的,是弟弟们个个自强自立,同心协力,又怕什么名声不显赫,家运不兴旺呢?我想另立课程,多讲条规,使弟弟们遵行,又恐怕弟弟们见而生厌;想默默不说,又怕失了兄长督责的道义。所以往年常规定弟弟们的功课,近来只强调有恒二字,所希望弟弟们的,是把每月功课,写明白告诉我,那我的心里便有了安慰。
但弟弟们每次写信,从不把自己的学业写明白,只是喜欢说家事和京城中的事。这个时候,家里长辈均在,外面的事又有我照料,弟弟们可以一概不管。只要把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篇,看书几卷,详细告诉我,那我就太高兴了。各位弟弟或者可以得到科举的功名,或者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但都是父母的好儿子,这是我高兴的第一点。要慎重,不要因为科名迟了,便说自己不行。如霞仙,今天的身份,比一般的秀才就高一些。如果学问再进,身份更高,那一般的举人进士,又不必去说了。
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总以有恒为主。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不论。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完成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那四弟虽是中等的天分,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天分呢?
明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了没有?或者在家,或者在外,都无不可。说在家不好用功,这是弄巧推卸责任。我现在京城,天天事务纷冗,都可以不间断读书,何况在家呢?树堂、筠仙从十月起,每十天作文一篇,每天看书十五页,也很有恒。弟弟们试着把《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坚持有恒,不要几月,就看完了。如果看注疏,每部经不过几个月就看完,切不要强调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也切不要强调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就是走路的时候,到旅店的时候,都可以看。考试的日子,出场也可以看。
兄长日夜悬望,只有“有恒”二字忠告弟弟们,愿弟弟们时刻留心。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解析】
7. 试题分析:示:给……看。
8. 试题分析:《谏太宗十思疏》是给皇帝的奏议。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注意“疏”的不同解释。
9. 试题分析:“弟弟们完全应该争取学问、身份都高于一般秀才”有误,不是应该,也不是“一般人”而是“秀才”。
10. 试题分析:注意“弗”译为“不要”; “自立”译为“有所成就”;“遂”译为“就”;“苟”译为“姑且”;“告诉”译为“报告申诉”。同时注意第(2)句被动句的翻译。
11.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段中的句子“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概括“以有恒为主”“有基数”“不得预先做事”“不得补做”。
参考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前月寄的信,想已接到。我承蒙祖宗留下的遗泽,祖父的教训,幸运地得了科名。没有内顾之忧,在外的境遇也都如意,算是一无所缺了,所希望的,是弟弟们个个自强自立,同心协力,又怕什么名声不显赫,家运不兴旺呢?我想另立课程,多讲条规,使弟弟们遵行,又恐怕弟弟们见而生厌;想默默不说,又怕失了兄长督责的道义。所以往年常规定弟弟们的功课,近来只强调有恒二字,所希望弟弟们的,是把每月功课,写明白告诉我,那我的心里便有了安慰。
但弟弟们每次写信,从不把自己的学业写明白,只是喜欢说家事和京城中的事。这个时候,家里长辈均在,外面的事又有我照料,弟弟们可以一概不管。只要把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篇,看书几卷,详细告诉我,那我就太高兴了。各位弟弟或者可以得到科举的功名,或者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但都是父母的好儿子,这是我高兴的第一点。要慎重,不要因为科名迟了,便说自己不行。如霞仙,今天的身份,比一般的秀才就高一些。如果学问再进,身份更高,那一般的举人进士,又不必去说了。
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总以有恒为主。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还没有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多不论。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完成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那四弟虽是中等的天分,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天分呢?
明年学习的地方,不知定了没有?或者在家,或者在外,都无不可。说在家不好用功,这是弄巧推卸责任。我现在京城,天天事务纷冗,都可以不间断读书,何况在家呢?树堂、筠仙从十月起,每十天作文一篇,每天看书十五页,也很有恒。弟弟们试着把《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坚持有恒,不要几月,就看完了。如果看注疏,每部经不过几个月就看完,切不要强调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也切不要强调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就是走路的时候,到旅店的时候,都可以看。考试的日子,出场也可以看。
兄长日夜悬望,只有“有恒”二字忠告弟弟们,愿弟弟们时刻留心。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调笑令·胡马
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12. 全诗无“怨”,却句句有“怨”情,请概括具体内容。
13. 简要赏析“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第一句怨生活之地远,第二句怨景色单调,第二句怨孤独无伴,第三句怨时间长地域广。
13. 用反复,顶真(针)手法,写出了马“迷路”的苦闷孤独;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言近旨远,含蓄蕴藉),写出了诗人对马(戍卒或戍边将士)遭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句中的“远放”“路迷”“无穷日暮”概括“地远”“景色单调”“孤独无伴”“时间长地域广”的特征。
13.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反复”“顶真”的手法,表现了马的情绪进而表现戍边战士的情思。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反复和顶针的手法以及情感表达的角度赏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3)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7) 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8)零落成泥碾作尘, 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答案】 (1). 风急天高猿啸哀 (2).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赢得仓皇北顾 (5). 乱石穿空 (6). 同是天涯沦落人 (7). 茕茕孑立 (8). 只有香如故。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赢”“沦落”“茕”的写法。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雨 夜
靳以
摇曳着的灯光下,叶子露着温柔的绿色,好象那碧翠将随着雨滴从叶子尖流了下去,平坦的路上,洒满了油一样的雨水。
和友人共用了晚餐,正自想走出来,方才的大雨就起始落着。嘈杂的雨声,冲满了屋子。我一面说着:真没有想到,下了这么大的雨,一面就把窗赶紧关上了。
“还有什么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怕有人在等着我。”
“夏天的天气象人生,变幻无常的,这一阵虽是下着这么大的雨,等一下就许完全停了,或是飞起细雨来。”
“雨夜总是美丽的。”
友人悠然地说,象是这景物又引起他青年时节的诗人梦。
“也许是不幸的。”
我似回答似不回答地说。
“×先生,为什么呢?为什么你要这样说呢?”
“把我留在这里,不是一件不幸么?”
于是她笑起来了,她的笑声是那么清亮,好象我能看见那两排白亮的牙齿。可是我后悔了,我问着自己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过往的情谊不应再凭记了,我该和他们离开。
正巧在这时候,急雨停止了,细细的雨丝在空中飞着,我就说我想回去了,怕的是过一阵又要有大雨下来。
“那么就请有空的时候到这边来坐吧。”
“好,好,将来我会来的。”
一面应着一面却逃出了他们的家,横飞的细雨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的心才觉得难有的清凉。
“我再也不能到他们那里去,我们中间的距离太远了。”
高大的车摇摇晃晃地来了。我走上去,向着上一层,那里没有一个人,我就独自傍了车窗坐着。
一路上没有一个人上来,尽是自己忍受着车的颠动,心又象是不安起来了。
我所要走的又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
过了居住区,便是繁闹的市街了。窗橱仍是辉煌地明了灯,或是红的,绿的,紫的霓虹光,昂然站立着的模特像是也无力地垂下了头,披在肩上的纱和缎,要从那上面溜下来似的。
“我厌烦了,我要到外面走走去,那怕是落雨的天。”
它们好象这样叫着,可是它们只是兀然站在那里,不能移动一步。
路上的车少得使人疑惑了,谁能信这是最繁闹的街路呢?谁能相信这地价一方尺就值万呢?是的,这个城市是只相信大言和虚伪的,说真话和给人真心看的是稀有的傻子。这样的人该走回他所自来的地方。
走着那座桥,一条美丽的河在下面过去了,那美丽是没有法子写得出的,要一个人的我突然象是痴呆了似地说着:
“你看,这河多美。——”
我立刻就意识到在这上面我没有相识的人,即是不相识的人,也没有一个。
看到夜间美丽的河水,就想到了日间所看到水面上的污秽和成日成夜地小工淌流着的汗水。是的,河水也许要有一点腥咸的味了。
到了我所要到的停站,我走下来,顺着路走去。我连头也不抬一下,急匆匆地走着自己的路,不久我就折入了一条较阴暗的巷子。
雨水使这条巷子的石子路中积着泥浆,在暗澹的灯光下,看到蜷曲着身子,偎在路的两边的尽是一些没有家的人。他们好象还能安然地睡眠,虽然雨水打在他们的身上脸上。
我的心在战抖,好象地上的污泥涂到那上面。我的心中想着:
“如果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没有能遮风蔽雨憩宿的地方,风雨霜雪的日子,要躺在这里度着每一个夜,我,我该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过了这条巷,我的住处也在望了。为了不惊动二楼的友人,我轻悄悄地爬上三楼,我那寂寞的屋子正自寂寞地在那里等着我。
15. 文章叙事以“雨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
16. 请简要分析“它们好象这样叫着,可是它们只是兀然站在那里,不能移动一步”句的内涵。
17. 文中画线句写出了“我”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8. 请探究“我”急匆匆地赶回去的原因。
【答案】15. 写出了夜的凄冷萧瑟,阴暗岑寂;为文章奠定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感情基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生发出较多的表现空间。
16. 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拟人手法)想象模特的痛苦和挣扎;作者借模特写出了自己不惧风雨渴望冲出牢笼的急切之情,但苦于外部力量的强大而无能为力;与外在的辉煌、绸缎的华美形成对比;赋予无生命的模特以生命和思考,非人间是何等悲凉,更让人回味无穷。
17. 对偎在路边无家可归者遭遇的震颤,对安然入睡于雨中的无家可归者的不解,揣测自己如无家可归者命运的不安。
18. 夜晚雨大回家不易,与友人生活格格不入,对过往情谊的失望,对人生无常的惆怅,想到人生的孤苦艰辛。
【解析】
15.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凄冷萧瑟,阴暗岑寂”,然后分析作用:奠定感情基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生发出较多的表现空间。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点丁情感基调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先答出“拟人”“对比”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赋予无生命的模特以生命和思考,非人间是何等悲凉,更让人回味无穷”。
17. 试题分析:注意从面对不同的人群“偎在路边无家可归者”“安然入睡于雨中的无家可归者”“自己如无家可归者”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的角度分析。
18. 试题分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此题注意概括夜晚雨大、与友人生活格格不入、对过往情谊的失望、对人生无常的惆怅等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吧。……”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正在今天,刚在我到这一石居来之前,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先前的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他有一个女儿叫阿顺,你那时到我家里来,也许见过的,但你一定没有留心,因为那时她还小。后来她也长得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她很能干,十多岁没了母亲,招呼两个小弟妹都靠她,又得服侍父亲,事事都周到;也经济,家计倒渐渐的稳当起来了。邻居几乎没有一个不夸奖她,连长富也时常说些感激的活。这一次我动身回来的时候,我的母亲又记得她了,老年人记性真长久。她说她曾经知道顺姑因为看见谁的头上戴着红的剪绒花,自己也想一朵,弄不到,哭了,哭了小半夜,就挨了她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这种剪绒花是外省的东西,S城里尚且买不出,她那里想得到手呢?趁我这一次回南的便,便叫我买两朵去送她。”
……
一九二四年二月一六日
19. 老友相见,“我”却“颇不自然”。请简要分析原因。
20. 画线部分写出了吕纬甫哪些复杂的心情?
【答案】19. 老友的颓唐让“我”无话可说,“我”的孤独让“我”不安,分离十年让我们有点隔膜。
20. 不满自己又无可奈何,愧对好友的痛苦,异于过去却心安理得。
【解析】
19. 试题分析: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结合后面的内容概括“老友的颓唐”“‘我的孤独”“分离十年”等原因。
20.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上文的内容概括“不满自己又无可奈何”“愧对好友的痛苦”“异于过去却心安理得”的心情。
点睛: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中的重要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式,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当然有时也有小说常用的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等,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此题重点分析人物动作的背后隐藏的心理。
七、作文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追求是一种目标,追求是一种理想,追求也许还可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追求无所谓高低贵贱。人生因追求而出彩,人生因追求而有品格。
请以“人生有求品自高”为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追求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奔向光明;雄鹰不惧风暴的阴遏,射入苍穹;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驰骋疆场;海燕冲入猛烈的暴风雨,搏击风浪。各种生命都在追求理想,都在为理想而奔跑。
人亦是如此。生命原本就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界的过客。思忖自己,如何绽放生命最灿烂的一面,唯有追求。生活是每个人的战场,追求是最具动力的中坚力量。迎接生活的检阅,努力追求,才是让我们生命灿烂的至宝。
陶潜,你淡泊明志,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采菊东篱下”、“种豆南山下”,也不愿在官场随波逐流。柔和的月光以最美的角度倾泻下来,照在你紧锁的额眉上,我知道你在担忧国运,虽怀满腔报国情却无处施展。你憎恨政坛上的尔虞我诈,宁愿过闲云野鹤般洒脱的生活,纵情于山水,流连于诗词。恬静的田园生活是的你追求。
铁木真,你有着桀骜不逊的性格,一心想铸就宏图大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满足不了你的征服欲,你还是率着蒙古铁骑踏进了中原。成就霸业是你年少时的理想,你终于让世人看到了生命最闪耀的一面。你的追求,你的帝国,随时间奔向历史长河……
贝多芬,你不屈服于命运的判决,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用心灵去谱写生命的华章,用生命撞击黑白琴键,奏响命运的交响曲。纵使耳朵失聪,也阻挡不了你对音乐的向往和追求。我读懂了你生命的意义,它如交响乐般跌宕起伏,令人沉醉。你的心灵在奔跑,流淌着天籁般的音乐,奔跑在生命的岸边,追求命运的交响!
即使没有陶潜的清高,我们可以怀揣一颗平常之心,追求无愧于心;即使没有铁木真的称雄野心,我们可以涌向理想的大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即使没有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我们可以勤奋刻苦,探寻自己的人生宝藏。
追求,是我们生命灿烂的法宝。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古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勇于探求之心。自由?约束?拼搏?挣扎?何去何从,要问问自己的心,心的方向,就是追求的风向标。
既然可以不顾一切追求光明,那我们就没有理由被禁锢在黑暗中;既然可以飞向辽阔的蓝天,那我们就没有理由惧怕风暴的阴遏;既然可以突破束缚驰骋原野,我们就没有理由裹足不前;既然可以冲入险境搏击风浪,就没有理由畏惧退缩。追求,才是真谛。奔跑,方可显示生命的卓姿。
每个人的战场,需要用追求去战斗,用奔跑来搏击。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是“人生有求品自高”注意分析“求”的界定“一种目标,追求是一种理想”,“无所谓高低贵贱”,在此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求”和“品高”之间的关系。
点睛:“追问法”是命题作文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此题注意界定“求”的内涵,然后分析为什么“人生有求品自高”,应该让自己如何“有求“。
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予友梅圣俞,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圣俞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节选自宋朝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许多诗人和梅圣俞一样借“诗”以述志,如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_________、诗圣(人名)_____同情安史之乱中苍生的诗歌________。
24. 根据材料,概括梅圣俞“于诗尤多”的原因。
【答案】22. 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圣俞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23. (1). 《离骚》 (2). 杜甫 (3).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任选一首。
24. 平生多不得志,常常以诗言志
【解析】
22.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故”“者”“而已”等标志性的词语,然后注意“世之人”“圣俞”等名词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标志性词语和名词的位置的判断。
23. 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段中的句子“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概括。
二、名著选择题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甄士隐借用玉在椟中无人识只是为了等待一个更好的价钱作比,暗喻自己怀才不遇是暂时的,时机成熟就能一飞冲天。
B. 林黛玉去看望挨打的贾宝玉,不像他人说世俗功利的“那些混账话”,只从宝玉的安危着想劝宝玉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C. 茗烟冒着风险从书坊里把古今小说等买了许多来,并偷偷送给宝玉看,他是宝玉的知己,也是宝主叛逆性格的同情者和赞助者,
D. 薛蟠之母执意让薛蟠居住到贾宅,可不上一个月光景,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原因是贾政公私冗杂,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
E. 宝玉游幻境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奴去也,莫牵连”都和探春有关。
【答案】AD
26.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周瑞家的之所以尽力引见带着板儿来到荣国府的刘姥姥,一是不忘丈夫争买田地时狗儿的帮助,二是显弄自己的体面。
B. 凤姐对贾蓉说要一定要打发走焦大,否则被人笑话没王法,因为焦大在大庭广众下骂总管赖二欺软怕硬、贾家子孙忘恩负义。
C. 贾政看到贾母所设春灯雅迷和大家所作的灯谜分别是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散落、漂浮之物,心中不免有一种不祥之感。
D. 贾元春自编大观园题咏,命太监到荣国府下谕,命宝钗等姊妹们、宝玉在园中生活,宝玉十分高兴,听说老爷让他去后脸上转了色。
E. 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的话让大家哈哈大笑,湘云喷了饭,黛玉岔了气,惜春滚到贾母怀里,贾母喊“心肝”。
【答案】CE
【解析】试题分析:C项,第二十二回不是贾母,而是元妃娘娘;E项,第四十回不是惜春,而是宝玉。
三、名著简答题
27.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黛玉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感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黛玉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找宝玉,晴雯不开门,错疑宝玉;第二日正是饯花之期,心有无名之气;见残花落瓣满地,感花伤己,引发伤春愁思。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尤其是考纲列出的名篇,要注意情节。
28. 《红楼梦》中第一次进贾府的刘姥姥“不会说话”;第二次她却应付自如,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请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第一次不会说话,是因为第一次进贾府,人生地不熟;且有求于贾府;第二次有点熟悉;贾母待她很亲近,愿意听她讲乡间趣闻;人把她当作好笑逗乐的女篾片;她有见识经历过许多世情。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尤其是考纲列出的名篇,要注意情节。
29.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宝,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宝钗对金钏之死显得极“冷”,对王夫人极“热”。请简要说明。
【答案】对金钏极“冷”:知道金钏儿为何而死,却装做全然不知,说“这可奇了” ;用银子代替情感安慰,说“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用赏银打发尽主仆之情。
对王夫人极“热”:听了王夫人的自责后说金钏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宝钗讨王夫人欢心,不顾忌讳,将前儿做的两套新衣,拿给金钏儿妆裹。
宝钗对上热极而对下冷极的处世态度,让人看到了宝钗的真实一面。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尤其是考纲列出的名篇,要注意情节。
30.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宝玉亲眼目睹贾蔷买雀哄龄官后“这才领会了划‘蔷’深意”。贾宝玉懂得了哪些“深意”?
【答案】懂得了贾蔷与龄官相爱;贾蔷为了龄官甘愿花钱花心思花时间;龄官心里装着贾蔷不愿贾蔷被太阳晒;懂得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懂得了自己昨晚不该说在袭人等人前面死而让人伤心流泪。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尤其是考纲列出的名篇,要注意情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