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生物新同步课堂人教全国通用版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一)遗传因子的发现A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版生物新同步课堂人教全国通用版必修二阶段质量检测(一)遗传因子的发现A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9-10 13:26:03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一) 遗传因子的发现(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若每对基因独立遗传,且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完全显性,则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接近于(  )
A.9∶3∶3∶1     B.3∶3∶1∶1
C.1∶2∶1 D.3∶1
解析:选D 纯合子自交后代仍为纯合子,含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2.水稻的高秆对矮秆是显性。现有一株高秆水稻,欲知其是否是纯合体,下列采用的方法最为简单的是(  )
A.用花粉离体培养,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B.与一株矮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C.与一株高秆水稻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D.自花受粉,观察后代的表现型
解析:选D 现有一株高秆水稻欲知其是否是纯合体,通过自花受粉,观察后代的表现型是最简单的方法。
3.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3∶1 B.1∶3、4∶1、1∶3
C.1∶2∶1、4∶1、1∶3 D.3∶1、3∶1、1∶4
解析:选A F2的性状分离比为9∶7时,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9∶7,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3;F2的性状分离比为9∶6∶1时,说明F2个体有三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9∶6∶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1时,说明F2个体有两种表现型,其(双显性+单显性)∶双隐性=15∶1,故F1测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4.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粉红色的金鱼草自交产生的182株后代中,有红色44株,粉红色91株,白色47株。若红色与粉红色的金鱼草杂交,则后代中粉红色金鱼草的比例最有可能是(  )
A.33%   B.50%  C.67% D.100%
解析:选B 从题意看,金鱼草的花色为不完全显性,设AA为红色,Aa为粉红色,aa为白色。AA×Aa→1/2AA、1/2Aa,故后代中粉红色的比例为50%。
5.玉米的紫粒和黄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若自花传粉,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若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由此推测可知(  )
A.紫色是显性性状  B.黄色是显性性状
C.品系X是杂种 D.品系Y是纯种
解析:选A 同一品系X的黄粒玉米自花传粉,后代全部是黄粒玉米,说明品系X的黄粒玉米是纯种。接受另一品系Y紫粒玉米的花粉,后代既有黄粒的也有紫粒的,性状发生分离,说明品系Y紫粒玉米是杂种,杂种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6.某种开花植物细胞中,基因P(p)和基因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纯合的紫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与纯合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ppRR)杂交。F1全开紫花,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则F2中表现型为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  )
A.9种  B.12种
C.6种 D.4种
解析:选C PPrr(紫花)×ppRR(红花)→PpRr(紫花),说明显性基因P存在时,R基因控制的性状被掩盖。F1自交后代F2中紫花∶红花∶白花=12∶3∶1,对应开紫花的基因型为P_R_和P_rr,故有PPRR、PPRr、PpRR、PpRr、PPrr、Pprr共6种基因型。
7.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花传粉,右图中可以表示自交系第n代的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A 杂合子自交n代,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2n。
8.从甲小桶和乙小桶抓取小球50~100次,统计小球组合DD∶Dd∶dd之间的数量之比约为(桶内小球为D、d,代表雌、雄配子)(  )
A.3∶1∶3  B.1∶1∶1
C.1∶2∶1 D.2∶1∶2
解析:选C 分别从甲小桶和乙小桶内抓取小球是D或d的概率各是1/2,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小球组合DD∶Dd∶dd之间的数量之比约为1∶2∶1。
9.在某种牛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红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中雄牛是红褐色,而雌牛则是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小牛的性别及基因型为(  )
A.雌性,Aa  B.雄性,Aa
C.雄性或雌性,aa D.雌性,aa或Aa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红褐色母牛的基因型为AA,子代的红色小牛基因型为A_,基因型为Aa的雄牛表现为红褐色,故该小牛只能是雌性。
10.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两种豌豆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2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数以及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依次是(  )
A.27、8、1/64  B.27、8、1/32
C.18、6、1/32 D.18、6、1/64
解析:选A F1的基因型为AaBbCc,按每对基因的自交后代F2来看,F2中每对基因的基因型的种类是3,表现型种类是2,显性纯合子的概率为1/4。三对基因同时考虑,F2基因型有33种,表现型有23种,显性纯合子概率为(1/4)3。
11.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3号和4号为正常的异卵孪生兄弟,兄弟俩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是(  )
A.0            B.1/9
C.1/3 D.1/16
解析:选B 由1号和2号生出5号(女)患者,可以推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1号和2号均为杂合子(Aa)。由于3号和4号为异卵双生,且均正常,所以他们的产生是相对独立的,且基因型均可能是1/3AA或2/3Aa,按乘法原理,可以知道兄弟俩基因型均为AA的概率是1/3×1/3=1/9。
1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用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杂交,去除后代中的黑身果蝇,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其子代果蝇基因型比例为(  )
A.4∶4∶1  B.3∶2∶1
C.1∶2∶1 D.8∶1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用杂合的灰身果蝇交配,去除黑身果蝇后,灰身果蝇中杂合子∶纯合子=2∶1,即1/3为纯合子,2/3为杂合子。灰身果蝇自由交配的结果可以用下列方法计算:因为含基因A的配子比例为2/3,含基因a的配子比例为1/3,自由交配的结果为4/9AA、4/9Aa、1/9aa,三者比例为4∶4∶1。
13.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  )
A.1/2  B.5/8
C.1/4 D.3/4
解析:选B 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自由交配,交配类型有4种,1/2Aabb和1/2Aabb;1/2Aabb和1/2AAbb;1/2AAbb和1/2Aabb;1/2AAbb和1/2AAbb,后代纯合子为:1/4×1/2+1/4×1/2+1/4×1/2+1/4×1=5/8。
14.下表为甲~戊五种类型豌豆的有关杂交结果统计。甲~戊中表现型相同的有(  )
后代表现型亲本组合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甲×乙
85
28
94
32
甲×丁
78
62
68
71
乙×丙
0
0
113
34
丁×戊
0
0
49
51
A.甲、丙  B.甲、戊
C.乙、丙、丁 D.乙、丙、戊
解析:选D 根据每组子代表现型分离比,可推得甲、乙、丙、丁、戊的基因型依次为YyRr、yyRr、yyRr、yyrr、yyRr,所以乙、丙、戊的基因型、表现型都相同。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8分)家兔灰色(A)对白色(a)是显性,短毛(B)对长毛(b)是显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将长毛灰兔和短毛白兔两纯种杂交,获得F1,让F1自交得到F2,请回答:
(1)F2中出现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2)F2中出现纯合子最多有________种,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F2中的一只短毛灰兔作亲本与长毛白兔杂交,假定产生了共20只兔子,其中短毛灰兔和长毛灰兔各有10只,或者20只兔子全为短毛灰兔,则可以认为该亲本短毛灰兔的基因型是________或________。
(4)在F2中的短毛灰兔中,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F1自交得到的F2中,配子有16种组合方式,F2有4种表现型,其中每种表现型纯合子各有一个。测交可以鉴定某一亲本的基因型。
答案:(1)1/4 (2)4 AABB、AAbb、aaBB、aabb
(3)AABb AABB (4)1/9
16.(10分)已知某油料作物,粒大(B)对粒小(b)是显性,含油少(D)对含油多(d)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今有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子杂交,试回答下列问题:
(1)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获得F2种子800粒,按理论计算,双显性纯合子有________粒,双隐性纯合子有______粒,粒大油多种子有________粒。
(3)要得到粒大油多,且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采用下列实验程序,请完善实验步骤:
①第一步: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F1;
②第二步: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F2;
③第三步:选出F2中______的个体__________,逐代淘汰____________的个体,直至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即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粒大油多的新品种。
解析:由题干可知,两对等位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两纯合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DD、bbdd。(1)P:BBDD×bbdd→F1:BbDd→F2:9B_D_∶3B_dd∶3bbD_∶1bbdd。(2)F2中双显性纯合子(BBDD)占1/16,双隐性纯合子(bbdd)也占1/16,均为800×1/16=50粒,粒大油多种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_dd,占F2的3/16,应为800×3/16=150粒。(3)F2中粒大油多的种子有两种遗传因子组成BBdd和Bbdd。可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逐代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保留粒大油多的种子,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答案:(1)粒大油少∶粒大油多∶粒小油少∶粒小油多=9∶3∶3∶1 (2)50 50 150 (3)①粒大油少和粒小油多的两纯合亲本杂交 ②F1自交 ③粒大油多 连续自交 不符合要求
17.(8分)日本明蟹壳色有三种情况: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其生化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基因A 控制合成酶1,基因B 控制合成酶2,基因b 控制合成酶3。基因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无酶1 活性,基因a 纯合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 请回答:
(1)明蟹的青色壳是由________对基因控制的。青色壳明蟹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只青色壳明蟹杂交,后代只有灰白色和青色明蟹,且比例为 1∶6。亲本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
(3)基因型AaBb的两只明蟹杂交,后代的成体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分析总结与基因型有关的信息:甲物质积累表现为灰白色壳,表明控制合成酶1的基因不能表达,可推知灰白色壳的基因型为aa_ _,丙物质积累表现为青色壳,说明酶1、酶2的基因都已表达,可推知青色壳的基因型为A_B_,丁物质积累表现为花斑色壳,说明酶1、酶3的基因都已表达,可推知花斑色壳的基因型为A_bb。 (1)根据以上分析,明蟹的青色壳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青色壳明蟹的基因型可能有四种,即AABB、AaBB、AABb、AaBb。 (2)两只青色壳明蟹杂交,即基因型为 A_B_×A_B_杂交,后代的蟹只有灰白色 (aa_ _)和青色(A_B_),可推知双亲基因型是 AaB_。 (3)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A_B_(青色)∶aaB_(灰白色)∶A_bb(花斑色)∶aabb(灰白色)=9∶3∶3∶1,即青色∶灰白色∶花斑色=9∶4∶3;但由于“物质甲(尿酸盐类)在体内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即aa_ _(灰白色)成体后有一半要死亡,所以青色∶灰白色∶花斑色=9∶2∶3。
答案:(1)2 4 AABB、AaBB、AABb、AaBb
(2)♀AaBb×♂AaBB 或♀AaBB×♂AaBb或♀AaBB×♂AaBB
(3)青色壳∶灰白色壳∶花斑色壳=9∶2∶3
18.(10分)某种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与a、B与b)控制,叶片宽度由等位基因(D与d)控制,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已知花色有三种表现型,紫花(A-B-)、粉花(A-bb)和白花(aaB-或aabb)。如下表所示为某校的同学们所做的杂交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亲本组合
F1的表现型及比例
紫花宽叶
粉花宽叶
白花宽叶
紫花窄叶
粉花窄叶
白花窄叶

紫花宽叶×紫花窄叶
9/32
3/32
4/32
9/32
3/32
4/32

紫花宽叶×白花宽叶
9/16
3/16
0
3/16
1/16
0

粉花宽叶×粉花窄叶
0
3/8
1/8
0
3/8
1/8
(1)根据上表中________杂交组合,可判断叶片宽度这一性状中________是隐性性状。
(2)写出甲、乙两个杂交组合中亲本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甲________,乙________。
(3)若只考虑花色的遗传,乙组产生的F1中全部紫花植株自交,其子代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种,其中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某实验田有一白花植株,如果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判断其基因型,可利用种群中表现型为______的纯合个体与之杂交。请写出预期结果及相应的结论。(假设杂交后代的数量足够多)
①若杂交后代全开紫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②若杂交后代中既有开紫花的又有开粉花的,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③若杂交后代______________,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解析:(1)乙组杂交组合中两亲本均为宽叶,但它们的后代中出现了窄叶,说明宽叶(D)对窄叶(d)为显性。(2)甲组合产生的后代中紫花∶粉花∶白花=9∶3∶4,该比例为“9∶3∶3∶1”的变式,由此可知控制两亲本花色的基因型均为AaBb;甲组合产生的后代中宽叶∶窄叶=1∶1,可知亲本中宽叶的基因型为Dd,窄叶的基因型为dd;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甲组合中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Dd。乙组合产生的后代中紫花∶粉花=3∶1,没有白花,也就是说没有哪个后代含有aa基因,由此可以确定亲本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乙组中两亲本都是宽叶,但后代中出现了窄叶,因此,两亲本宽叶的基因型都是Dd,综合上面的分析,可知乙组中紫花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3)乙组产生的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1/3)、AaBb(2/3),其中AaBb自交可以产生9种基因型,包括了所有基因型;F1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1/3)、AaBb(2/3)中,只有AaBb(2/3)自交才能产生A-bb的粉花植株。自交产生的粉花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16×2/3=1/8。(4)可以选用纯种粉花植株(AAbb)与该白花植株杂交,如果后代全开紫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后代既有开紫花的又有开粉花的,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后代全开粉花,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1)乙 窄叶 (2)AaBbDd AABbDd
(3)9 1/8 (4)粉花 ①aaBB ②aaBb ③全开粉花 aabb
19.(12分)研究发现,小麦颖果的皮色遗传中,红皮与白皮这对性状的遗传涉及Y、y和R、r两对等位基因。两种纯合类型的小麦杂交,F1全为红皮,用F1与纯合白皮品种做了两个实验。
实验1:F1×纯合白皮,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3∶1。
实验2: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红皮∶白皮=15∶1。
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________可推知,与小麦颖果的皮色有关的基因Y、y和R、r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实验2产生的F2中红皮小麦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让实验1得到的全部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假设每株F2产生的子代数量相同,则F3的表现型及数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实验2得到的红皮小麦中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收获所有种子并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这个株系的颖果的皮色及数量比,理论上可能有________种情况,其中皮色为红皮∶白皮=1∶1的概率为________。
(5)现有2包基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的小麦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请再利用白皮小麦种子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①分别将这2包无标签的种子和已知的白皮小麦种子种下,待植株成熟后分别将待测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和白皮小麦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进行杂交,得到F1种子;②将F1种子分别种下,待植株成熟后分别观察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如果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则包内种子的基因型为yyRR。
解析:(1)根据题意和两个实验的结果,可知小麦颖果的皮色受两对基因控制,yyrr表现为白皮,Y_R_、Y_rr、yyR_均表现为红皮。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F1为YyRr,自交得F2,基因型共有9种,除yyrr表现为白皮外,还有1YYRR、2YYRr、1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共8种基因型表现为红皮。纯合子(1YYRR、1YYrr、1yyRR)占3/15,即1/5。(3)实验1:YyRr×yyrr→F2:1YyRr∶1Yyrr∶1yyRr∶1yyrr。F2产生yr配子的概率为9/16,故全部F2植株继续与白皮品种杂交,F3中白皮占9/16×1=9/16,红皮占7/16,红皮∶白皮=7∶9。(4)F2中红皮有1YYRR、2YYRr、1YYrr、2YyRR、4YyRr、2Yyrr、1yyRR、2yyRr共8种基因型,任取一株,用白皮小麦的花粉对其授粉,F3:①1YYRR×yyrr→红皮,②2YYRr×yyrr→红皮,③1YYrr×yyrr→红皮,④2YyRR×yyrr→红皮,⑤4YyRr×yyrr→红皮∶白皮=3∶1,⑥2Yyrr×yyrr→红皮∶白皮=1∶1,⑦yyRR×yyrr→红皮,⑧2yyRr×yyrr→红皮∶白皮=1∶1,故可能有3种情况,其中皮色为红皮∶白皮=1∶1,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为4/15。(5)测定基因型常用测交法。预测实验结果时,宜采用“正推逆答”的思维方式,分析yyRr×yyrr与yyRR×yyrr的后代情况即可得解。
答案:(1)2 两(不同) (2)8 1/5 (3)红皮∶白皮=7∶9 (4)3 4/15 (5)实验步骤:②F1的小麦颖果的皮色 结果预测:F1小麦颖果既有红皮,又有白皮(小麦颖果红皮∶白皮=1∶1) F1小麦颖果只有红皮
20.(10分)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中信息可知,紫花为显性,若紫花品系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紫花品系的基因型必是纯合子AABBCCDDEEFFGGHH;同样,题中给出信息,紫花品系中选育出的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可能存在于8对等位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如aaBBCCDDEEFFGGHH,或AAbbCCDDEEFFGGHH,或AABBccDDEEFFGGHH等。(2)题中已经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是一个新基因的突变,则该白花植株及自交后代与原有的白花品系具有不同的隐性基因,例如,原有的5个白花品系基因型分别是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该白花植株及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则该白花植株的后代与任意一个白花品系杂交,后代都将开紫花;若该白花植株属于5个白花品系之一,如aaBBCCDDEEFFGGHH,则1个杂交组合子代为白花,其余4个杂交组合的子代为紫花。
答案:(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2)①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②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阶段质量检测(一) 遗传因子的发现(B)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下列不属于该假说内容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基因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
C.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析:选B 孟德尔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基因的概念是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的。在孟德尔提出这一假说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 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选C 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不止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的配子类型比为1∶1;通过测交不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但可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3.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现有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交配,发现子代有部分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A.均为黄色短尾
B.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C.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
D.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
解析:选B 由题干中“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可知:①黄色短尾的雌、雄鼠的基因型都为AaB-;②子代中不会出现长尾鼠(bb);Aa×Aa→1/4AA(致死)、1/2Aa(黄色)、1/4aa(灰色)。综合考虑两对性状,则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4.人们发现在灰色银狐中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称白斑银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
B.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C.控制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
D.白斑银狐全为杂合子
解析:选B 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子代出现灰色,则有白斑为显性,灰色为隐性。子代出现了2∶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不可能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5.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间行种植。下列关于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解析:选B 此题注意豌豆在自然情况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所以彼此之间互不影响,隐性个体产生的F1全为隐性个体;而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既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自交),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杂交),所以隐性个体产生的F1既有显性个体也有隐性个体。
6.假如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现有一高秆抗病的亲本水稻和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杂交,产生的F1再和隐性类型进行测交,结果如下图所示。则F1的基因型是(  )
A.DdRR和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解析:选C 因测交后代比例不是1∶1∶1∶1,可见F1并非全是DdRr,测交后代中易染病的较多,故F1还有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
7.在家蚕中,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黄茧和白茧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两个杂交组合,其子代(足够多)表现型及数量比如表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黄茧黑蚁
白茧黑蚁
黄茧淡赤蚁
白茧淡赤蚁
组合一
9
3
3
1
组合二
0
1
0
1
A.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
B.组合一子代白茧黑蚁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8
C.组合一和组合二的子代中白茧黑蚁的基因型相同
D.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不相同
解析:选A 根据表格中组合一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黄茧对白茧为显性,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假设用A、a和B、b表示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则组合一中亲本的基因型都是AaBb,杂交后代中白茧黑蚁基因型有aaBB和aaBb两种,其中杂合的占2/3;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白茧黑蚁(aaBb)∶白茧淡赤蚁(aabb)=1∶1,所以组合一和组合二中的子代中白茧黑蚁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8.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若让F1蓝色植株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若让F1蓝色植株自花受粉,则F2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  )
A.蓝色∶鲜红色=1∶1
B.蓝色∶鲜红色=3∶1
C.蓝色∶鲜红色=9∶1
D.蓝色∶鲜红色=15∶1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该植物颜色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F1为杂合子,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应该出现两种且比例为1∶1,结果出现了两种表现型且比例是3∶1,由此可判断该植物颜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F1双杂合子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最可能是蓝色∶鲜红色=15∶1。
9.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 g和270 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70 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3/64  B.6/64
C.12/64 D.15/64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用A和a、B和b、C和c表示)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基因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隐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 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 g,所以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可增重(270-150)÷6=20(g)。由于每个显性基因可增重20 g,所以重量为170 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AaBbCc)杂交,F1中含一个显性基因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 3种,所占比例为2/4×1/4×1/4×3=6/64。
10.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孟德尔发现在不同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B.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D.假说能解释F2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解析:选D 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性状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A正确;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B正确;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C正确;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D错误。
11.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理论上为(  )
A.12种表现型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27∶3∶3∶1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1
解析:选D 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2理论上表现型为23=8种;F2中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3/4×3/4)∶(1/4×1/4)=9∶1;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3/4×3/4)∶(3/4×1/4)∶(1/4×3/4)∶(1/4×1/4)=9∶3∶3∶1;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3/4×3/4×3/4)∶(1/4×1/4×1/4)=27∶1。
12.大约在70个表现正常的人中有一个含白化基因的杂合体。一个双亲正常但有白化病弟弟的正常女子,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问她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  )
A.1/140          B.1/280
C.1/420 D.1/560
解析:选C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a,则有白化病弟弟的正常女子的正常双亲基因型均为Aa,进而推出这个正常女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她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因该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1/70Aa、69/70AA,所以她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aa)的概率是:2/3×1/70×1/4=1/420。
13.一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有四种,其比例为3∶1∶3∶1,这种杂交组合为(  )
A.Ddtt×ddtt  B.DDTt×ddTt
C.Ddtt×DdTt D.DDTt×Ddtt
解析:选C 根据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3∶1可判断,一对等位基因是杂合子的自交,另一对等位基因是测交,所以C项符合。
14.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解析:选B 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1/2)7=7/128,A项错误;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1/2)7=35/128,B项正确;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1/2)7=21/128,C项错误;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7=1/128,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7=1/128,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8分)
15.(10分)如图所示为某家族中白化病遗传系谱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以A、a表示有关的遗传因子):
(1)该致病遗传因子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的。
(2)5号、9号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8号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比例为________)或________(比例为________)。
(4)若8号与10号婚配,则后代中出现白化病患者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1)因为7号、9号患病,但其父母均表现正常,则可判断此病为隐性遗传病。(2)7号和9号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则3号、4号、5号、6号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3)8号表现为正常,因此其遗传因子组成为1/3AA或2/3Aa。(4)8号和10号遗传因子组成为1/3AA或2/3Aa,因此二者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1/4×2/3×2/3=1/9。
答案:(1)隐性 (2)Aa aa
(3)AA 1/3 Aa 2/3 (4)1/9
16.(8分)豚鼠的毛色中,白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有编号为①~⑨的9只豚鼠,其中编号是奇数的为雄性,编号是偶数的为雌性。已知①×②→③和④,⑤×⑥→⑦和⑧,④×⑦→⑨,③和⑧是白色,其余的均为黑色。用B、b分别表示其显、隐性遗传因子。请作答:
(1)豚鼠的毛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个体④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体⑦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4)若利用以上豚鼠检测⑨的遗传因子组成,可采取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②→③和④中,①②均为黑色,子代中③为白色,可判定黑色为显性性状。(2)(3)①②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④的表现型为黑色,其遗传因子组成为BB或Bb;同理⑤×⑥→⑦和⑧中,⑤⑥均为黑色,⑧是白色,则⑦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BB或2/3Bb,⑦为杂合子的概率为2/3。(4)检测动物的遗传因子组成应用测交的方法,即将该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根据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判断待测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答案:(1)黑色 (2)BB或Bb (3)2/3
(4)将其与⑧交配,若后代中出现白色个体,说明其是杂合子;若后代全为黑色个体,说明其为纯合子
17.(10分)豌豆的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黄色圆粒),________(绿色圆粒)。
(2)在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之比为__________。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
(3)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________。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________种,数量之比为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中杂交后代性状表现型及比例分析,圆粒∶皱粒=3∶1,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黄色∶绿色=1∶1,可推知亲本基因型为Yy×yy,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黄色圆粒),yyRr(绿色圆粒)。(2)在F1中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为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数量之比为(1/4×1/2)∶(1/2×1/4)=1∶1。F1中的纯合子为1/2×1/2=1/4。(3)根据亲本基因型YyRr×yyRr可知,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1/3YyRR或2/3YyRr,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若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则后代会出现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比例为1∶1;若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则后代会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为1∶1∶1∶1。
答案:(1)YyRr yyRr
(2)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1∶1 1/4
(3)YyRR和YyRr 2或4 1∶1或1∶1∶1∶1
18.(10分)已知决定茶树叶片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茶树叶片的颜色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请回答:
表现型
黄绿叶
浓绿叶
黄叶
淡绿叶
基因型
G_Y_(G和Y同时存在)
G_yy(G存在,Y不存在)
ggY_(G不存在,Y存在)
ggyy(G、Y均不存在)
(1)黄绿叶茶树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自交,F1将出现4种表现型。
(2)现以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为亲本进行杂交,若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则F1只有2种表现型,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自交均可产生淡绿叶的子代,理论上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植株自交获得淡绿叶子代的比例更高。
(4)茶树的叶片形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圆形(RR)、椭圆形(Rr)和长形(rr)三类。茶树的叶形、叶色等性状会影响茶叶的制作与品质。现想用茶树甲(圆形、浓绿叶)、乙(长形、黄叶)为亲本,从杂交子一代中获得椭圆形、淡绿叶的茶树,请写出两个亲本的基因型:甲为________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表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知,黄绿叶个体基因型中G和Y同时存在,其基因型有GGYY、GGYy、GgYY和GgYy 4种。其中双杂合子(GgYy)自交,F1将产生4种表现型。(2)浓绿叶茶树与黄叶茶树进行杂交,F1只出现2种表现型,亲本基因型应为Ggyy×ggYY,产生子代表现型为黄绿叶(GgYy)∶黄叶(ggYy)=1∶1,或亲本基因型为GGyy×ggYy,产生子代表现型为黄绿叶(GgYy)∶浓绿叶(Ggyy)=1∶1。(3)在黄绿叶茶树与浓绿叶茶树中,自交可产生淡绿叶的基因型为GgYy和Ggyy,其中Ggyy的植株自交产生淡绿叶比例较高。(4)圆形浓绿叶(RRG_yy)茶树甲与长形黄叶(rrggY_)茶树乙杂交,获得椭圆形淡绿叶(Rrggyy)茶树,由此推断两亲本茶树基因型为RRGgyy×rrggYy。
答案:(1)4 GgYy (2)Ggyy、ggYY或GGyy、ggYy 黄绿叶∶黄叶=1∶1或黄绿叶∶浓绿叶=1∶1 (3)GgYy、Ggyy Ggyy (4)RRGgyy rrggYy
19.(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一)科研小组对某种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进行如下一系列的研究。
(1)若对该植物进行人工异花传粉,应在________时期对________本进行去雄操作。待雌蕊成熟后再进行人工传粉。
(2)若该植物花色为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现发现这一白花种群中出现少量红花植株,且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均为杂合子,则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植物种皮颜色有三种(黑色、黄褐色和白色),且受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使色素颜色完全消失,Bb使色素颜色淡化),但不知这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他们利用黄褐色种子(AaBb)进行实验探究。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①实验步骤:让黄褐色种子(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a.若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若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该植物进行人工异花传粉时,应在花蕾时期对母本进行去雄操作。(2)一白花种群中出现少量红花植株,且红花植株(D_)自交后代中红花植株均为杂合子(Dd),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其D基因纯合致死,因此红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2∶1。(3)要判断这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采用自交法,即让黄褐色种子(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植株种皮的颜色和比例。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a.若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情况为(3/4×1/2)A_Bb(黄褐色)∶(3/4×1/4)A_bb(黑色)∶(1-3/4×1/4-3/4×1/2)(白色)=6∶3∶7;b.若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情况为AaBb(黄褐色)∶AAbb(黑色)∶aaBB(白色)=2∶1∶1;c.若两对基因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子代情况为AaBb(黄褐色)∶AABB(白色)∶aabb(白色)=2∶1∶1,即黄褐色∶白色=1∶1。
答案:(1)花蕾 母 (2)红色∶白色=2∶1
(3)①子代植株种皮的颜色和比例
②a.子代植株种皮黄褐色∶黑色∶白色=6∶3∶7
b.子代植株种皮黄褐色∶黑色∶白色=2∶1∶1
c.子代植株种皮黄褐色∶白色=1∶1
20.(10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
蟠桃
乔化
圆桃
矮化
蟠桃
矮化
圆桃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41
0
0
42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答案(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