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作文】部编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议论要言之有据》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作文】部编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议论要言之有据》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0 16:4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九上第三单元同步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课题阐释宋朝陈康肃,非常善于射箭,能够在一百步以外射中一棵树的叶子。陈康肃很自豪,感到本人的箭法最了不起,他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
有天,一个卖油的老头遇到陈康肃在射箭,说:“我觉得这没啥了不起的,只是你练得多嘛,手熟罢了。”说着,老头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掏出一枚铜钱,而后往盖着的铜钱里倒油,等油倒完了,居然一点油都没有沾在铜钱上。老头用事实说明了“练得多手熟”的道理。议论文写作中讲道理发表观点也要做到“言之有据”。
一、什么是论据。
论据是证明观点正确的材料,包括事实、故事、名言、资料、定理以及作者所讲道理本身。当然,这些必须具有真实性或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虚假的、错误的,与论点无关的材料不能做为论据。梁启超在谈“敬业”时就从“大事”“小事”两方面举例说理做论据:“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写作导航写作导航二、怎么使用论据。
1、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就是运用排比举例,这样简洁有力,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这样能充实议论文的内容,增加论证力度。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便举了六个例子,为下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写作导航2、正反对比,突出论点。
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材料放在一起作一个深入的比较,来突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所发表的观点。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就是从“有人和”和“无人和”正反两方面来对比说理,以此为论据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写作导航3、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作者谈“敬业”,说到“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就引用了《庄子》中的句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然后就设例类比:“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这是典型的引用与举例相结合的方法。写作导航三、使用论据要避免的问题
1、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作者牵强附会运用一些论据来论证主题,就会犯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2、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3、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部分考生在论证论点时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剖析。解决这种病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剖析”意识,二是学会“剖析”方法,比如假设剖析、因果剖析等。
4、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不是把几个论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议论”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习作实练下面是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论点的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两小题。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1、再添加一个事例来论证。
2、请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论点。【参考示例】 
(1)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叮咚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2)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做一个“行者”
“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开头点题,指出知与行的关系,简明扼要,精练有序。)人猿因行动进化成人,科学家用行动探索真理。那么,身为知者的我们,又何不做个“行者”,以探求生命的升华?
何不做个“行者”,用行动表现你的真情义。古人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有诗人多情,在墙外思念墙内佳人却不敢接近,最后“多情总为无情恼”,徒留诗一首,佳人不知。有青年多情,却不敢在现实中接近那淑女,只在梦中鼓琴弄瑟以友之,最后“日思夜想不得见”,徒留风一首,淑女不知。此二人,岂不知者哉?有琴师因知己之死愤摔爱琴,有剑客因一诺而挂剑于冢上。此二人,岂不行者哉?做一个“行者”,追求情感的显露与精神升华,勿要遗恨!(用《诗经》和知音故事,文化气息浓郁。)
何不做个“行者”,用行动拉近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企业家若非从小做起,岂能做成梦中驰名的大企业?网络写手若不在方格上辛苦耕耘,能变成梦想中的知名作家?会说梦想的人是知者,但他们只是梦想家;会做出行动的人是“行者”,他们才是实干家,是成功的人!做一个“行者”,谁也不想做一个失败的人!佳作展评何不做个“行者”,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有人说“我在故我思”,有人说“我思故我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进行思考之类的活动”。虽然你现在拥有生命,但你不去思考这个世界,不去用行动证明你的思考,不在行动中收获你的思考、感悟,你该如何证明你的存在?你该如何让你的生命有意义?(引用名言,结合自己的认识,提出反问,增强说服力。)
做一个“行者”!你的行动会让你的人生像面包一样饱满充实,让残酷的现实像梦境一样甜美,让虚渺的情感像溪水一样可触可碰可感!做一个“行者”!
【最佳借鉴点】
1. 层次性强,构思新颖:做一个“行者”,“用行动表现你的真情义”“用行动拉近梦想和现实的距离”“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当下意识,逐层展开,步步深入。
2. 思辨严谨,论据典型:第二段引用孟子的论述,化用苏轼的诗歌及《诗经·关雎》,以及伯牙摔琴、季子挂剑,论据选择正反结合,恰到好处。佳作展评一篇规范的议论文,除了议论文的结构合体、思路入格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论点的恰当阐述和对论据的正确使用和中肯的分析。本课我们了解了议论文中论据的特点,重点学习了使用论据的三个方法:层层堆叠,铺排有力;正反对比,突出论点;引用、举例相结合。写议论文,用好论据,才能真正做到言之有物,有据而立言。本课总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