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1. 动物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万种,这些动物可以依据
有无,分为 和 两大类。
2. 动物之美,是一种个性之美,是一种充满竞争与进化之美,是一种自然之美。请你仔细观察图中的动物,概述各种动物的主要特征:
(1) A类与B类结构的相同之处是身体都由 构成。
(2) C类是一类特殊类群,它们在发育方面的突出特征是 。
(3) D类开始具有较为发达的 而成为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一类。
(4) E类多能飞翔,与其生活相适应的身体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 ,体表被覆羽毛等。
(5) F类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
(6) A、B与C、D、E、F类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 。
3. 水中嬉戏的小虾和各种美丽的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共同特点是( )
A. 用鳃呼吸 B. 体内有脊柱 C. 用鳍游泳 D. 体表有鳞片
4.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是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A. 树上结网的蜘蛛 B. 岩缝草丛中爬行的蜈蚣
C. 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彩蝶 D. 水边高声歌唱的青蛙
5. 下列各项属于脊椎动物的是( )
A. 沙滩上横行的螃蟹 B. 叮人吮血的蚊虫
C. 埋头吃草的牛羊 D. 野外蜇人的蝎子
6. 下列生物中,通过胎生哺乳方式繁殖后代的是( )
A. 美丽的鱼类 B. 埋头吃草的牛羊
C. 引吭高歌的“知了” D. 展翅飞翔的鸟儿
7.人类的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表现在哪些方面( )
A.渔业 B. 养殖业
C.生物科学与技术 D. 以上三项都正确
8.下列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些动物可为人类提供极其珍贵的药材
B.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于动物
C.大部分动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少部分对人类是有利的
D.某些动物可供人类观赏和娱乐
9. 下列属于仿生学例子的是( )
① 以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制造了雷达
② 根据响尾蛇的“热定位器”发明了跟踪敌机的响尾蛇导弹
③ 模拟萤火虫发光原理,制造了由电能转变成光能的荧光灯
④ 受“变色龙”等变色动物的启示发明了迷彩服装
⑤ 蚕能吐丝,制造纤维
⑥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具有高超的水中通讯本领
⑦ 观察袋鼠奔跑前的启动特点,发明了运动场上的蹲起式起跑器
⑧ 跳蚤跳跃的高度是其身长的100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⑦ D. ①②③④⑤⑥
10.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蚯蚓可作为动物的饲料。蚯蚓的体内含有人和动物体内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其次是精氨酸和赖氨酸等。将蚯蚓用于畜牧业和渔业中,据初步报道,每只猪每天喂给100~200 g的蚯蚓,每天可增重0.25~0.5 kg;而不喂蚯蚓的生猪,每天增重仅0.15~0.35 kg。如用它喂养鲫鱼,成活率达99%~100%,增长率达38%~59%。蚯蚓可作为中药,它能治疗哮喘病;有清热解毒的功用;它的水浸出液具有麻痹知觉的作用;蚯蚓的酒精提取物有降压作用;此外蚯蚓还有镇痉、利尿和治外伤炎症等功效。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蚯蚓能加速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加强土壤中的水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加强土壤内的气体的通透性;促进气体交换,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物根系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蚯蚓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蚯蚓可用来处理造纸厂的污泥,以及酒厂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厂的废物和废水;还能利用蚯蚓来处理城市垃圾。
蚯蚓属于哪一类动物?这一类动物具有的特征有哪些?
(2) 蚯蚓为什么能作为动物的饲料?
(3) 蚯蚓在消除环境污染方面有哪些突出的优点?
11. 某生物实验小组在一块地上喷洒杀虫剂,而对附近的另一地则未做任何处理。随后,他们在两块地上各设5块面积相同的样地。然后从每块样地中各取1 m3的泥土并统计其中所含的蚯蚓数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喷洒杀虫剂的土地
未经处理的土地
样地
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
样地
每立方米所含的蚯蚓数
A
730
F
901
B
254
G
620
C
319
H
811
D
428
I
576
E
451
J
704
(1) 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数据处理:
(4) 得出结论:
(5) 实验后的蚯蚓,你会怎样处理?
答案:
1. 150 脊柱的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2. (1) 体节 (2) 变态发育 (3) 肺 (4) 前肢变成翼 (5) 胎生哺乳 (6) 脊柱 3. A 4. D 5. C 6. B 7. D 8. C 9. C 10. (1) 环节动物 体表由许多体节构成 (2) 蚯蚓的体内含有人和动物体内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其次是精氨酸和赖氨酸等 (3) 蚯蚓可用来处理造纸厂的污泥,以及酒厂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厂的废物和废水;还能利用蚯蚓来处理城市垃圾 11.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