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40张ppt+教材习题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40张ppt+教材习题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0 18:57:51

文档简介

课件5张PPT。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①②段),摆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被反驳的论点及其论据。第二部分(③-⑤段),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人正发展着“自欺力”。第三部分(⑥-⑨段),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
文章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一、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名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和“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论点。二、1.这句话是本文的核心句,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错误论点的关键句。从逻辑上说,它揭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根据双方都肯定的事实,作者承认有些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但根据对方的用意,作者指出对方用一个全称命题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荒谬的。从情感上说,这句话是对对方谬论的怒斥。
2.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的文章”指的是“达官贵人的言论”,“地底下”指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第一层意思是,分析立论的依据主要不应当是别人的言论,而应当是事实。第二层意思是,分析立论的依据不应当是三、达官贵人的言论及其所认定的事实,而应当是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事实以及他们的呼声。这个句子论述的是方法论的问题,论述的是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既批判了对方观察、分析事物的舍大求小、舍本求末,也指出了观察、分析事物的正确方法应当是看事实、看主流、看本质。第三层意思是,就自信力的有无这个问题而言,同样需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为依据。而这一点,正好是作者反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依据,是作者自己的理论依据。点拨:本文的时代性、针对性比较强,理解此类文章中句子的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及时代背景。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们:焦裕禄,一名伟大的共产党员,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尽心尽力,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充满着自信;在邓稼先领导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力;在杨利伟飞上宇宙时,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力。在习总书记带领中国走向强大时,我们更是充满了自信力……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民族的自信心,他们是飘扬的旗帜、是不朽的丰碑。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
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
重难点简析:
1、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 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
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多媒体显示】
二、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学生活动】
1、 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
2、 请两名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
教师范读要点:情感态度分明而夸张。
对论敌:犀利、有力、强烈的讽刺语气。
对“中国的脊梁”:庄严、尊重、满含敬佩、赞叹语气。
4、 谈听读体会:再次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5、 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掌握学习语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朗读。语文是靠语言文字传播信息,表达思想情感。读出了文章的情,你就理解了一半文章。另外,采用朗读以感知文章切入课文展开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亦能充分调动课堂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很明确的体会到作者批驳了对方的错误观点和论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根据。
设问一
【多媒体显示】
1、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 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明确: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还有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而“总在被摧残,被抹杀”的人。)
【学生活动】
跳读课文 思考交流 讨论 指名回答
设问二
【多媒体显示】
探讨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呢?
【教师引导】
1、 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吗?不假那是怎样驳倒对方对方论点的呢?
(明确: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 对方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还出现了什么错误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实质的。
(明确: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是“他信力”,转到“求神拜佛”——只是“自欺力”,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就是直接反驳。)
3、 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板书本文的论述思路。
学生活动
1、 默读课文,小组研讨、交流,圈画关键句,指名回答。
2、 上台板书全文的结构思路。
板书
摆出对方的论据
得出对方的论点
反驳对方的论据
得出自己的论点
提出自己的论据
(设计说明:此环节着眼于全篇,设计“引导问”让学生清晰梳理论述思路,对作者的情感脉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下文抓住词语品味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做铺垫。)
三、品味语言 探究思想
1、作者在反驳对方论点后,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提到了一类人,作者对这类人怀着怎样的感情,用了一些怎样的词来修饰,形容?跳读文章第6、7、8段。
【教师引导】
(1)、品一个词,解读作者的态度、情感。作者用了哪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人的品质和作用。
(明确:“中国的脊梁”——撑起民族精神的主要力量。)
(2)、挑一句话,体验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态度。
(明确:“这简直是诬蔑”——对论敌的无比愤慨,对“中国的脊梁”的高度赞扬。)
2、对论敌,作者则采用了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加以驳斥,试运用刚才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语言体会、揣摩。
3、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作者本身就是“中国的脊梁”,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和“呐喊”式的语言引领“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不屈服,永奋斗。)
【学生活动】
带着问题,跳读文章第6、7、8段及文章前半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交流。指名回答。
(设计说明:文学作品的魅力,最终还得依附于语言来表现。此环节选取对比明显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一词,品析一句,去探寻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从而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文章的思想意义。)
四、拓展迁移
1、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何社会意义?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通过学习本文,你如何评价鲁迅?
【学生活动】
畅所欲言,理解鲁迅的伟大,理解鲁迅作品的伟大。
(设计意图:“文以载道”——许多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不是靠教条和说教“教”给下一代,而应该是“传承”。用一代代,一批批“中国的脊梁”样的文化人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不息的精神火种。)
课件40张PPT。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9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16日安全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如今,我们的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发射了太多次,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
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纸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在80多年前,鲁迅先生看到《大公报》上公开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言论,鲁迅先生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愤慨,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重点)(难点)(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
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
自信心、自豪感。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式。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
2、鲁迅杂文擅长分析,他的论辩能制强敌于死命,揭
露矛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3、鲁迅在运用逻辑思维来揭露事物的矛盾时,经常通
过艺术形象来表现。寥寥几笔,逼真传神。 鲁迅的杂文 4、鲁迅经常运用书本或自己创造的故事来构成形象,表达思想。鲁迅的形象化手法,都表现了贴切、平易、新鲜的特点。   
5、鲁迅杂文的感情力量,特别表现在讽刺上。他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6、鲁迅还有一部分杂文,通过“曲笔”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总之,鲁迅的杂文,形式丰富多彩,手法不拘一格,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魔法记忆之偏旁辨字法:匡加言,能骗人;匡加木,倚得住。 jǐ 脊梁 前仆后继 摧残
倘若 诬蔑 脂粉

pū cuī tǎng wū miè zhī kuāng 诓骗拐弯mò( )角 chá( ) ?
xǐng( )悟?? zǎi( )相 抹搽省宰1.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
3.玄虚:
4.渺茫:有所感触而叹息。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5.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辨析:
都有勇往直前的意思。“前仆后继”强调的是不怕牺牲,如:为了民族的解放,有多少有志之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啊!“前赴后继”强调勇于向前,如:大灾面前,一个个前赴后继的身影,就是一面面屹立的旗帜。6.诬蔑:
7.自欺欺人: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辨析:
都有欺骗的意思。“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如:央视网刊文,称雾霾并非一无是处,雾霾能带来五大好处,这种说法纯属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指欺骗自己,如:经过大众广场时,一个新的宽大的公益广告牌遮挡了好多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这种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说谎话骗人。8.诓骗:
9.不足为据: 不能够当作证据。
例句:这件事纯属道听途说,不足为据。导思1.对方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反驳的?导思2:作者强调“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他是怎样进行论证的?驳论批驳关键词:
自信力导思3.作者是如何做到驳论与立论有机结合的?论证方式导思4.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自信力”的理解。谈看法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第一部分(①、②):第二部分(③—⑧):第三部分(⑨):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答案】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
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答案】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
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
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作者
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 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
的错误。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
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
“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
发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重难点小结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5.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
用。
【答案】“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6. “埋头苦干的人……”发别列举出几个人物。 【答案】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 7.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8.“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分析句中的“简
直”的作用。 【答案】“简直”标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9.“脂粉”……各指什么?本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案】“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
察,以辨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第三部分(⑨):【答案】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1.【难点探究】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嘴脸,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依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统治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答案】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为第一部分,第①段摆出对方论据,第②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③~⑤段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作者先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再阐述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论据2.【难点探究】本文结构十分缜密,试作具体分析。 不能证明论点。这是直接反驳。第二部分第二层是⑥~⑧段,作者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举古今事例论证。第三部分是第⑨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结构缜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树立靶子论据论点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驳论证间接反驳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1.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在文章里,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论据不能证明失去的是“自信力”,论证上不合逻辑,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同时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属于间接批驳。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使文章的论证全面深刻,十分有力。2.妙用修辞,语言犀利。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带有嘲讽意味。如文章开头一段,“总自夸”“只希望”“一味”等词语,尖锐泼辣,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文中巧妙运用了排比、比
喻、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词,仿拟“自信力”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国民党反动政府卑躬屈膝、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译文】身处天下最广大的住所“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得志时,与民众一同前行,不得志时,个人单独行进。 富贵不能动心志,贫贱不能改变志向,威武不能屈服变节,这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耕耘未必收获
高长梅
经常看到这样的格言、语录:“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伸出你勤奋的双臂吧,这样,你抱定的一定是丰硕的成果”。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何愁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
勤奋就一定能抱定丰硕的成果吗?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或者说,付出多少辛劳就能获得多少成果吗?
未必。
农民们耕耘的季节在田间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获却有丰有歉,甚至有时会颗粒无收,这是因为作物的生长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劳作,不违农时,精细管理外,还要受到天时(水、旱、风、虫、雹等灾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况)等条件的制约。工人们每天在炼钢炉旁、机床前、矿井里的劳动无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一炉钢在快要出炉前,会因为电力、温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却报废;一个零件,可能会由于原材料、机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残次品。在矿井里开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质条件下会采不到煤,甚至会由于瓦斯、煤尘等原因发生爆炸而前功尽弃。
读书学习也如此。有的人好读书,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难问题就绕道而行,尽管读书多年也依然故我;有的人读书学习总抓住旁枝末节钻牛角尖,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不善于求得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无从提高;有的人得其枝叶而不善归纳,使之“落叶归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却不善于演绎,结果,不能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有的人不善于类比,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知百,触类旁通。这样,何能以所学知所不学,以所知知所不知?有的人夜以继日,经常秉烛夜读,不善休息,学习效果怎能提高?有的人学习不善模仿,当然不会继承前人有所创造,而有的人仅能“嚼别人的馍”,学一是一,学二是二,不善创新,读一百本诗集仍不会写诗,读一百本数学教材,仍不会演算,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收获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是要看耕耘者为什么耕耘和怎样耕耘。耕耘与收获之间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否则,耕耘未必收获。
耕耘与收获仅是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所收获的,但仅仅靠耕耘而无其他条件,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耕耘与收获误为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认为有了耕耘这一条件就必能有所收获就大错特错了。弄通这个道理,才能通过勤奋耕耘,不懈地摸索规律,改进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