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单元能力提升-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同步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1单元能力提升-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同步单元测试卷(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1 07:21:55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
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
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D.卖弄(lòng)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贮蓄 喉咙 睫毛 响晴
C.化妆 粗犷 干涩 澄清  D.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B.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C.教师节这天,我班男生都争先恐后地向校广播站投稿,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D.经过努力,张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中,心里异常兴奋。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2分)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D.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风格豪迈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7.在下列括号中填成语,表示前后两个字之间的变化关系。(2分)
例如:念→(有口无心)→含
百→( )→弼 忡→( )→性
8.说出下面的对联中所隐含的年龄:(1分)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答:( )岁
9.仿写句子(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
秋天像 , 。
10.根据提示默写。(10分)
(1)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收天地与心中,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却使他留名青史。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1分)
(一)(8分)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4分)
1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13.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14.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15.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3分)
16.“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三)(15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7.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
18.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3分)
答:(1) (2) 。
19.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来源:Z§xx§k.Com]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来源:Zxxk.Com]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1.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7分)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22.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4分)
23.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
___________→ 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4分)
25.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2分)
26.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4分)
三、作文。(40分)
27.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家乡的秋天
(2)我爱
要求:任选一题作文,500字以上。(写到考试作文本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第1单元能力提升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liànɡ)  窠巢(kē)  黄晕(yùn)  发髻(jì)
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én)
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D.卖弄(lòng) 风筝(zhēng) 咄咄(duō) 菜畦(qí)
【答案】C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朗润 嘹亮 抖擞 干躁  B.贮蓄 喉咙 睫毛 响晴
C.化妆 粗犷 干涩 澄清  D.屋檐 凄冷 碣石 蟋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A.“干躁”应写作“干燥”。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B.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C.教师节这天,我班男生都争先恐后地向校广播站投稿,表达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D.经过努力,张军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一中,心里异常兴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B项“花枝招展”意思是“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漂亮。”,形容“男女同学”,不恰当。
考点: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2分)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B成分残缺,在“爱心送考”后加上“的活动”;D项属于句子杂糅,删去“由于”、“的原因”。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  )(2分)
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D.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答案】C
【解析】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风格豪迈悲壮,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婉约,如代表作《观沧海》。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应为: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风慷慨悲壮,如代表作《观沧海》。
7.在下列括号中填成语,表示前后两个字之间的变化关系。(2分)
例如:念→(有口无心)→含
百→( )→弼 忡→( )→性
【答案】左右开弓,无中生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变化的把握。根据变化,写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例句“念——含
8.说出下面的对联中所隐含的年龄:(1分)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答:( )岁
【答案】141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花甲是60岁,古稀是70岁。“三七岁月”,是三七二十一岁;“一度春秋”是1岁。故是141岁。
9.仿写句子(4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像 , 。
秋天像 , 。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还要把握仿句的比喻修辞。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根据提示默写。(10分)
(1)曹操的《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收天地与心中,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却使他留名青史。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日月之行, (2).若出其中; (3).星汉灿烂, (4).若出其里。 (5).2)海日生残夜, (6).江春入旧年。 (7).(3)我寄愁心与明月, (8).随风直到夜郞西 (9).(4)夕阳西下, (10).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二、阅读(51分)
(一)(8分)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__________;“风正”,______________。(4分)
12.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12.示例:诗人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解析】
11.试题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做此题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进行赏析。“潮平两岸阔”描写了由于春水上涨,江水更加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所以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一帆悬”,“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写出了风的和,那帆就鼓成了弧形,所以写出了帆悬空的态势。
12.试题分析:此题是对诗词主旨的考查,要想正确把握主旨,必须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做此题首先要了解第三联的内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旧的一天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过去了,而诗人却仍然漂泊流浪,如雨中浮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别说是回家,就是家书也要托付给春光中北归的大雁,由此可体会出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还有浓浓的乡愁。
点睛: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和表现手法的赏析。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13.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
D.实在是太秀气了
14.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15.本段在描绘雪后山景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在文中画出来。(3分)
16.“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请分析一下“秀气”一词的表达作用。(3分)
【答案】
13.D
14.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上
15.比喻、拟人(画写句子在文段内找)
16.“秀气”这里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段写的是小雪后的小山。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因此选D项合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根据段首中心句的特点,从其中找一字即可。注意文段中表达位置的词语,判断描写顺序,依次概括要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赏析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拟人修辞手法来找句子,就不难找出来了。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15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1)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2)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3)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4)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5)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6)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7)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8)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9)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10)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7.请你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3分)
答:
18.文中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3分)
答:(1) (2) 。
19.结合语境,对下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答: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3)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4)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1.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答:
【答案】
17.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18.答:(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19.答: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来源:Zxxk.Com]
20.【 D 】
21.答:“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这里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母亲。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让我心痛”这一主题情感来概括,当然,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17分)
根赋
刘增山
白杨树,树白杨,雨水泥土是亲娘。开春盼到谷子黄,盼你长大做根梁。
这大概也是祖母对我的祈祷词了。
这次请了“创作假”回去,正赶上家里翻盖房子,想不到父亲要把房后那棵大白杨树刨下来做梁了!全家人都为之痛惜,我心里更不是滋味。心想:父亲啊,这几年家里日子过得富富有有,要盖房,去集上买根梁就可以了,为啥偏要刨树呢?您忘了吗,父亲?这白杨树是您给儿子树立的一块如何生活的“人标”啊!三十多年来,您儿子的青春、生命和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当在工作中遇到艰难困苦时,我眼前便会出现白杨树那挺拔威严的铮铮硬骨,从而激起战胜困难的坚毅和力量;每当在生活中遇到歪风邪气摇撼的时候,我眼前便会浮现出白杨那伟岸、正直的身姿,从而立定脚跟决不东倒西倾;每当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挫折的时候,我眼前便会闪现出白杨树那刺破青天、蓬勃向上的茎尖,从而又会重振进击的锐气;每当在生活中遇到不幸的时候,我的耳边便会响起白杨那哗啦啦的歌唱,从而掀去心头郁积的阴霾,笑迎命运的各种挑战……
白杨啊,使我的生命茁壮!
白杨啊,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
如今父亲要把我心中的树刨掉,怎不令人翻肠倒肚?可转念一想,父亲又不是个没有思想的鲁人,若论对白杨的感情,他并不比我浅啊!几十年里,父亲作为白杨的“保护人”,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精心护理着这棵他亲手抚育成材的树。记得一次,一头小驴驹把树皮啃了,父亲一鞭上去,把驴驹从坡上抽到坡下,摔了个半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粮食比命还贵重的年代,有人要用一千斤大米买下这棵树,父亲饿得一身浮肿,也没有答应,他不想为了吃几顿饱饭而去抹掉正在大学深造的儿子心中的“人标”;1963年发大水时,山洪冲歪了白杨树,父亲硬是用他那黑红的脊梁,把白杨树给扛直了,用他的话说“可不能让孩子心中留下一棵歪脖子树”……
也许父亲认为做大梁算是为它找到一个归宿。想到这里,心里平静了许多,我决心服从父亲的裁决。
“你去看看那树根吧。”寡言少语的父亲递给我一把镐头说,“一棵树不光是露在地面上的。”
啊,好难刨下的根!
过去,我只注意欣赏白杨树那棵露在大地上的繁华茂盛的枝叶,没想到它在地下还有如此虬曲壮观的根系。那深扎在沙石和岩壁之间的根,千条万绪、纵横盘缠,相互纠葛。那主根深不可测,那旁根、须根多不可数,那簇簇根系,千姿百态,异状纷呈。有的像一队浩荡进攻的兵士,剑拔弩张,在地下那黑暗的岩层间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有的像一队队吃苦耐劳的矿工,在地下那岩石的缝隙中匍匐着身体向前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有的则像一群群勤劳坚韧的蚯蚓,拼命地在地下吮吸着乳汁,汲取着营养,然后把它输送给地上的树干;有的盘曲的根则更像那抛在地心的锚,为了稳固那地上的大树,而紧紧地死抱着岩石……
刨着,刨着,我不禁对根肃然起敬。白杨啊,我终于懂得了,你那高大的身躯为什么能风打不动、雨浇不倒呢?是这地下坚定顽强的根支撑了你呢!白杨啊,为什么你能长出翠玉般的绿叶,开出轻絮飘飞的花呢?是因为地下有勇于献身的根营养了你呀!白杨啊,为什么你又能顶天立地的雄踞大地呢?是那不怕埋没的根把荣耀全部馈赠给了你呀!
父亲这时问我:“听说,地上的树身有多高,地下的树根就有多长,书上写过吗?”
父亲又问我:“还听说,地下的树根有多少,地上的树叶就有多少,书上能查到吗?”
我为父亲的话惊得一时说不出话,许久才回过神来:“都该写上。”
我不能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回答父亲提出的这些问题,但父亲的提问却使我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哲理……
22.作者为什么把这棵白杨称之为“我心中的树”?(4分)
23.文章围绕“刨树”表现了“我”情感的变化过程,试作梳理概括。(3分)
___________→ 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对根的描写“显其形”“传其神”,试对此加以赏析。(4分)
25.本文以“根赋”为题,却为什么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2分)
26.你认为结尾处作者从父亲的问话中领悟到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4分)
【答案】
22.①这棵树是父亲给儿子树立的一块“人标”,它“使我的生命茁壮”,“使我献身的事业发展”。②三十多年来,“我”的“青春、生命、事业,都和白杨树紧紧地连在一起”。③这棵树的形象特征、精神品格影响、塑造了“我”生命的品质:遭遇困难,坚毅迎战;邂逅歪风邪气,站得稳立得正;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锐意进取;遭遇不幸,旷达乐观,笑迎挑战。④这棵树给了我品格的历练、精神的熏染、生命的启迪。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23.(1).难过(痛心) (2).崇敬(肃然起敬) (3).震惊(惊异)
24.①既写出根的整体形态,又写出其各自不同的外形特征。运用比喻既展现了根的外形特征,又写出了根的内在精神品质。②以根的外形和功用为着眼点,借助联想想象着重突出了根的精神品格:拼搏、抗争,开辟着进军的路;掘进、奋战,争取着生命的发展;为了“输送”营养给树干拼命地“汲取”;为了大树的稳固死抱着岩石。③运用排比句式,通过铺陈有力地表现了形态多样的根,均以自己的生命方式为树身做着自己的贡献,洋溢着崇敬赞美之情。
25.①文章借叙述“刨树”事件为根作赋,从事件过程看,“刨树”过程中对树根有了意外发现;“刨树”首先想到的是树身。因此,写树身及父亲对树的呵护是一种自然的联想。②从根与树身的关系看,写根离不开写树身,写树身是间接写根。有这样的树根才会有那样的树身;只有根的艰辛坚韧、奉献付出,才会有树身的挺拔威严、伟岸正直、蓬勃向上和生机活力。③为根作赋的目的,在于展示根的力量创造的奇迹;讴歌不慕荣耀、不计得失,竭尽全力为他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写树身和父亲对树的呵护,使这一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6.①树木要枝繁叶茂,必须将根扎深扎牢。或树高千尺,功在树根。②生命要向上发展,必须向下深入。或学业要向高处发展,必须打牢基础。或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收获。或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会创造生命的辉煌。或生命的深度决定着生命的高度。③树高千尺莫忘根本。或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④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文
点睛: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4.试题分析: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也就是说,描写要用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表述方法,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本题作答可以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使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结合语句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可以从情景交融的写法方面进行赏析。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题目与材料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可以从树根与树身的关系,从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从文章的写作目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答案是多元的。
26.试题分析: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
三、作文。(40分)
27.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来源:Zxxk.Com]
(1)家乡的秋天
(2)我爱
要求:任选一题作文,500字以上。(写到考试作文本上)
【答案】
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天是五颜六色、优美动听的;
家乡的秋天是充满欢笑的;
家乡的秋天是美丽、凉爽的。
看,这就是我们家乡五颜六色、优美动听的秋天。淡黄色的梨子、通红的苹果、金黄的麦田,凉爽的风稍稍一拂,便掀起了层层金黄的波浪、绿油油的甘蔗地,玉米地,微风稍稍一吹,便响起了“沙沙沙”的声音,仿佛似一曲悠悠的小令。
家乡的秋天不仅仅史五颜六色、优美动听的,还是充满欢笑声的!
听,这就是我们家乡充满欢笑声的秋天。金黄的稻田,绿油油的甘蔗地,玉米地,处处响起农民伯伯们的乐呵呵的笑声。是啊,他们怎能不笑呢?春天,他们辛辛苦苦地播种;夏天,又是杀虫,又是撒药,对这些稻子、小麦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随着它喜,随着它忧,随着它乐,,随着它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句诗正好描写了农民伯伯们的辛苦工作。而如今他们终于见到了“四海无闲田”的景象,他们怎能不笑呢?家乡没有大城市那样繁华,没有优美的歌曲听,我想农民伯伯们的欢笑声,大概就是秋天里最美妙的音韵了吧!
农民伯伯们的欢笑声是美妙的音韵,那么应该也有唱和声吧!
家乡的秋天是美丽、凉爽的。走进茂密的树林,一缕缕清风向我们扑来,树叶也沙沙作响,乍听起来,无疑是欢笑声最好的唱和声!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凉爽啊!”是啊!秋风送爽,你就感觉是秋风钻进了你的身体,为你送来凉爽!再欣赏着这美丽的田园风景,你一定会感觉心旷神怡!
家乡的秋天是五颜六色、优美动听的,家乡的秋天是充满欢笑的,家乡的秋天是美丽、凉爽的!你们认为呢?我想只要你去过我的家乡,感觉那里的秋天,跟我的感想,我的描述是准确的!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题目不难,所写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家乡”,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