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2章:染色体与遗传 单元测试卷(2)(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2章:染色体与遗传 单元测试卷(2)(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09-11 13: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 染色体与遗传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如图Ⅰ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Ⅱ表示某生物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图I的BC段,很可能发生在图Ⅱ的丙细胞
B.图I中D点染色体数目与C点相等,乙细胞处于图Ⅰ中DE段
C.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甲细胞分裂产生的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D.若图Ⅱ中丙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Ee、Ff两对等位基因,则一个丙细胞通过分裂一定产生4种不同类型的精子
2.某动物的睾丸中,一个基因型为BbXaY的精原细胞,产生一个基因型为BbXa的精子,则其它三个精子可能的基因型为(  )
①Xa BbY Y ②BXa bY bY ③BXa BbY Y ④Xa BY bY ⑤BbXa Y Y.
A.①或②或③ B.③或④或⑤ C.①或④或⑤ D.②或③或④
3.如图是一哺乳动物细胞某种分裂过程简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②中染色单体的数目加倍
B.细胞⑤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后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C.细胞③与④在基因组成上的差异可能不只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D.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①分裂产生的细胞⑤基因型只有1种
4.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B.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而形成的
C.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D.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5.如图表示两个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时的染色体行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它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也是相同的
B.甲细胞所处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细胞所处的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
C.甲和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
D.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有可能进行与甲细胞相同的分裂
6.如图1是某种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局部),三个细胞均来自于同一个动物个体;如图2是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全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1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图2中的bc段能对应图1中乙图的变化
C.cd段细胞内的DNA分子数为4m
D.m所代表的数值是“1”或“2”
7.下列关于动物的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次级卵母细胞将进行普通的有丝分裂
B.一个卵原细抱最终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分裂
D.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变形
8.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是DNA
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能完全分开
D.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9.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二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
性别
野生性状
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
M1
M2
Q=
雌株
N1
N2
P=
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0、1
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1
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
10.长翅红眼雄果蝇和长翅白眼雌果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果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A﹣长翅,a﹣残翅)和X染色体(B﹣红眼,b﹣白眼)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最不可能是(  )
A. B. C. D.
11.“母鸡司晨”就是母鸡变公鸡后清晨啼鸣,我国古代就有性反转的记载.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这只公鸡与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之比是(  )
A.1:2 B.1:3 C.2:1 D.1:1
12.在高等植物中,有少数物种是有性别的,即雌雄异体.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正常植株呈绿色,部分植株呈金黄色,且金黄色植株仅存在于雄株中.以下是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完成的几组杂交实验的结果,请分析控制金黄色的基因的遗传方式即出现这种杂交结果的原因(  )
绿色♀x金黄色♂
→绿色♂
绿色♀x金黄色♂
→绿色♂:金黄色♂=1:1
绿色♀x绿色♂→
绿色♀:绿色♂:金黄色♂=2:l:1
A.常显、雄配子致死 B.常隐、雌配子致死
C.伴Y、雄配子致死 D.伴X隐、雄配子致死
13.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
A.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14.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院确认了X染色体上有109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有趣的是,这1098个基因中只有54个在对应的Y染色体上有相应功能的等位基因,而Y染色体上仅有大约78个基因.这些基因的异常会导致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是24条染色体上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B.X、Y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C.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
D.伴X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
15.鸡的性别(ZZ 雄性,ZW 雌性)不仅和性染色体有关,还与只存在于 Z 染色体上的 DMRT1基因有关,该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性腺的睾丸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研究发现:①无 Z 染色体和含有 3 条 Z 染色体的个体无 法发育;②一定环境因素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 DMRT1 基因
B.鸡的种群中可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 Z 的雌性个体
C.性染色体组成为 ZZW 和 ZZ 的个体交配,子代中雌性个体占
D.染色体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并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 2:1
16.一对红绿色盲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有红绿色盲的男孩,下列不可能为致病来源的是(  )
A.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B.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相同染色体未分开
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相同染色体未分开
17.如图是人类某一家族遗传病甲和乙的遗传系谱图.(设甲病与A、a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乙病与B、b这对等位基因有关,且甲、乙其中之一是伴性遗传病),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控制甲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隐性基因
B.控制乙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C.Ⅲ8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
D.Ⅲ8 与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是
18.如图为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所示图象,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果蝇基因组计划,只需要对Ⅱ、Ⅲ、Ⅳ、X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即可
B.位于Ⅰ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往往和性别相关联
C.若此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另外与之同时产生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XB、AY、AY
D.减数分裂时XY之间也会发生联会现象
19.西瓜的有条纹对无条纹是显性,由基因D、d控制.用秋水仙素处理西瓜幼苗(Dd)的地上部分,地上部分长成四倍体成株.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
B.观察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时,发现分裂前期细胞内没有形成纺锤体
C.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和dd,比例1:1
D.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4种基因型
20.如图是基因型为AaEeTt的某动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初级性母细胞,该图示染色体行为的细胞占全部初级性母细胞的比例为20%.该生物产生的配子中AET占(  )
A.5% B.7.5% C.10% D.15%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种动物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名称是   ,含有   条染色单体;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
(2)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   ,发生的分裂方式及时期是   .
(3)图2细胞分裂时期对应图3的   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3的   段.
(4)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的   (填字母).
22.如图为一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红眼(T)对白眼(t)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果蝇为   (雌,雄)性果蝇.
(2)该果蝇有常染色体   条,属于   倍体生物.
(3)该果蝇的一个性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   种具有生理功能的配子.
(4)图中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T与t在遗传中不仅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还属于   遗传.该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是   .
23.如图是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是图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图   .
(2)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   .
(3)图甲细胞内染色体为   个、染色单体为   个、DNA分子数为   个,产生的子细胞是   .
(4)乙图是    分裂,丙图是    分裂.据图可判断该动物的性别是   .
24.减数分裂是进行   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   减半的细胞分裂.
25.图中,甲是某雌性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图解,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丙是某雄性动物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解.请根据这三个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2”所示的一个细胞有   条染色单体,“3”所示的一个细胞有   对同源染色体.
(2)甲图中的“2”所示的四分体中的   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3)乙图中的线段B代表甲图中的   细胞,乙图中的线段A到线段B的原因是   .
(4)乙图中的线段C所示的细胞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   ,线段D所示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   .
(5)丙图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自由组合的染色体是   (填数字编号,答出一组即可).丙图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其组合可能是   (用字母表示,填其中一种答案即可).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存活及育性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类型


可育
正常
XX
XY
三体
XXY
XYY
胚胎致死或成体不育
性染色体的其它组成
已知果蝇X染色体上红眼基因B对白眼基因b为显性。现有一含少数上述三体的果蝇群体,从中任取一对果蝇(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杂交,统计其子代中各可育个体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结果是红眼♂:红眼♀=1:1。
假设:①可育三体若进行减数分裂,三条性染色体中任意2条均可配对,不参与配对的一条则随机移向一极,产生的各种配子生活力相同;②上述杂交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③F1数量足够多。请结合题意仔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是   ,父本的基因型是   。
(2)若杂交亲本中无三体,则F1雌雄果蝇再随机交配得到F2,F2果蝇中b的基因频率为   。
(3)若杂交亲本中有三体,则F1中XBXb所占比例为   ,请用遗传分析图解来解释该杂交实验过程(要求写出配子及比例)。
27.果蝇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其中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翅型由一对等位基因B、b,毛型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F、f控制色。雄性个体的毛型有刚毛和直毛,各基因型的雌性个体的毛型均为刚毛。
实验一:用灰身残翅果蝇与黑身长翅果蝇杂交,F1有灰身长翅果蝇和灰身残翅果蝇,让灰身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子代F2雌雄均出现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残翅 四种表现型,比例为6:2:3:1。
实验二:将刚毛雄果蝇与刚毛雌果蝇杂交,得到的F1中直毛雄果蝇:刚毛雄果蝇:刚毛雌果蝇=1:3:4。
实验三:将正常红眼雌果蝇与正常白眼雄果蝇杂交,F1雎雄均为红眼,F1雌雄随机交配 产生的后代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姆=2:1:1。
(1)果蝇毛色灰色与黑色中显性性状是   ,翅型残翅与长翅中显性性状是   ,刚毛与直毛中显性性状是   ,控制毛型的基因在   染色上。
(2)在实验一中,用F2中灰身残翅自由交配,后代灰色残翅果蝇中杂合体所占比例是   ;在实验二中,用F1中直毛雄果蝇与F1刚毛雌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   。
(3)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引起的变异遗传学上叫缺失,缺失杂合子、生活性能降低但都能存活,缺失纯合子(雄性个体X染色体片段缺失也视为缺失纯合子)都不能发育。现有一只正常红眼雄果蝇与一只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只白眼雌果蝇,请结合实验三分析,采用二种实验方法判断这只白眼唯果蝇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方法一:   ;
方法二:   。
28.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果蝇的眼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现用粉红眼雄果蝇和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如果F2雌性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   ,雄性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果蝇的灰身(基因D)对黑身(基因d)显性,且雌雄果蝇均有灰身和黑身类型,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探究灰身果蝇是否存在纯合致死现象(即DD个体死亡),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步骤:
a.   ,获得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
b.   ,统计子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   ,则灰身不存在显性致死现象;
②如果   ,则灰身存在显性致死现象.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9.已知果蝇的体色(灰身,黑身)受Ⅱ号染色体上基因B、b的控制,翅型(长翅和残翅)受基因V、v控制。现有两只灰身长翅果蝇杂交,结果如下:
子代表现型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统计数目
182
58
56
20
(1)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优点有:   。(写出两条)
(2)据表分析,基因V(v)   (①可能,②一定,③肯定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判定的依据是   。
(3)若要确定长翅和残翅是否为伴性遗传,上表中需要补充的数据是   。
(4)已知上述两对相对性状均为常染色体遗传,若两只灰身长翅果蝇杂交,所得实验结果为:
子代表现型
灰身长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黑身残翅
统计数目
272
0
0
91
据结果分析可知:亲代果绳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数量比为   。
30.图1是某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该细胞在有丝分裂时,母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均须附着于纺锤丝上,这称为双定向作用。一种称为纺锤体装配检查点(SAC)的监控机制能监视纺锤丝附着过程,一旦发现如图2所示的异常现象,便暂停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和有丝分裂的继续进行,直到双定向作用完成才能继续进行分裂。
(1)图1中结构①②③④⑦等参与构成   。
(2)能为图2中染色体移动提供能量的是图1中的   (填图中编号)。
(3)根尖成熟区细胞   (填“会”或“不会”)出现图2所示的染色体,原因是   。
(4)由题意可判断MCC对APC的作用是   (填“促进”或“抑制”)。
(5)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该动物的精原细胞,等位基因A、a分别被标记为红、黄色,等位基因B、b分别被标记为蓝、绿色。图3中Ⅰ、Ⅲ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
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则:Ⅰ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 荧光点各   个;Ⅲ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颜色有   ;产生图中精细胞的原因是   分裂过程异常。
31.大麻是二倍体植物(2N=20),雌雄异株,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图所示),Ⅱ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Ⅲ是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已知大麻的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有纯合抗病、不抗病雌雄大麻若干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正在研究大麻的基因组,你认为科学家需要对   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进行测序.
(2)   区段可能通过交叉互换发生基因重组,控制大麻抗病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的   区段上.
(3)为了判定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的Ⅰ区段或Ⅱ区段上,最好选择   和纯合抗病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并统计F1的表现型.①若F1中雌株都抗病,雄株都不抗病,则说明基因T、t位于   上.②若F1中雌株和雄株都抗病,让F1雌雄植株自由交配,如果F2表现为   ,则可以判定基因T、t位于   上.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图Ⅰ中BC段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图Ⅱ中丙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肯定发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已知CD表示着丝点的分裂,所以图I中D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两倍,乙细胞是有丝分裂后期,处于图Ⅰ中DE段,B错误;
C、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不含同源染色体,C错误;
D、若图Ⅱ中丙细胞的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有Ee、Ff两对等位基因,若考虑交叉互换,则一个丙细胞通过分裂可能产生2种或4种不同类型的精子,D错误。
答案:A。 
2.【解答】解:一个基因型为BbXa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1)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和BbXaXa和Bb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B和b的两条染色体都移向了同一极,则可产生BbXa、Xa、BbY和Y四种精子。
(2)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则可产生和BbXaXa和Bb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Bb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中,B和b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则可产生BbXa、Xa两种精子;含Bb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则可产生BY和bY两种精子。
(3)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B和b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移向同一极并分配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产生了基因型为BBbbXaXa和YY的两种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分裂,所以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产生了两个基因型为Y的精子,而基因型为BBbb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形成了两个基因型为BbXa的精子。
答案:C。 
3.【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②过程经过了染色体复制,染色单体的数目由0增加到染色体数目的2倍,A错误;
B、细胞⑤是卵细胞,其中的遗传信息若是隐性基因,在后代中是否表达要看与之受精的精子的相关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细胞③与细胞④是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二者的差异不只是基因重组导致的,还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C正确;
D、一个卵原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基因型只能是一种,D正确。
答案:A。
4.【解答】解:AB、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A正确,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C正确;
D、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正确;
答案:B。 
5.【解答】解:A、甲乙细胞中都有4条染色体,甲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图为有丝分裂的中期,因此可推知其体细胞中也是4条染色体,A正确;
B、图甲细胞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B错误;
C、甲和乙细胞中染色体上均有染色单体,因此均含有2个DNA分子,C正确;
D、乙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可能是性原细胞增加数目的方式,形成的子细胞也可能进行减数分裂,D正确。
答案:B。 
6.【解答】解:A、丙图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A正确;
B、bc是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引起的。bc段对应乙图的变化,B正确;
C、cd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没有染色单体,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为4m,C正确;
D、m为1时,只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的变化,不能表示整个减数分裂,D错误。
答案:D。 
7.【解答】解:A、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进行特殊的有丝分裂,A错误;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可形成4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B正确;
C、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分裂(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C正确;
D、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但卵细胞的形成不需要,D正确。
答案:A。 
8.【解答】解:A、孟德尔实验只是推测遗传因子的存在,并没有揭示出遗传因子的本质,A错误;
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双球菌的DNA重组到R型菌的DNA上,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彻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使实验更有说服力,C正确;
D、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蛋白质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有关,D正确。
答案:A。
9.【解答】解: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交性状,Q和P值分别为1、0,A正确;
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
C、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Q和P值分别为0、1或1、0,C错误;
D、如果突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aa,子代中无论雄性植株,还是雌性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1:1,即Q和P值都为,D正确。
答案:C。 
10.【解答】解:A、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则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A、aXbXb,A正确;
B、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则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A、aXbXb,B正确;
C、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不可能产生含有XB的配子,C错误;
D、若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与亲代雌果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Xb、AXb、a,D正确。
答案:C。
 11.【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但是这只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1ZZ(公鸡)、2ZW(母鸡)、1WW(不能成活,胚胎时已致死),即这只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2:1。
答案:C。 
12.【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第三组实验,绿色雌株与绿色雄株交配,后代绿色:黄色=3:1,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绿色对黄色是显性;且后代中雌性个体都是绿色,雄性个体既有绿色,也有金黄色,说明女娄菜的黄色基因和绿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所以金黄色的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2)第一组和第二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株出现,可能是由于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不活,即金黄色雄株产生的含Xa的配子不能成活 (或无授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
答案:D。 
13.【解答】解:1、根据分析,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由于存在等位基因,所以该对等位基因不会仅位于Y染色体上。
3、①假如是基因型GG致死,如果是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根据“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GXg×XgY→1XGXg:1XgXg:1XgY:1XGY(致死),符合题意;
②假如是基因型GG致死,如果是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GXg×XgYg→1XGXg:1XgXg:1XgY:1XGYg,后代没有致死,不符合题意;
③假如是基因型gg致死,如果是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或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只有一种表现型,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4.【解答】解:A、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是24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基因中,A错误;
B、只要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就与性别有关,所以X、Y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关,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人类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0条(含有Y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或1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2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X染色体,C正确;
D、伴X隐性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的特点,伴X显性染色体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的特点,D错误。
答案:C。 
15.【解答】解:A、母鸡的性染色体为ZW,卵细胞中可能不含有Z染色体,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A项正确;
B、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个体DMRT1基因表达量低,开启性腺的卵巢发育,表现为母鸡,B项正确;
C、性染色体组成为ZZW和ZZ的个体均表现为公鸡,C项错误;
D、染色体正常的母鸡性反转为公鸡,性染色体组成仍为ZW,并与正常的母鸡ZW交配,由于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D项正确。
答案:C。 
16.【解答】解:A、如果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Xb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则说明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A正确;
B、如果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相同染色体未分开,精子的基因型为XbXb或YY,则该男孩的基因型应为XbXbXb或XbYY,B错误;
C、如果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XX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则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C正确;
D、如果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XX染色体为相同染色体未分开)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成,则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开,D正确。
答案:B。 
17.【解答】解:A、3号、4号正常,子代患甲病,说明为隐性遗传;且女儿8号有甲病,其父不患甲病,可排除为伴X隐性遗传,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由于5、6没有乙病,却生出了有乙病的10号,说明控制乙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B正确;
C、单独考虑甲病,8号基因型为aa;单独考虑乙病,8号基因型为XBXb或XBXB,所以8号的基因型是aaXBXB 或aaXBXb,C正确;
D、已知Ⅲ8与Ⅲ10的基因型是aaXBXb 或aaXBXB、AaXbY或AAXbY,只考虑甲病遗传,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只考虑乙病遗传,Ⅲ8与Ⅲ10结婚子女中患病概率为,所以Ⅲ8与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的计算式是×=,D错误。
答案:D。 
18.【解答】解:A、由于性染色体X和Y大小不同,所含基因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果蝇基因组计划,需要对Ⅱ、Ⅲ、Ⅳ、X和Y5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进行测序,A错误;
B、由于Ⅰ号染色体是X性染色体,所以位于Ⅰ号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往往和性别相关联,B正确;
C、此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说明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所以另外与之同时产生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XB、AY、AY,C正确;
D、X和Y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减数分裂时XY之间也会发生联会现象,D正确。
答案:A。 
19.【解答】解:A、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由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额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可见根尖细胞内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中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
C、地上部分经过秋水仙素加倍后基因为DDdd,因此雄蕊内细胞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比例1:4:1,C错误;
D、由于该植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DD:Dd:dd=1:4:1,该植株自花传粉后代中,最多有2种表现型,5种基因型,即DDDD、DDDd、DDdd、Dddd、dddd,D错误。
答案:A。 
20.【解答】解:先只分析连锁互换的这2对基因,因为图示染色体行为的细胞占全部初级性母细胞的比例20%,所以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性母细胞的比例为1﹣20%×2=60%.推出交换值是30%.所以雌配子中比例为:Ae=aE=20%+30%×1/2=35%,AE=ae=30%×1/2=15%,所以出现AE的比例为:35%×35%×2+15%×15%×2=15%,Tt形成T配子的比例为1/2,所以AET配子出现的比例为:15%×1/2=7.5%。
答案: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1)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只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8条染色体体.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产生的子细胞应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CD段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应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时期应是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图2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染色单体,应是DE段;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在BC段.
(4)由于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所以有丝分裂时不可能减半,因而不会出现图4中的b、c.
答案(1)初级精母细胞 8 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DE BC (4)bc
 
22.
【解答】解:(1)此果蝇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最后一对性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为雌性果蝇.
(2)图中有8条染色体,最后两条是性染色体X,其余6条是常染色体,根据每种形态的染色体有2条可以判断该果蝇为二倍体.
(3)已知该果蝇为雌性,所以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4)据图可知,此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XTXt,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T与t在性染色体X上,表现为伴性遗传,红眼长翅的基因型为BbXTXt.
答案(1)雌(2)6 二(3)1(4)自由组合 伴性 BbXTXt 
23.【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乙和丙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
(2)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该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该是4条.
(3)图甲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由于着丝点分裂,该细胞不含染色单体;根据丙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雄性个体,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4)由以上分析可知,乙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据丙图细胞的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
答案(1)甲 乙和丙(2)4(3)4 0 4 精细胞
(4)有丝分裂 减数第一次 雄性 
24.【解答】解: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的细胞分裂.
答案有性生殖 染色体数目 
25.【解答】解:(1)甲图中的“2”所示的一个细胞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和4个DNA分子;“3”所示的一个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2)甲图中的“2”所示的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基因重组.
(3)乙图中的线段B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代表甲图中的2初级卵母细胞;乙图中的线段A到线段B中DNA含量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
(4)图乙中的线段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该时期的细胞中,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前期和中期)或1:1(后期和末期);线段D表示减数分裂结束形成配子,该时期的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因此染色单体数与染色体数之比为0:n.
(5)丙图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自由组合的染色体是非同源染色体,即①③和②④或①④和②③.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形成的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其组合可能是 ac、bc等.
答案(1)4 0 (2)非姐妹染色单体 (3)2 初级卵母 DNA复制
(4)2:1或1:1 0:n
(5)①③和②④或①④和②③(答出一组即可) 2 ac、bc等(只要答对就可以)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是XBXB,父本的基因型是XbY或XbYY,欲想进一步确定父本基因类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观察并统计父本果蝇分裂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2)若杂交父本中无三体,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BXb、XBY,F1雌雄果蝇在随机交配得到F2,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Y:XbY=1:1:1:1,F2果蝇中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1+1)÷6=。
(3)如果若杂交父本中是三体,则遗传图解如下:其中XBXb所占比例为.遗传图解如下:

答案(1)XBXB XbY或XbYY(2) (3)
 
27.【解答】解:(1)实验一中,灰身长翅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黑身、残翅,说明灰身、长翅是显性性状;实验二中,刚毛雄果蝇与刚毛雌果蝇杂交,F1中出现刚毛,说明刚毛是显性性状,根据F1中直毛雄果蝇:刚毛雄果蝇=1:3,可判断双亲均含有直毛基因,控制毛型的基因应在常染色上。
(2)F2中灰身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Aabb,则产生的Ab配子比例为,ab配子比例为,自由交配后代灰色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Aabb,其中杂合体所占比例是;实验二中,F1中直毛雄果蝇基因型为dd,F1刚毛雌果蝇基因型为DD、Dd、dd,产生的卵细胞为D、d,雌雄配子结合,后代雄性中一半表现为刚毛,一半表现为直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表现型及比例为刚毛果绳:直毛果绳为3:1(或直毛雄果蝇:刚毛雄果蝇:刚毛雌果蝇=1:1:2)。
(3)根据实验三可知,果蝇的眼色基因与性别相关联,应位于X染色体上。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出现是由于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该白眼雌果蝇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观察其染色体是否发生缺失;也可将该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后代雌雄比例。由于缺失纯合子(包括雄性个体X染色体片段缺失)不能发育,若是由于染色体缺失所致,则后代中一半的雄性致死,雌雄比例为2:1;若是由于基因突变所致,则后代雌雄比例为1:1。
答案(1)灰色 长翅 刚毛 常
(2) 刚毛果绳:直毛果绳为3:1(或直毛雄果蝇:刚毛雄果蝇:刚毛雌果蝇=1:1:2)
(3)方法一:取该白眼雌果蝇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
方法二:将该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后代雌雄比例 
28.【解答】解:(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aaXB_为粉红眼,所以粉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aaXBY,和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AAXBXB)杂交,F1代全为红眼(都同时含有A、B基因),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如果F2雌性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3:1,雄性果蝇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3:1,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已确定D、d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进一步探究该基因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DD个体胚胎致死),可以选择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获得杂合的灰身雌雄果蝇,再让杂合的灰身雌果蝇和灰身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的比例.如果子代中灰身:黑身=3:1,则灰身不存在显性致死现象;如果子代中灰身:黑身=2:1,则说明灰身存在显性致死现象.
答案(1)红眼:粉红眼=3:1 红眼:粉红眼=3:1
(2)实验步骤:
a.选择灰身果蝇和黑身果蝇杂交
b.让杂合的灰身果蝇交配
预期结果:
①子代中灰身:黑身=3:1
②子代中灰身:黑身=2:1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9.【解答】解:(1)果蝇作为遗传学材料的优点有具有明显且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易饲养繁殖快等。
(2)两只灰身长翅果蝇杂交,后代中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9:3:3:1,判断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体色(灰身,黑身)受Ⅱ号染色体上基因B、b的控制,所以基因V(v)肯定不位于Ⅱ号染色体上。
(3)要确定长翅和残翅是否为伴性遗传,需要区分雌性和雄性的不同表现型,所以表中需要补充的数据是四种表现型在雌性子代和雄性子代中对应的数目
(4)两对相对性状均为常染色体遗传,两只灰身长翅果蝇杂交,后代中只有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两种表现型,所以亲代果蝇只产生两种配子,即BV:bv=1:1。
答案(1)具有明显且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子代数目多便于统计学分析、易饲养繁殖快等
(2)③子代表现型数量比约为9:3:3:1,说明体色和翅型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3)四种表现型在雌性子代和雄性子代中对应的数目
(4)BV:bv=1:1 
30.【解答】解:(1)通过对于图1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膜,②表示内质网,③表示高尔基体,④表示线粒体,⑦核膜,所以它们可构成生物膜系统。
(2)染色体移动需要消耗能量,主要的提供场所是④表示线粒体。
(3)根尖成熟区细胞不分裂,所以不会出现染色体的这种变化。
(4)通过对图2分析,MCC可抑制APC的活性。
(5)分析图3,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每一极都含有该生物全部的基因,因此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色荧光点,各1个;
由于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已经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精细胞,则产生该精细胞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bb,因此Ⅲ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颜色有红、蓝、绿3种。
答案(1)生物膜系统(2)④(3)不会 根尖成熟区细胞不分裂
(4)抑制(5)1 红、蓝、绿3种 减数第一次 
31.【解答】解:(1)科学家在测定生物的基因组时,每对常染色体只测一条,两条性染色体均要测定,因此只需测定大麻的9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共11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
(2)由于Ⅱ区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因此有可能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如果控制抗病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Y染色体特有的Ⅲ区段上,则会发生伴Y染色体遗传,抗病性状只能遗传给子代雄株,与雌株无关,与题干所说的雌雄株均有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相矛盾,因此大麻抗病性状不可能位于Ⅲ区段上.
(3)根据伴性遗传的交叉遗传特点,最好选择纯合不抗病雌株和纯合抗病雄株作为亲本杂交.①运用遗传图解推导,如果基因T、t位于Ⅰ区段上,则F1的雌株都抗病,雄株都不抗病;如果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或Ⅱ区段上,则F1的雌雄植株都抗病.②再次运用遗传图解推导,如果基因T、t位于Ⅱ区段上,则F2的雌株一半抗病一半不抗病,雄株都抗病;如果基因T、t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的雌雄株中都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且比例约为3:1.
答案(1)11 (2)ⅡⅢ
(3)纯合不抗病雌株 ①Ⅰ区段 ②雌株中既有抗病个体也有不抗病个体,雄株都是抗病个体Ⅱ区段(或雌株和雄株中都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 常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