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时间、重大的战役以及影响
2.掌握《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内容
3.知道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事迹
4.了解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的史实。教学目标朝鲜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日本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背景1.背景:一、甲午中日战争(1)大陆政策: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2) 导火索: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东学党起义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1894.071894.092、过程(主要战役):第二单元第二单元(1)丰岛战役 1894年(甲午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左宝贵 1894年9月,平壤战役爆发;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日本掌控朝鲜。(2)平壤战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邓世昌壮烈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避战不出,日军趁机夺取制海权。(3)黄海大战 1894年10月,清军大部溃逃,只有徐邦道 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 领九连城、大连、旅顺。(4)辽东半岛战役知耻而后勇 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威海卫战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爆发 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以此为契机,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伊藤博文李鸿章《马关条约》(1895年)?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口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内 容影 响失去更多领土,进一步破坏领土主权。加重财政负担,增强日本的实力。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这场战争使日本获得战争赔款库白银两亿两,加上日本掠夺的大量舰船、武器、物资,折合日元5.1亿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4.5倍。借这笔巨款,日本进一步发展工业,扩军备战,其中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 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火索:——三国干涉还辽各国势力范围时间:内容:1899年承认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要求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影响: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美国“门户开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清朝制度落后政治腐败---(根本原因)
李鸿章避战求和政策---(重要原因)
清军防务松弛
官兵临阵脱逃
武器装备落后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武器先进。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内 因外 因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时间:经过:主要战役①丰岛战役——开始③黄海大战——邓世昌④辽东半岛战役——旅顺⑤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北洋全军覆灭结果:瓜分中国狂潮三国干涉还辽——导火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均等贸易机会《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四口通商、建厂)——大大加深1894--1895后果②平壤战役——左宝贵大陆政策;东学党起义(导火索)课堂小结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 )
A.林则徐 B.邓世昌
C.岳飞 D.关天培
2.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CB课堂训练3、《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不利的是( )
A.割让台澎地区
B.允许开办工厂
C.赔偿巨额军费
D.增开四口通商
4、《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侵略的特点的是( )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开四个通商口岸
C.开辟内河航线 D.允许日在通商口岸设厂BD5.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造成最严重危害的不平等条约之一。前者内容与后者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允许列强在中国( )
A.开埠通商 B.索取赔款
C.割占土地 D.开办工厂 D6、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清朝腐败无能、避战求和
C.列强纵容侵略
D.清将贪生怕死
7、以下事件和1895年《马关条约》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北伐战争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