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教案与学案(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教案与学案(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2 11:43:20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
三维目标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目标
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导入示标
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检测预习: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背景补充: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做思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一、重点词讲解
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余船以次俱进。
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
5以其无礼于晋。
贰:1且贰于楚也。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既:1既东封郑
2又欲肆其西封
3封豕长蛇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国事衰微
4见微知著
与:1失其所与,不知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与人刃我,宁自刃
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5蹇叔之子与师
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
二、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3.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4.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
(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学做思三:话题激趣:学生就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讨论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明确: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学做思四:拓展分析
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明确: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学做思五:小结《左传》: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①、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②、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③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背诵全文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4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封射阳侯。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濬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濬。浑深恨之,而欲与濬争功。恽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平之。宾礼故老,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改营宗庙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 户/赐绢六千匹
解析:B 本题可根据文意,采用排除法解答,“浚”指周浚,是人名;“浑”由上文可知,指王浑,也是人名,那么“济江”是渡过长江,“浚既济江”指周浚渡过长江后,故其后应断开,可排除A和D两项;比较B和C两项,“封成武侯”是“以功”,故不可断开;“绥抚新附”意思是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其后断开。故可排除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解析:B  B项,“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朋友看待,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机会也不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濬争功,他能及时 劝谏。
C.周浚治理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逃亡者,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 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推举自己家族贤者。升任侍中后,周浚回答举贤不 避内亲,使武帝最终任用了他举荐的家族中的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 后辈。
解析:D D项,“举贤不避内亲”错,晋武帝的问话是“卿宗后生,称谁为可”,意思是“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你认为谁可以任用?”然后周浚回答。也就是说问的本来就是周浚宗族之内的后辈,与“举贤不避内亲”无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 我从。
译文:?
?
(2)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译文:?
?
答案:(1)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关键点:译出大意,“善”,意动用法,认为……好;“白”,禀告;“不我从”,宾语前置,应为“不从我”,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2)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要多注意,千万别为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关键点:译出大意,“疆埸”,交界地带;“袭夺”,偷袭夺取;“大备”,军国防务 大事。)
参考译文:周浚字开林,是汝南安成人。周浚性格果敢刚烈。凭借有才思为人所知,擅长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贫贱卑微,众人都不知其人,只有周浚把史曜当作朋友,就把妹妹嫁给他,史曜最终闻名于世。周浚当初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后来在魏出仕任尚书郎。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官拜折冲将军、扬州刺史,被封为射阳侯。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几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过了不久王濬的军队赶到,王浑召见王濬,而王濬不听从召唤,径直进军三山,孙皓于是向王濬投降。王浑怀恨在心,就想与王濬争功。何恽送书信给周浚。周浚收到何恽的信后,立即劝谏阻止王浑,王浑不能接受劝告,便进表呈奏。周浚渡过长江后,与王浑一起巡行吴国的城镇营垒,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凭借功劳进封为成武侯,食邑六千户,接受赐绢六千匹。第二年,周浚移到秣陵镇守。当时吴国刚刚平定,经常有亡命之徒,周浚多次讨伐平定他们。周浚对当地有声望的老人以礼相待,寻求才德出众的贤人。(因此)很有威望,吴国人对他心悦诚服。当初,吴国尚未平定,周浚在弋阳,南北相互往来贸易,诸将中有不少人以偷袭抢夺对方财物为功。吴国将领蔡敏在沔中驻守,蔡敏的哥哥蔡珪在秣陵带兵,蔡珪给蔡敏写信说:“古代双方交战,如果处于交界之地,军队和国家本当以推崇信义为上。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该这么做,弟弟要多注意,千万别为小利而忘记军国防务大事。”西晋斥候获取了蔡珪这封信,把它交给周浚,周浚阅后说:“真是个君子啊。”等到渡江后,周浚寻找蔡珪,找到后,询问蔡珪的籍贯,蔡珪回答说:“我是汝南人。”周浚开玩笑说:“我原本怀疑吴地没有君子,而您果然是我们的同乡。”周浚后来升任侍中。有一次,晋武帝问周浚:“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你认为谁可以任用?”周浚回答说:“我叔父的儿子周恢,在我宗族中享有大名;堂叔的儿子周馥,在我宗族中享有清名。”晋武帝一起征召任用了他们。周浚后来改任少府,并以本官兼任将作大匠。负责改建宗庙之事,改建宗庙完毕后,被加增食邑五百户。周浚后来代替王浑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最终在官位上去世。
二、语言运用
5.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简要点评。(60字左右)
示例:
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蒙去蔽。
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忠心一片实在难得。
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答案:(示例)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退秦怯晋。
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确实可赞。
6.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注意与前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相 一致。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解析:根据两个例句可知,字数一样,结构相同,都是“……而……,……”句式。
答案:(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 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慈祥而温厚 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7.大学毕业生王明想到一所中学应聘,得知这所学校的校长曾是父亲的学生,于是就写了封求职信寄给校长。下面是求职信的正文部分,其中有四处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欣闻您是家父的高足,故冒昧打扰,请您在日理万机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求职信以及随信惠寄的个人简历。到敝校求职,是我长久以来的夙愿。我想我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将在工作中回报您惊喜。
解析: “日理万机”使用对象不当,一般用来形容国家领导人;“惠寄”使用对象不当,一般是指对方。“敝校”使用的对象不当,谦词,用于自己才可以;“夙愿”与“长久以来”语意重复。
答案:①“日理万机”改为“百忙”;②“惠寄”改为“寄送”;③“敝校”改为“贵校”;④“夙愿”改为“愿望”或删去“长久以来”。
三、创意微写作
8.请你写一段文字,描写拔河的场景,要运用场面描写,200字左右。
写作提示:场面描写就要根据特定情境设置合理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周围的景物,要注意点面结合,写出气氛,写出顺序。
例文: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四、知识讲堂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让读者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形成的。
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既要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更要对重点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做到有点有面。
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一个场面可以由不同的点(人或景或事的一个片断)构成。
课件3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听老师朗读课文,
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重音、语气等。
氾 南( ) 函 陵 (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夫晋,何厌之有( )
若不阙秦( ) 逢 孙( )
不 知 ( )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烛之武 退 秦师为什么要退秦师?退秦师者何许人也?烛之武如何退秦师?“退”的结果如何? 请同学们带问题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课文的层次。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一段为什么要退秦师?
秦晋围郑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二段退秦师者何许人也?烛之武临危受命佚之狐 郑伯 烛之武
言于 从之,说服 辞,许之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三段烛之武如何退秦师?夜缒而出
见秦伯整体把握,理清层次
第四段“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二课时 检查反馈 本文选自《 》,又名 、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与《 》《 》合称为“春秋三传”。 检查反馈 课文紧紧围绕“退”字展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退 检查反馈 课文紧紧围绕“退”字展开,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退重点字、词、句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重点字、词、句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重点字、词、句 第三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 那就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你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你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重点字、词、句 第四段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作 业
请讨论并总结归纳:
1、重点虚词
2、重点实词
3、词类活用
4、通假字
5、古今异义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
第三课时一、一词多义 夫
1、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无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指示代词,那
3、逝者如斯夫! 助词,表感叹
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名词,指成年男子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4、阙
què ①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②城楼;③皇宫,引申为朝廷。
quē通“缺”
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
细小,轻微。(同现代汉语)
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
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说”、“辞”见课后第三题。)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1、以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二、重要虚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4、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四、通假字 1、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秦伯说。    (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五、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六、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这是我的过错。注意:“是”是代词,译为“这”,译文中的“是”是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而加上去的。)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AD试一试⒊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邻之厚,君之薄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敢以烦执事 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 道路上的主人。DCC试一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