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4 再别康桥
本练案共2页,共12题,满分为50分,用时45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B )
A.河水荡漾(yànɡ) 热情洋(yánɡ)溢
河畔(bàn)散步 搅拌(bàn)均匀
B.浮藻(zǎo)疯长 浮躁(zào)心理
竹篙(ɡāo)点水 遍地蓬蒿(hāo)
C.荇(hènɡ)菜青青 敷衍(yǎn)了事
载(zǎi)重汽车 载(zài)歌载舞
D.文化沉淀(diàn) 鲜花绽(diàn)放
箫(xiāo)歌达旦 追本溯(sù)源
【解析】 A“畔”应读“pàn”。C“荇”应读“xìnɡ”,“载重”的“载”应读“zài”。D“绽”应读“zhà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 )
A.作别 彩云追月 夕阳西下 柔波万顷
B.艳影 榆荫满院 虎穴龙潭 泉水清澈
C.采虹 矫揉造作 光辉灿烂 放歌一曲
D.康桥 离愁别恨 悄然逝去 吹笙弄萧
【解析】 B“荫”应为“阴”。C“采”应为“彩”。D“萧”应为“箫”。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①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自1993年首次出现以来,“任仲平”总会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发生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②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③蔡英文麻烦不断,四面楚歌,对内外交困的“执政”危机,她疾首蹙额,一筹莫展,台湾民众也逐渐由先前的“期望”转为“观望”乃至“失望”。
④北方的冬天是漫长而寒冷的,但北国的冬天又总是那么富有韵味,银装素裹,囊萤映雪,常常令生长在南方的游客流连忘返。
⑤有些地方不是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多的是拿来圈地设卡,建高档宾馆,设度假基地,这种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令人痛心。
⑥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很多公司提出更隐蔽的歧视条款,对前来应聘的女性敬谢不敏,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再次遭遇到了性别歧视。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①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正确。②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此处语境错误。③疾首蹙额: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此处语境错误。④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此处望文生义。⑤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正确。⑥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用作自谦。此处语境错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D )
A.根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其违背意愿作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B.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人也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驱壳,能不能创作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取决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
C.植物营养学就是研究如何通过施肥等措施提高作物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的,因此植物营养不仅对粮食数量安全,而且对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D.国务院近日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对国内消费者需求的大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确定降低进口关税试点,扩大降税商品范围。
【解析】 A结构混乱,应将“对其”改为“被”;B两面对一面,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前加“能不能”;C关联词语误用,从逻辑关系上讲,“因此”表示前因后果,这句前后关系却是“前果后因”,应该为“因为”。
5.下列语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3分) ( D )
A.某省人代会期间,省长在看望人大代表时说:“诸位代表,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全省人民感谢你们!”
B.某高三学生在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上说:“人生难得几回搏。我们正值豆蔻年华,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C.我祝愿他们夫妻二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永结秦晋之好。
D.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解析】 A项,省长是公仆,人大代表代表着全省人民,省长应代表政府。B项,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子。C项,秦晋之好:两家联姻。此处应为“白头到老”。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 )
康桥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意。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
①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②那新娘的艳影在心头荡漾
③心儿似乎成了康河的水波
④以至于看到软泥上的青荇
⑤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
⑥顿时萌生了羡慕之情
A.⑤③②④①⑥ B.③⑥④①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解析】 备选的六句话的陈述对象是“诗人”,据此可以排除③开头的B。这六句话陈述了诗人的一段心理过程,“萌生了羡慕之情”应在最后,据此可以排除④收尾的C。⑤与④不存在直接衔接关系,据此可以排除D。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①__深度阅读日渐式微(或者纸质阅读日渐衰微)__。尽管超过半数的人表示,非常愿意“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当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人们的精力向工作倾斜,花在阅读上的时间骤减。这未必全然归因于人们文学价值的忽视,主流媒体在阅读氛围和倡导文化价值的职能上也存在缺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需求下,优质的文化节目也就适时而生。新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满堂红。董卿认为文化类的节目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他们希望把《朗读者》打造成一档“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高”是来自文学品质,②__而“不冷”靠的则是情怀__,用真挚的情感让文化更加平易近人。
8.某中学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下面三首诗词的内容、风格为主持人报幕设计两段串台词。(每段不超过50字)(6分)
徐志摩《再别康桥》
串台词:(1)示例: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异国康桥,随着诗人戴望舒去感受小巷深深、雨丝霏霏的江南情调吧!
戴望舒《雨巷》
串台词:(2)示例:“康桥”“雨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而祖国万里江山的无限风光更是激发着伟人毛泽东矢志主宰沉浮的万丈豪情!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解析】 每段串台词3分。答案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合乎串台词的要求即可。
二、提高阅读能力(2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10分)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DE )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B.这首诗以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C.这首诗完全遵循新格律诗派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D.诗人抓住“波光”“新娘”“星辉”等具体意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
E.全诗思想起伏变化,第一节至第四节低缓,第五、六节高昂,第七节又回到低缓。
【解析】 D“新娘”不是诗中的具体意象。E“高昂”分析不当。
10.诗人为什么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请从意象本身的特点和所营造的意境两个方面简要分析。(5分)
答:示例:从意象看,在灿烂的晚霞的映照下,潭水一片金碧辉煌,就像天上的彩虹揉碎在浮藻中间。从意境看,这一潭清泉,与夕照晚霞辉映,就像“彩虹似的梦”,是诗人美好愿望和理想的象征。
【解析】 意象方面2分,意境方面3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11分)
黄 鹂
徐志摩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1931年(选自《猛虎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BC )
A.诗的第一节写黄鹂飞来,极为生动地写出了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并表现了诗人久蛰的性灵瞬间解脱的欢乐。
B.最后复叠的一句“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与前一节结句词语相同而情怀迥异。前面一句是写充实感,后一句则写幻想。
C.“‘看,一只黄鹂!’有人说”一句,“看,一只黄鹂”寥寥数字,即形象地描写出黄鹂飞来时所激起的惊慌忙乱之情。
D.这首诗写的是黄鹂,匆匆飞来又飞走的黄鹂是诗人眼前所见,而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情怀却是诗人胸中所藏之情。
E.此诗所表现的就是对冲破牢笼、高飞远走、寻找自由轻快生涯的渴求,但诗人流露出来的更为持久的还是痛苦。
【解析】 B“幻想”分析不当,应为失落感,答对给2分。C“惊慌忙乱之情”分析不当,应为惊喜雀跃之情,答对给3分。
1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示例:①憧憬“爱”“自由”和“美”。②面对远去的理想而失落与无奈。
【解析】 黄鹂象征着年轻时抱有的“爱”“自由”和“美”的理想;黄鹂“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象征着理想破灭。6分,每个要点3分。
1.2 再别康桥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
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分析鉴赏:体会诗境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意境的营造。
教学设想: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云中鹤、南胡。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的心。有一位文学家说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第一部是胡适之的《尝试记》,第二部是郭沫若的《女神》,第三部是徐志摩《志摩的诗》,就是现在许多青年朋友也喜欢志摩的诗,那么,志摩的诗魅力何在呢?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下面我们走进他的一首名诗《再别康桥》,一切皆知。
一.徐志摩个人资料与康桥的渊源。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成为北平少女界“大众情人”。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
二、新诗?(上接板书)
三、如何鉴赏新诗?(上接板书)
四、欣赏诵读课文 范读正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箫
五、研讨体会:(教材分析接板书)学生分析
分析首尾 看首尾呼应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 (再会吧,康桥!),害怕惊醒了它。三个“轻轻地”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象清风一样悄无声息来,又悄无声息的去的难舍之情。三个“悄悄地”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的来,又潇洒的走。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的惜爱之情。为全诗歌确定了情感基调 分析2-6节
[建筑美]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
[音乐美]同时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绘画美]
4.?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榆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与夕阳相映,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树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暗喻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6.“青荇在水底招摇”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这里是贬义褒用。“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在这里,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
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小结: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 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 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9.感受一下第6节,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可以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又回到第1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七节
11.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2.“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15.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这种爱不是占有,不是征服,不是掠夺,纯洁无瑕。 六、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意境美(上接板书)
在前几课里,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课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意境之美,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体会意境美[问]: 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总结全诗——领会韵律美
“五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 原因——眼到情到,情到意到,意到功到,功到自然成。 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问1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随便举几个例子?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问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或牵手顿足(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的俗套。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清新飘逸的成分。
??? 问3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总结.
??? 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获得了诗坛上的巨大声誉。然而可惜的是,满腹才华的徐志摩最终只是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了诗情的天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悄然离世,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化作了西天的云彩。噩耗传来,文坛震惊。胡适痛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蔡元培先生送挽联道:“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经都是诗,诗的韵味浸透了,随遇自有乐土。”的确,他就这么悄悄的来了,又这么悄悄的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但他将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今天,当我们欣赏《再别康桥》时,也在感受着“爱、自由和美”的熏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优美的诗歌语言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二次旅游该国后,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的确,康桥造就了灵性的徐志摩,康桥给了他无尽的美好的回忆,康桥是萦绕他一生的情结。康桥也在他笔下焕发了无穷的魅力。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说的夸张点,如果不是有了《再别康桥》,在我们的心中,康桥不会这么美;如果不是有了康桥,便也没有我们的天才诗人徐志摩。他使康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神往的地方。《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1920年,24岁的徐志摩来到康桥,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在康桥,他有过与秀外慧中、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美丽爱情,因此而萌发了汩汩诗情;在康桥,他陶醉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正是康河的粼粼水波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在康桥,他接受了“爱、自由和美”的个性主义熏陶,正是“爱、自由和美”的康桥理想给了他人生的追求。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有没有同学能够试着说一下?)
??? 参考:
???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 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劝说与推荐,诗人以特别生的资格在剑桥大学读书,度过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是他经常去读书、散步,划船的地方,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诗人“慢慢地‘发见’了康桥”,对他充满了感情,“我不曾知道过更大的愉快。”正因为如此,诗人第三次欧游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康桥。然而“会难别易”,短短的停留后,诗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康桥。几个月后诗人追忆这一次离别时,字里行间依然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
??? 2.如果仅仅是对剑桥大学的美好回忆,那为什么不说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剑桥图书馆?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桥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一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诗人说过:“我是一个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决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我们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就比枝头的花与鸟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离自然远似一天。离开了泥土的花草,离开了水的鱼,能快活吗?能生存吗?从大自然,我们取得我们的生命;从大自然,我们应分取得我们继续的资养。”可见,这里的康桥世界,已成为大自然的象征。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恋康桥?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读过书吗?显然不是。是因为康河的风光秀美吗?不完全是,须知诗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见过不少的。翻一翻诗人的散文与书信,或许会找到答案。诗人曾说过;“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而那让诗人“真愉快”和“最感受人生痛苦”的事件到是什么呢?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诗人就是在那一春爱上了自始至终只把他当作朋友的才女林徽音,并与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的。1928年的这次康桥之游,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陆小曼带给他的痛苦,想要一个人静一静的。他在给英国友人恩济之的一封信中说:“我这一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那么此刻想起当年康桥的一段恋情,怎能不令诗人感慨万千!明白了这一层,再来读全诗,一定别有一番滋味。那在诗人心头荡漾的“艳影”,是河畔的金柳,还是昔日恋人的身影?抑或兼而有之?康河的柔波也似乎有了情意,难怪多情的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那些痛苦而甜蜜的往事,那?段隐秘的情感虽终究成了场幻梦,而且被揉碎了,但并未消失,金柳作证,柔波作证,水草作证,彩虹作证,整个康桥世界作证!由于诗人的到来,爱情在康桥回忆中复活,诗人几乎要泛舟河上,去追逐那些个愉快的日子,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片刻的遐想更激起了诗人的苦涩与怅惘。诗人不得不离开了,他不愿惊醒一切,他要把这座感情的伊甸园永远地臧在心底,永远不去破坏它的美好与宁静。
补充知识:徐志摩及其创作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课件26张PPT。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1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因,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名人评说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 一是美。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作品简介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诗作大意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全诗感情线索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七节:由幻想回到现实
情绪低落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明确:
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营造了怎么的意境 ?)
宁静清丽幽美迷人 静谧幽美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
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
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比喻,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寻梦?撑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和无限留恋之情。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
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我们的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我们的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 ,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行踪:情感:游康河脉络小结来康桥金柳青荇潭水寻好梦别康桥依恋爱慕向往快乐惆怅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比较探异:《再别康桥》与传统写离别的诗歌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2、?营造的气氛轻松。一般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这样增加一份飘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3、意象的选择新颖。 诗人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物,这样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1.构思别致,不流于浅露(情感美)
2.色彩鲜明,具有流动感(画面美)
3.富有节奏感,旋律回荡。(音韵美)
4.诗行有变化,但又相对整齐。(建筑美)
5.表现了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显示了“五四”民主精神。写作特色《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