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教材分析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本质含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学会区分一对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2能力目标
(1)理解定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
(2)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关心和重视生活中的物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的科学方法。
(2)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本质含义。
3.2正确区别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教学过程:
5.1新课引入
引入:用手拍一下桌面,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足球运动员头球攻门图片。(如图1)
问题:足球运动员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5.2探究一:作用在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什么关系
多媒体展示: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A←→B
学生分组实验(共四组):(每组)探究器材:磁铁小车一对、弹簧秤六只、测力计一对、玩具遥控小车一辆、轻木板一块、圆形玻璃棒3根、溜冰鞋两双、一根绳子。
教师布置任务:
(1)利用各组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什么关系 (从力的三要素着手)
(2)各组将设计得最好的实验展示出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说明从中得出的结论。
学生分组演示并上讲台汇报:21世纪教育网
第一组:21世纪教育网
(演示)将异名磁极靠近,两辆磁铁小车沿一直线相向运动。
(说明)磁铁A对磁体B的吸引力和磁铁B对磁体A的吸引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第二组:
(演示)如图2所示,利用遥控汽车的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进,观察到轮子下面的木板向后运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木板对小车向前的摩檫力使小车向前运动,同时小车对木板向后的摩檫力使木板向后运动,这对相互作用的摩檫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相反。
第三组:
(演示)两个测力计对拉,观察读数,大小相等,改变力,继续观察读数,仍相等。
(说明)这对拉力不仅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大小始终相等,并且同时变化。
第四组:21世纪教育网
(演示)穿上溜冰鞋的两位同学相对站立,其中同学甲推了同学乙一下,观察到两位同学都向后运动。
(说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且方向相反。
小结:由四组同学的演示和总结可以得到:
(1)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从第三组实验中可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第一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磁场力,第二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摩擦力,第三组、第四组实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弹力。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种性质的力。
多媒体展示: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F=-F′。
(3)作用力、反作用力的特点:
三同:(1)同大小:(2)同性质:(3)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二异:(1)作用在不同物体上:(2)力的方向相反。
5.3探究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点
思考与练习:
如图3所示,灯静止在天花板下面的一根电线的一端。
(1)试分析灯的受力情况。
(2)请同学找出各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和两平衡力间关系的相同之处为:等大、反向、共线。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从作用对象、力的性质、作用效果、作用时间四个方面分析。
5.4应用
各组讨论:
(1)在日常生活中,你体验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
(2)在生产科技中,你知道哪些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 (学生分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采用竞争机制,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展开。涉及到各个领域。)
6、思考并回答:
(1)人走路时,人与地球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几对
(2)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丝毫未损,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小,对吗
提出问题:在拔河比赛中,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队拉乙队的力等于乙队拉的甲队力,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多媒体展示:
(1)本班学生在运动会上100米起跑的录象片段,跳远运动员起跳的录象片段。
(2)奥运健儿孟关良皮滑艇冲刺的录象片段。
(3)神州六号升空的录象片段。
7、教学实践的反思
中学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质疑、善于交流、乐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实验兴趣,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和点拨指导,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同样的实验仪器,在不同的班级、不同小组,学生设计的实验是不同的。上这样的课,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注重平时积累各方面的材料。当播放本班学生运动会的录象时,学生兴奋到了极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