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科学【高频考点解读】
(考试范围:1.4-1.6)
考点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考点解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分层
分层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例1: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全正确
考点2:药品的取用
考点解读: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②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③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④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②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③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b、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 变质】④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⑤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c、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例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称量食盐固体时,将食盐固体直接放在托盘上进行称量
B.蒸发食盐水后,将蒸发皿立即直接放于实验桌上
C.用10 mL量筒量取7.5 mL的蒸馏水
D.胶头滴管取溶液时,可以将滴管的胶头向下使液体取得更多一些。
考点3:物质溶解以后的温度变化情况
考点解读: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下降。例如:硝酸铵等。有的物质溶解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例如:氯化钠等。
例3: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的表示为:变化一,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变化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该物质可能是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考点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考点解读: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注意:①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②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例4:20℃时,在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g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烧杯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B.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考点5:溶解度以及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考点解读: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溶解度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溶解度曲线平缓。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物质的溶解性等级可分为:易溶(溶解度>10g) 、可溶(溶解度1~10g)、微溶(溶解度0.01~1g)、难溶(溶解度<0.01g)。
例5: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如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又根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D.以上说法均正确
考点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考点解读:用食盐和水配制10%的食盐水50 g(即固体物质与水配成溶液)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药匙、滴管等。
步骤:
(1)计算: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5g,水45mL。
(2)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注意氯化钠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天平右盘。用50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当倒入的水接近45 mL时,改用滴管加水。
(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的氯化钠溶液就配制好了。
例6:小刚同学在做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NaCl)溶液的配制实验时,其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图示实验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图示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小刚同学要配制9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需要量取水的体积为 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 g/cm3)。
(4) 称量氯化钠时,若将氯化钠放在天平的右盘中,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并且在称量过程中使用了游码,则会使称取的质量 (填“大于”或“小于”)配制溶液所需的质量。在量取水的体积时,小刚同学俯视读数,则所配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7: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
考点解读:溶液的稀释计算的原则: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有两种情况:①加水法进行稀释;②加入低浓度的同种溶质的溶液。注意:溶液总质量可以相加,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不能直接相加。
例7:氯化钠俗名食盐,是工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实验室里常见的一种药品。下表是20℃时,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水的质量/g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g
溶液的质量/g
①
10
2
12
②
10
3
13
③
10
4
13.6
④
10
5
m
(1)表中m=________。
(2)在这4次实验中,得到的是20℃氯化钠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计算第3次实验得到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过程)
(4)20℃时,实验室把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多少毫升?(写出过程)
考点8:溶质质量分数的误差分析
考点解读:①计算时的误差:计算的溶质偏小或计算的溶剂偏大—质量分数偏小,反之偏大。②称量时的误差:溶质本身不纯、溶质本身不干燥—质量分数偏小,物体与砝码位置放反—质量分数偏小,砝码生锈或沾有油污—质量分数偏大。③量量时的误差:俯视—质量分数偏小,仰视—质量分数偏大。④溶解时的误差:溶质未完全溶解—质量分数偏小,溶质撒落—质量分数偏小,烧杯内有少量水分—质量分数偏小。⑤贮存、装瓶时的误差:瓶内有少量水分—质量分数偏小,溶液撒落—质量分数不变。
例8: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g食盐和100g水配制溶液。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9:关于溶液浓缩的计算
考点解读:溶液的浓缩计算有三种方法:①补充溶质使溶液浓缩;②蒸发溶剂使溶液浓缩,蒸发溶剂时,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不变;③加入高浓度的同种溶质的溶液进行浓缩,计算方法同一浓一稀两种溶液的稀释。解题关键是:找清浓缩前后溶液、溶质、溶剂的变化,在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意:溶液总质量可以相加,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不能直接相加。
例9:浓度为10%的食盐溶液100g,将其浓度增加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10g食盐固体 B.把溶液中的水蒸发掉一半
C.加入100g 10%的食盐溶液 D.把水蒸发掉50g
考点10:物质分离的方法——结晶
考点解读: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叫结晶,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例10:一定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考点11:物质分离的方法——过滤
考点解读:过滤可以将不溶性的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在整个过滤操作中的作用:引流。过滤结果:滤纸上留有固体,下面烧杯中的为溶液。
例1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粗盐称量 B.粗盐溶解 C.浊液过滤 D.蒸发结晶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不同的物质分散到水中都会形成溶液
C.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在科学实验中,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2.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加10 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待充分溶解后,情况如表所示,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5
2
0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丙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D.2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
3.是人们改造、利用自然界物质的重要方法。分离混合物要根据各成分不同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过滤法是根据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粒子大小不同
B.结晶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C.蒸馏法是利用混合物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D.化学沉淀法是根据混合物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
4.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溶解度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把烧杯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加热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一定是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D.从50 mL溶液质量分数为10%(质量分数是指溶质和溶液的比值)的盐水中倒出10 mL,剩下的食盐水中质量分数仍然是10%
7.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8.在一定温度下,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 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9.能证实20℃时,原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在20℃时,向上述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仍能继续溶解
10.下列物质与水混合,在室温时难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A.硝酸钾 B.酒精 C.二氧化碳 D.氯化钠
1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0℃时,50g水最多溶解5g甲;20℃时100g水最多溶解10g乙,则在15℃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A.相等 B.甲的大于乙的
C.甲的小于乙的 D.无法比较
12.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①
28
10
4
14
②
28
10
6
14
③
60
10
8
18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3.如图所示,甲、乙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试管溶液中的溶质量减少
B.甲试管中未溶解的固体量增加
C.乙试管溶液中溶质量增加
D.乙试管中未溶固体的量增加
14.t℃时A物质的溶液,第一次恒温蒸发10g水,结果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结果析出2g A,第三次再恒温蒸发10g水。下列有关晶体析出质量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大于2g B.一定等于2g
C.一定小于2g D.一定大于或等于2g
15.下表是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6.0
36.3
36.6
37.0
37.3
硝酸钾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05g加入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C.在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各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二、非选择题
16.请回忆“溶液”相关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杯硝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部密度为a g/cm3,下部密度为 b g/cm3,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______b。
(2)如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______。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过滤后再将其溶液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17.在一次科学实验比赛中,要求配制0.4%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并测定其溶液的pH。提供的实验器材除了必要的药品外,还有滤纸、表面皿、50 mL的小烧杯、200 mL的大烧杯、100 mL量筒、托盘天平、玻璃棒、药匙、胶头滴管等。
(1)通过计算确定需要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___g,量取水______mL。
(2)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固体放在________中称量。
(3)溶液配制时,应放在______mL的烧杯中配制。18.小明陪妈妈到医院输液,不小心将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碘酒洒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即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的痕迹。为找到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的最好方法,小明与几位同学进行了探究,他们准备了六块与白衬衣相同布料的面条,染上同样的碘酒,准备用以下几个方案并进行实验:①用水洗;②用无水酒精洗;③用汽油洗;④用四氯化碳洗;⑤用肥皂水洗;⑥用淀粉液洗。请你与小明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留在白衬衣上的紫黑色物质是什么?______。
(2)衣服上能留下痕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白布条进行实验,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该实验中需控制哪些实验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去掉白衬衣上的痕迹,小明和几位同学用白布条下按图所示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是⑤、⑥几乎完全褪色;②略带颜色;③、④略为变浅;①几乎不变。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19.小明同学绘制了如图(a)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当温度为________℃时,A物质与B物质的溶解度是相等的。
(2)若将B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
(3)如果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宜采用______方法提纯A物质。
(4)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氢化钠和碳酸钠,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字母)_________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5)如图(b)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 D.熟石灰
20.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红同学(a)装置对学校附近某河水的水质进行净化,经过此装置后,所得水为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 ℃、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65 ℃时,_______(填“能”“不能”)判断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②40 ℃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能达到目的的有:_______。
A.升温 B.降温 C.加固体M D.恒温蒸发水
(3)如图(b)实验,将水加入到试管中,观察到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饱和石灰水变浑浊,则X固体可能为_______,由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1)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g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g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①上表中的两种物质在40℃时,_______的溶解度较大;请用相应的数据列式表示该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
②请写出一种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_______。
③20℃时,将20g 氯化钠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
④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
(2)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22.已知食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35.7
35.8
36
36.3
36.6
在20℃的实验室中,小明挖去新鲜冬瓜的瓤,将底部尚有晶体存在的食盐水倒入其中,并将一木块放入这一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如图甲所示。经过t1分钟,观察到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此时,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经过t2分钟后,才发现木块下沉。请在图乙中画出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23.如图,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简叙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现有8%的氯化钠溶液50g,若是其溶质质量分数增达到16%,可采用的方法是:
(1)需要加入多少g氯化钠?
(2)需要加入多少克40%的氯化钠溶液?
参考答案
例7 (1)13.6; (2)③④; (3)26.5%; (4)300毫升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向10g加入2g氯化钠溶解,加入3g溶解,而加入4g,只溶解了3.6g,说明加入3.6g时已经饱和,所以加入5g氯化钠是溶液质量依然为13.6g,溶液③④都是饱和溶液.第三次是13.6g溶液中溶质为3.6g,所以对应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3.6g÷13.6g ×100%≈26.5%
设把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加水x
由于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100g×20%=(100g+x)×5% x=300g折合体积为300mL。
一、选择题
7 A 解析:A、向一定量的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会继续溶解至形成饱和溶液,当形成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不再改变,故A正确;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形成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不会不变,故B错;C、向一定量的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会从零开始,故C错误;D、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形成饱和溶液,当形成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不再改变,故D错。故选:A
8~11 BCBD
13 D
14 D 解析:第一次蒸发10g水,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恰好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第二次温蒸发掉10克水,结果析出2克A,说明10g水恰好溶解2gA晶体,则第三次恒温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2g。若第一次蒸发10g水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温蒸发掉10克水,结果析出2克A,需要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水才能析出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A晶体的质量大于2g,故第三次仍蒸发掉10克水,析出的晶体的质量大于2g。故第三次晶体析出质量一定大于或等于2克。故选:D
24.(1)设需要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x;(50g×8%+x)/(50g+x)×100%=16% 解得:x≈4.8g
(2).设需要加入40%NaCl溶液的质量为y.
(50g×8%+y×40%)/(50g+y)×100%=16% 解得:y=16.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