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曾巩墨 池 记关于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关于墨池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王羲之 公元303年生于琅琊(今山东省临沂市),幼时在洗砚池畔苦练书法。他博采众家,务精诸体,因创妍美流变的新体享誉中外,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临沂市现存有洗砚池、晒书台等遗迹。王羲之的书法
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译 文: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隐约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处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苟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也在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洗笔洗砚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邀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 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赋所致。但后世没有能比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用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 被湮没无闻,就写下“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字词积累洼(wā)??
邪(yé)?
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
恣(zì)肆(sì)??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大,发人深省。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记述墨池遗迹 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非“天成”。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人、事 道 理 (先叙) (后议) 探究文本1.本文记叙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什么?课文中的相应原文是什么?2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 .抚州学官王君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并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的目的是什么??4 .“羲之之书晚乃善”原因有哪些?讨论交流。5 . ?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原因是什么??6 .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主旨探讨?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说一说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本文的写作主旨??参考: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拓展延伸,活动体验?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参考资料: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闻鸡起舞(祖逖)?程门立雪(杨时)?磨杵成针(李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推荐作业1 .熟读成诵,掌握内容?。2 .除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外,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3 .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的人的事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并抄写一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