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练习(含答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2 17: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十课
1.在“解放”手的发明中,第一台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是( )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水力织布机 D.蒸汽机
2.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最早出现于( )
A.棉纺织业 B.毛纺织业 C.采矿业 D.交通运输业
3.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美国人发明了轮船 B.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4.工业革命的含义和实质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重大改革 B.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重大变革
C.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D. 雇佣关系代替依附关系的重大变革
5.在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之前,若英国人要开办棉纺厂,那么厂址最好选在( )
A.临近铁路的地方 B.临近煤矿的地方 C.临近油田的地方 D.临近河流的地方
6.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7.西方“步入近代”的社会巨变: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是器物(技术)方面的变革。以下符合这一变革顺序的是( )
A.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C.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这则材料最适合用来说明( )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殖民扩张的影响
9.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0.下图所示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文艺复兴的推动 B.英国的殖民扩张
C.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11.随着沪宁城际高铁、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等高铁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时代。饮水思源,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 )
A.哈格里夫斯 B.史蒂芬孙 C.爱迪生 D.瓦特
12.《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反映的情景主要表明工业革命 ( )
A. 提高了生产效率 B. 拉大了贫富差 C. 改变了生活习惯 D. 改善了生活质量
13.某中学九年级同学以“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化”为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也参与其中:
【搜集资料】同学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向专家学者请教,有的去图书馆……他们搜集了材料、图片等:
材料一 如图
???????
图一???????????? ??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华而不实的上层社会服装被抛弃,简朴实用的服装非常流行。原来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食品,如巧克力、果脯、茶叶等,也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品。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请你也参与,为了更好地了解工业革命,除了同学们搜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外,还可以搜集哪些形式的资料?
【整理材料】
(2)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图片制作了一份表格,根据图片完成表格。
图片
名称
发明者
意义
图片一
A
哈格里夫斯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图片二
改良的蒸汽机
瓦特
B
图片三
火车机车
C
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分析总结】
材料二反映工业革命后,人们日常生活在哪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5)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谈谈你的认识。
1.B 2.A 3.B 4.C 5.D 6.B 7.C 8.C 9.A 10.D 11.B 12.C
13.(1)影像资料。
(2)A:珍妮机 B: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史蒂芬孙
(3)服装、食品。
(4)环境污染。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拘泥于以上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