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古诗两首 教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3 17: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苏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主要作品:《惠崇〈春江晓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走进作者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写作背景
课文详解

庐山仙人洞
庐山五老峰
庐山龙首崖

海 豚 疑
hǎi
tún
腊(là nà )酒 浑( hún hùn )水摸鱼

莫( mò mè )笑 海豚( tún tén )



字词乐园


检查自读情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
②西林:
③岭:
④峰:
⑤识:
⑥面目:
⑦缘: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高大的山脉。
高而尖的山头。
认识,知道。
面貌。
因为。
词语解释
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课文详解
横看成岭
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成了山峰。


远看、近看、俯瞰、仰望,景色各不相同。
课文详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了)。

课文详解
自主探究


1. 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2.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讨论
自主探究


讨论
1. 因为诗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所以就算他转换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也只是庐山的一个部分,而看不到全貌。
2. 跳出庐山,站在庐山之外,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课文总结
诗人不但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更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其实不仅观山如此,看事情也一样。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吗?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课文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赞美奇景
富有哲理
题西林壁

写景
侧看——成峰

横看——成岭
明理
只缘——此山中

不识——真面目

远近高低——不同


变幻莫测
寄意深远
课文结构
游山西村
陆游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歌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
主要作品:《示儿》《书愤》《卜算子?咏梅》《诉衷情》等。
走进作者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
②莫:
③腊酒:
④浑:
⑤足:
⑥豚:
⑦重:
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不要。
文中指腊月酿的酒。
浑浊。
充足,足够。
猪。
重叠。
词语解释
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边听边想
听录音回顾课文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浑浊不清。

丰收之年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
课文详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

忽然发现柳荫深深,鲜花明丽,眼前又出现一个村庄。
课文详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详解
反复读这句诗,想:这句诗中写了那些景?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详解
当作者行走在重重叠叠的山峦中,踏过弯弯绕绕的水道后,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心情沮丧,从“疑无路”看出。
当作者面对突然出现的柳树成林,鲜花簇簇的景象时,心情又是怎样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惊喜,从“又一村”看出。
品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组对偶句,生动地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重”“复”二字同义,描绘出无穷变化的景象;“疑无路”表达了景色给诗人带来的迷茫的心情;“暗”和“明”对比,描绘出绿树成荫、鲜花烂漫的景象;“又一村”写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课文品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请你举例说明。
示例: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略做指点,我很快就做出了这道难题。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文品读
说一说这首古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课文小结
《游山西村》启迪人们:一个人当身陷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就会绝处逢生,出现新的转机。
游山西村

叙事
留客足鸡豚

莫笑腊酒浑
写景
柳暗花明

山重水复

景美情真
蕴含哲理
课文结构
概括主题


《题西林壁》不仅赞美了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而且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游山西村》一诗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家丰收景象的赞美之情。同时,在写景之余,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