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力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是探究型新授课,我在备课过程中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除参考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课本、教参外,还利用百度搜索从互联网上查阅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素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学习有关植物生理学方面必备的知识基础。因此,“叶的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这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光合作用的产物》一节主要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才能得出光合作用产物的结论,并能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条件。通过设计、实施、分析实验,不仅能完成本节的知识性目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及光合作用对整个生物界的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和条件;
●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
●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生物界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珍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四、教学重点
1、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
2、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法结合。
七、课前准备:
材料:盆栽天竺葵(教师在课前1-2天组织学生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然后在课前2-3小时,对叶片进行部分遮光处理,也可教师先行处理好,上课时直接展示给学生来做后面的实验。);
仪器药品:酒精、碘液、清水、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火柴、镊子、培养皿、滴管,热水,氧气,卫生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展示一段资料(在地球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氧气了。早在19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曾经为地球上的氧气有过这样的担心:“随着工业的发达和人口的增多,5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氧气都将被消耗殆尽,人类将趋于灭亡。”这位学者的担心有无道理?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题。
探究新知:学生讨论分析上述资料,提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引导其思考:光合作用除了产生氧气还有什么?如何检验光合作用产生了这些物质?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和课前收集的资料提出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如淀粉、蛋白质等。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常识,设计检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
分析课本中实验装置及原理。
(该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可在课下完成,关键是对实验 设计的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及分析实验装置的过程中,要注意渗透严谨、周密的科学素养,并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设计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尝试其他方案。)
●探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教师提示学生考虑设计实验的依据、先后顺序等,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本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补充,然后在全班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另外,此实验设计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一定要充分肯定,并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学生合作完成实验,体验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的乐趣。)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出示表格,由学生分析完成,教师适时点拨。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也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归纳总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
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联系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在总结知识的基础上,举出在生产中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实例。展示并分析一组图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反思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激发学生珍爱植物,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九、教学反思:
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和思维,还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验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一个知识输出的再现过程,更是一个知识信息重组和整合的获得性过程。学生课前、课上的参与、探究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引导质疑,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一节探究型新课。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施、分析有关实验,从而认识到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和氧气,同时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光合作用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