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
“瓜分”中国狂潮
日本明治天皇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古代中日关系如何?
1.中日友好邦交(_________________);
2.日本效仿中国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_________);
3.明朝(______);
温故知新
遣唐使、鉴真东渡
大化改新
倭患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的梦想。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借机挑起了中日冲突。
(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日本国情
日本
中国台湾
朝鲜
中国东北蒙古
中国
亚洲
世界
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征服中国。
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
征韩侵华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1885年,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30年9月20日生于长州。为倒幕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主张入侵中国和朝鲜,“并吞五大洲”,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于1859年11月21日被处死。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日本为何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这一政策的制定说明了什么?
中国近、中国弱、中国肥;蓄谋已久
小日本,大野心!
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
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利用日本牵制俄国
在远东发展势力
美国
英国
日 本
支持
支持
乘机夺取
新的权益
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
的准备尚未就绪
法国
德国
俄国
支持
不干涉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VS
1894年7月25日,清政府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中国士兵去朝鲜,在丰岛附近海面被埋伏的日舰击沉。船上大部分官兵殉难。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半岛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标志着战争爆发。
3.爆发: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清军总兵。在平壤战役中,慷慨陈词:“敌人悬军深入,正宜出奇痛击,使其片帆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 …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后来壮烈牺牲。
左宝贵
中方损失巨大,但主力尚存,自此退入威海卫,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邓世昌)
4、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4)威海卫战役:
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2)黄海大战:
左宝贵——叶志超
徐邦道
(3)辽东半岛之战:
旅顺大屠杀
黄海海战
丰岛海战
“致远”号
邓世昌
黄海海战
丰岛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
旅顺大屠杀
黄海大战后,实力尚存。由于李鸿章消极避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旅顺陷落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宁死不降,最后,自杀殉国。
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在威海卫战役中,刘步蟾最后也自杀.
材 料 研 读
旅顺屠城后,美国纽约《世界报》刊登了下面这段话:
试结合旅顺屠城的史实,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面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凶狠残暴也是世所罕见,充分显露出日本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本质。侵华日军之暴行,致使日本人在世界舆论中被称为“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
三军败绩 割地求和
万寿疆无 普天同庆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5、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战争经过
清 政 府
仓促应战
丰岛之战1
平壤之战2
黄海海战3
辽东半岛之战4
威海卫战役5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日 本
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希望调停
避战自保
进 攻
A
B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最终清政府失败了。
清政府为什么战败?
----军备废弛
----避战求和
----清政府的腐败(根本原因)
深刻反思
二、城下之盟
《马关条约》的签订
城(1895年4月)下之盟(1895年4月)
1、时间:
2、地点:
1895年4月17日
日本马关
李鸿章、伊藤博文
3、代表:
伊藤博文
李鸿章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签订《马关条约》的地点,日本马关的春帆楼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苏州
杭州
沙市
重庆
长
江
广州
《马关条约》内容:
割三地
赔二亿
开口岸
允设厂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
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
商口岸
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二千万元;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苏州
杭州
沙市
重庆
辽东半岛
台湾
澎湖列岛
香港岛
广州
4、内容:
5、严重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①割地:
②赔款:
③开埠:
④设厂: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更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巨额赔款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帝国主义在侵略过程中既矛盾又勾结,完全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1、三国干涉还辽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三、“瓜分”中国狂潮
勿忘国耻---瓜分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三、“瓜分”中国狂潮
2、“瓜分”中国狂潮
鹰代表美国
哈蟆代表法国
虎代表英国
太阳代表日本国
熊代表沙皇俄国
肠代表德国
《时局图》是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图中“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有人为此画题诗曰: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简表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三、“瓜分”中国狂潮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不容侵犯!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增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丰岛、牙山战役
平 壤 战 役
黄 海 战 役
辽 东 半岛战役
威 海 卫 战 役
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1894
1895
原因
经过
结果及影响
本课小结
问 题 思 考
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
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8000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十分广阔的海域。首先,海洋安全是保障沿海地区安全的前提条件。第二,海洋安全是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海洋安全是维护中国海洋资源权利和海上通道安全的重要条件。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心。
课 后 活 动
通过《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中国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这二者之间 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允许外国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被迫的,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来中国投资办厂是主动的,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1.《马关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一致要求的是( )
?A.开通内河新航线????
B.增开内地通商口岸
?C.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
D.赔偿巨额的军费?
C
课堂练习
2.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D
课堂练习
3.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日同时出兵朝鲜是战争爆发
的主要原因
B.黄海海战是中日双方正式开战
的标志
C.李鸿章避战保船政策使北洋舰
队丧失了黄海制海权
D.日军在攻下大连后制造了大连
屠杀惨案
C
课堂练习
4.“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这些内容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课堂练习
C
100多年前的甲午风云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
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
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
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
中华民族将记住1894——1895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