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20张PPT+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20张PPT+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3 08:36:00

文档简介

《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的一刻,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黑暗,爆发了农民起义,出现了割地一方的军阀,相互征战,占领地盘,通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最终形成三股强大的势力,导致三国局面形成。本课中学习曹操雄才大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三国时期各国为历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三国一书,提高对历史事实的文学作品分辨能力,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能够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形成的过程,并列表总结有利于培养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播放《桃园三结义》的视频,以及介绍与有关三国的书籍和电视剧。设疑: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曹操和诸葛亮,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和他们有关,下面我们来学习十八课,《三国鼎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桃园三结义》的视频,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生动形象的还原三国时期刘备、张飞、关羽结为兄弟的史实,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背景。
二、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通过曹操《蒿里行》中的两句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和观看《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的视频。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同学们想生活在这样的年代吗?你们更愿意生活在怎样的年代呢?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和平、安定!
当时的人们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渴求和平安定。
东汉末年处在一种军阀割据的这样一种形势之下,各个势力割据一方,群雄争霸。在军阀混战的情况下,涌现出了曹操和袁绍两股势力,是谁最终统一了北方呢?
【设计意图】通过曹操的《蒿里行》和视频《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并结合教材展示三国时期各国纷争的时代背景。
2、学生观看《官渡之战》的视频。教师:观看视频,回答官渡之战的交战时间、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教师对官渡之战进行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官渡之战》的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表格,有助于锻炼学生获取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官渡之战的作战线路图
【设计意图】结合《官渡之战》的视频以及作战图,帮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使复杂的历史史实简单化,有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3、教师给出三个历史材料,并对材料进行翻译,提出问题:阅读教材,思考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壮大起来的?
教师:(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助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2)经济上:屯田措施,重视农业。
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东汉末年,流民四起,利用流民和军队来耕种土地,实行屯田制度,解决了军粮问题,而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流民的生计。
(3)曹操能唯才是举,让他的势力渐渐强大起来。曹操也是这样做的,如重要将领于禁和乐进,出身士兵;张辽、徐晃,选自俘虏。曹操这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东汉时期以门第、望族为依据的选官制度,也正是他的唯才是用,使得曹操集团人才济济,是统一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了解曹操的势力的原因,提高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赤壁之战
1、观看《赤壁之战》的视频。
教师: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交战时间、双方、、力量对比、特点、战术、结果。
教师对赤壁之战进行详细讲解。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至荆州。三方的大决战由此在荆州展开,最后的焦点落在了距离荆州城不到500公里的赤壁。面对曹操的咄咄逼视,孙刘两家选择了联合抵抗曹操大军。
在曹操近十年的军事斗争中,他几乎战无不胜,这一次他同样势在必得。此时的曹操乘胜而来但也因胜而骄,由于参战的多为北方士兵,面对天然的阻力,曹操暂时拿不出有效地进攻手段。孙刘联军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黄盖实行诈降,在趁势发动火攻,焚烧了曹操绝大部分战船,也烧乱了曹操的军心。以火攻为始,水路同时进攻,曹军打乱,只得仓皇败退。教师讲解完赤壁之战后,立即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官渡大战中以少胜多的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
教师:天时:指的是气候条件。赤壁之战发生时刚好挂起东南风,而曹操的军队又处于北边,在风力的作用下火势势不可挡,对曹军极为不利。
地利:同学们知道水土不服有哪些症状吗?对,腹泻,吃不下,睡不着,等等都是。且南方多湿气,这对于来自北方的曹军来说,对于他们的体能是极大的挑战。
人和:孙刘联军都知道凭借任何一方的力量,打败曹操都难上加难,于是刘备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的建议,和孙权结成同盟,齐力对抗曹操。这也让曹操在统一全国的道路上受到了牵制。
【设计意图】以视频展现赤壁之战的过程,学生通过表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让学生思考:通过曹操这两次作战,我们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教师:以史为鉴
考虑军情,战备充分(2)谦虚谨慎,骄傲必败(3)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教师进行总结:至此,赤壁之战后,随着曹操梦想的破灭,他回到北方,不久就去世了。而刘备和孙权也继续经营自己的政权。赤壁一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对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这两次作战的异同,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三国鼎立
1、教师介绍赤壁之战后,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来介绍魏蜀吴三国鼎立后带来的发展。
2、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对曹操评价的视频,教师:提升与探究: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教师分别介绍从不同人眼里对曹操的评价
引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一分为二,以史为鉴。
教师:通过上面给你们介绍的评价历史人物方法,同学们对曹操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升华:即使到了今天,统一的血液依旧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从未消失。也只有江山一统,人民才能安定,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曹操。以材料探究曹操历史地位,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人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不但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注重了学科知识综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学生带进历史情境。
其次、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能动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引导、纠错、激励,为学生服务。教学中,注重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对历史人物客观的评价,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
第三、强调历史人物对我们的影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是我们的领土,认识到保家卫国是自己的责任。
本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教师在对基本史实的引导、对教具的运用还不够得心应手,这个主要体现在讲官渡之战的背景,担心教学时间紧张,对个别问题的引导不够充分,在不得已中,只好自己来讲解。
课件20张PPT。 一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二统一铩羽——赤壁之战三理想与危机——三国鼎立 曹操诗中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曹操邺黎阳白马津袁绍白马延津官渡乌巢1、背景:军阀割据,长期混战
2、战役公元200年官渡曹操VS袁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材料二: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材料三:负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其 他:重用人才,唯才是举经济上:屯田措施,重视农业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二统一铩羽——赤壁之战三理想与危机——三国鼎立 曹军孙刘联军不习水战,连接船舰水火齐攻兵力20余万兵力约5万曹军大溃,北撤以少胜多公元208年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孙刘联军曹军荆州 在官渡大战中以少胜多的曹操,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以史为鉴
考虑军情,战备充分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 PK一统一北方——官渡之战二统一铩羽——赤壁之战三理想与危机——三国鼎立 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经济发展与开发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曾派卫温及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蜀锦名扬天下 史学家眼中的曹操
陈寿《三国志》:“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超出普通世人)之杰矣。”曹操眼中的曹操
“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三国演义》毛泽东眼中的曹操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其次,论从史出。功过界定他是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情,他做的这些事情对当时或后来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用相关史事加以说明) 分裂割据 生灵涂炭
江山一统 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