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 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提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
西晋速亡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7月10日,伊拉克北部最大城市摩苏尔被反恐组织占领三年后获得全面解放,反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在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着如此多的不安因素。而在中国历史上,战乱纷争带来的苦难依旧历历在目。三国在经历了局部统一之后,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揭开今天新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伊拉克战争摧毁性破坏的照片来指出和平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建立
1、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赤壁之战后,魏、蜀、吴相继称帝,转而经营自己的国家。在此期间,三个国家都在等待着合适的时机,这种等待是奔腾的暗流,是涌动的岩浆,终有一天,会冲垮暂时的平衡,迎来新的统一。
教师给学生提问:在三国鼎立之后,历史的进程如何发展?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三国鼎立之后发展的一组数据对比,让学生思考:魏、蜀、吴这三个国家中,哪一个最有条件统一全国?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达到巩固久知识,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司马懿,并详细讲解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师:引导学生形成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明确顺序:(建立)魏 蜀 吴→(灭亡) 蜀魏吴
时间:220年→280年。
3.看教材、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依照图示将内迁的少数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标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学生通过地图填空,加深记忆。
(二)八王之乱
1、教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指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八王”主要仅指主要参与者)
给学生提问:在太康盛世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隐患?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来找出答案。
材料一: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大封同姓诸王
材料二:时帝多内宠……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皇帝享乐
材料三: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晋书·傅咸传》
斗富成风
除此之外,教科书上还写到了哪些隐患呢?
重税与征兵
2、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发表见解(故事的形式讲述这位傻瓜皇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教师总结: A、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弱智;(根本)
B、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其上层人物起兵反晋,最终推翻西晋。(强调:是一个被少数民族推翻的封建王朝)
【设计意图】以材料探究八王之乱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关键点的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教师向学生展示古诗《敕勒歌》和敕勒川狩猎图,向学生提问: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场景?找出你们在这幅敕勒川狩猎图中,看出的哪些事物?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过程: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分布在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内迁结果:西晋时期,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和敕勒川狩猎图学习少数民族内迁的过程,使教学过程情景化。
2、老师讲解难点并总结: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劫掠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西晋末年的混战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来了解“十六国”,培养时空观念。
4、前秦统一北方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状况在什么时候结束?是谁结束了这种状况?
5、四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统治?有何影响?
措施: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设计意图】了解前秦统一后,维护通知的措施。
【课堂小结】
西晋短暂的统一,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原因。历史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吸取历史教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学生自己没有拓展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点的能力还是不够强,听课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好。
改进措施:
1、加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好各环节,做到充分,预设周密。
2、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熟悉,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给出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课件23张PPT。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知识回顾历史将如何发展?三国实力比较表三国中哪一个国家最有条件完成统一?司马懿(179-251)字仲达,世称号冢虎、管兵伐,有卧龙凤雏幼麒冢虎一说。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晋宣帝。 263年,魏派兵灭蜀汉。魏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完成统一三晋尽归司马氏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南方蜀、吴两国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三国归晋的过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篡权,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材料一: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注解: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在太康盛世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隐患?大封同姓诸王在太康盛世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隐患?材料二:时帝多内宠……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皇帝享乐 材料三: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晋书·傅咸传》斗富成风除此之外,教科书上还写到了哪些隐患呢?重税与征兵在太康盛世的表象下,存在着怎样的隐患?斗富成风皇帝享乐大封同姓诸王重税与征兵 八王之乱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统一280年316年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266-316年)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
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耗竭西晋国力;
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 迫)起兵反晋。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敕勒川狩猎图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描述的是怎样的场景?1、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东汉、魏、晋时期,开始内迁。西晋时,规模增大。内迁时期内迁少数民族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矛盾激化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局面,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统称十六国。苻坚是如何治理前秦的?遵明王之德教,阐先圣之儒风,抚育黎元,忧勤庶政。
——《晋书》载记·第十四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伤害?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国内:因统治腐朽发生叛乱,经济萧条,人民疾苦;
国外:少数民族的入侵导致国力更加衰微,最终亡国。威胁中央集权的统治。学习与探究
分裂割据 生灵涂炭
江山一统 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