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相关情况。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 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
二、讲授新课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西晋的灭亡和十六国的建立,引出这段时期即是民族分裂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设计意图】回顾和巩固久知识,有助于新课的学习。
2、东晋政权的特点:
问题探究:司马睿在位期间,东晋的政权有什么特点?
教师: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教师给学生讲解“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收复失地:
教师:阅读课本83页的相关史事,从故事里找出北伐失败的原因
教师同时向学生分享有关祖逖的故事。教师向学生分享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设计意图】通过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来学习北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兴盛:
教师给学生播放淝水之战的视频,同时让学生思考对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军队力量对比,结果、影响等,提问: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些战役跟淝水之战的特点相似?
教师: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学习淝水之战的历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实。
5、衰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
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宋的情况: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轻,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设计意图】通过一幅动态图片来学习中国南方政权频繁更替的过程。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来源:学#科#网]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原因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最主要原因)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表现:
农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源:学,科,网]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设计意图】以材料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概况,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背景和表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存在问题:学生自己没有拓展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于自学教材梳理知识点的能力还是不够强,听课的状态也不是特别好。
改进措施:
1、加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好各环节,做到充分,预设周密。
2、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熟悉,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学生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并给出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课件24张PPT。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上述文字都在怀念“江南”,尤其是白居易的词,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是在哪里吗?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吗?第一部分
东晋的兴亡这段时期即是民族分裂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西晋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十六国(316-439):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被统称为十六国。十 六 国东 晋
(317—420年)西晋灭亡后,317年,南逃的北方士族和南方大族拥立西晋皇族司马睿为帝,史称 “东晋”问题探究:司马睿在位期间,东晋的政权有什么特点?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北伐过程中缺少后援。阅读课本83页的相关史事,从故事里找出北伐失败的原因统治者腐朽软弱;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祖逖北伐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南下,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前秦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地点: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双方军力对比:前秦—80多万 东晋—8万多影响:东晋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淝水之战前秦:
①骄傲轻敌。
②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东晋:
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东晋的灭亡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第二部分
南朝的统治两晋、南朝简表洛阳建康东晋南
朝司马炎司马睿刘裕266年—316年317年—420年420年宋
(420-479)齐
(479-502)梁
(502-557)陈
(557-589) 在西晋灭亡之后,南朝又分别经历了宋、齐、梁、陈朝代的更替。四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梁武帝执政期间在经济、政治、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但他纵容贵族官僚为非作歹,却对百姓则实行严刑峻法,后来发生大规模叛乱,史称侯景之乱。“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
——《南史》卷80《侯景传》思考:南朝用武力换来的政治的更替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南方政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渐薄弱,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提供了条件。第三部分
江南地区的开发 起步虽晚,奋发前行的精神 虽逢乱世,南北携手的智慧温婉江南,勤劳踏实的韧劲历史上的江南——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用火烧去地面的草木,放水漫灌,把草木烂在土里作为肥料)……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庄稼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宋书》《史记》与《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何不同?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江南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劳动力与技术因素东汉末年躲避战乱,西晋后期人口迁徙学习与探究根据提示,结合课本84页内容,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的发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农 业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手工业史称:扬州“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与烧制技术方面,都有提高。青瓷胎体较薄,造型秀缺陷,釉色青灰,匀净莹润。瓷业以越窑规模最大,产量最高,质量最好。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手工业数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
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形成了多个商业城市,其中建康是当时最活跃的大城市商 业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
——余秋雨《江南小镇》正是安定和平的时代,才会换来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你眼中的江南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江南好》为题,写写你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