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4 08:3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材简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教学中,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创设情境,链接诗篇,启发想象,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体会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设计: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板书: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例如:忽闻岸上踏歌声。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这一喜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诗缘情而发。所以学古诗,首先让学生了解诗人。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 础。】
二、初读,读通顺。
1、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诗,检查生字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读轻声表示什么?)
  3、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4、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中不断提升,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课件出示地名,师简单介绍。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思考、讨论,达成对诗意的理解。】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涵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出示杜甫《春望》)请生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叛军攻破国都长安,大肆劫掠,纵火焚城,繁华兴盛的都城一时成为一片废墟,人民流离失所。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而四十六岁正值壮年的诗人竟然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啊,回望历史,痛苦的何止杜甫一人,还有谁在流泪?(失去了亲人的孩子、士兵、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
他们为谁流泪呢?(为失去亲人、为百姓流离、为国家动荡、为山河破碎……)
指导朗读:这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齐读全诗。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指名读,评点,再读。(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设计意图:运用对比感悟,连接诗篇《春望》,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通过想像和对话,历史的画卷再次展开;国破家亡,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深受战乱之苦,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
一悲一喜,都变得真实可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2)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怎能不喜?读——
从此以后,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能不喜?读——
从此以后,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读——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妻子儿女的不同表现,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一家人的对话等。通过这一方式寻找一条感悟诗情的通道,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同时,教师及时地点拨、引导、启发,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表达。】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指名读,评议读“哼歌——唱歌——放歌,饮酒——纵酒”,读出“放歌纵酒”的感觉。(点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
【设计意图: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在朗读中,通过师生轻松幽默的对话,教师不着痕迹的启发,引导学生比较“哼歌——唱歌——放歌,饮酒——纵酒”的不同感觉。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师:在处处牡丹、户户天香的洛阳,牡丹品种各呈娇态,城内居民蜂拥往观,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群花竞放,可以比以锦绣,反过来,人们又在织锦描绘时把花的美好形象绣进去了。 自己读一读。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看见了什么?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阳春三月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4)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如此急切地想踏上归乡之路。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课件)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的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 齐读。
【设计意图: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归心似箭。】
【设计意图: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4、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
师: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五、诵读,懂诗人。
1、你读懂了一个怎样的杜甫?(爱国 爱人民)
2、杜甫晚年居无定所,携家漂泊,五十九岁病死于湘江的一条小舟之中。他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时或衣食不得饱暖,后半生更是凄苦无依,甚至经历了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自伤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他的大量诗篇都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忧怀,企盼人民能逃脱生活的苦难。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在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示若得偿此愿,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出示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承袭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齐读诗句。
【设计意图: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诗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引入,使诗人的形象更立体,更丰厚,也深深根植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感悟诗情,也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