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七 古代诗歌鉴赏
1.(2018·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 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 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目见与耳闻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解析:选BC。B项,应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答案: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2.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漫 感①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 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选BD。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略)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 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解析:选BD。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词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吗?”
4.(2018·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②通:得意,出仕。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出作者与自然心灵相通之意,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
E.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选BD。B项,“消极厌世”与诗意不符;D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答:
解析:本题考查画面的意境氛围,要先找出所描绘的画面,分析其具体特点,然后才能进一步把握营造的意境。
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5.(2018·孝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有 叹①
杜 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③际,苍生岂重攀。
【注】 ①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②江东客:诗人自称。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首联写诗人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尾联,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在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选CE。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寂寞”“晚照”“杜鹃”和注释中的“南宋遗民”作答。
答案:不同意。本诗表面上看是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8.(2018·郑州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②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 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本诗为作者谪居时所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约会。
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的观点态度。结合注释,联系其背景,对此应该不难理解。
答案:诗人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有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被贬,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9.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句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解释,陶诗中的情感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此诗也有这方面的意图。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尽相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此诗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答案:二者都表现的是山林隐居,贞洁自持。但二者厌恶官场的原因不同:陶诗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叶诗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的爱国忧患之情。
10.(2018·珠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解析:选AD。A项,“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错误,全诗并非一味悲凉。D项,“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
答案: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11.(2018·晋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经杜甫旧宅
雍 陶[注]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B.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人迹罕至、缺少生机之特点,情景交融,欲扬先抑,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E.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解析:选CD。C项,“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理解有误,主要写的是旧宅内外之荒凉,嗟叹人事既变,景物亦非;D项,没有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无情感上的一波三折。
(2)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是对杜甫的追怀。首先有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其次从“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可以看出诗人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无奈与遗憾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对岁月更替、人事变迁的感慨。
答案:①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之情。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诗人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颇表遗憾。③借山月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杜甫旧宅周围一片荒凉,诗人借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来依旧照旧宅,复与谁期,抒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12.(2018·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雪夜感旧①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②,龙门阁③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④,小市孤城宿两当⑤。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注】 ①本诗作于1197年,陆游73岁,闲居江阴。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③龙门阁:在今四川广元北。④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⑤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解析:选AD。A.首联描写的不是雪夜所见之景,而是陆游回忆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上的所见所感;D.“比喻”有误,“绿沉金锁俱尘委”借兵器被尘埃埋没无用武之地,寄寓了诗人的无奈之情;“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说法片面。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答:
答案:“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然而事与愿违,当年“那信”之事已成事实。“那信”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13.(2018·钦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③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③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解析:选BD。B项,“聊以释怀”不恰当。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杜鹃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
答案:①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14.(2018·柳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兰溪[注]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 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
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
C.“帆迎……复圆”两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
D.下片前三句写舟中之人欲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江上鸥鹭翩翩飞翔,无拘无束,虚实相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
E.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实打成一片,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
解析:选BD。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D项,无“虚实相生”的手法。“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
答:
解析:“一巾华发上溪船”,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是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写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去寻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
答案: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老年,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末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
15.(2018·合肥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选AC。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答案: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