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9-15 10:35:20

文档简介

1.4 《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
物质的溶解性 饱和溶液
新知导入
1. 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
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
到的现象是 。
蔗糖颗粒
蔗糖溶解了
放入一定量后,蔗糖不溶解了
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活动一:
新知讲解
物质的溶解性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定义:
根据生活经验可以说说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思考: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
溶解性
溶质、溶剂性质
温度
压强

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1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4克的蔗糖和食盐(氯化钠),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活动二:


盐颗粒
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三:
在室温下,取2只烧杯,分别装有30毫升的酒精和水,加入5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

酒精
说明: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活动二和活动三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及溶剂的性质有关。
内因
硫酸铜晶体
活动四:
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打开汽水或啤酒瓶
盖,将其中的汽水或啤酒倒入杯中, 你观察到的
现象是__________,你的判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冒出
压强减少,原来溶解水中的CO2冒出
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 因素有关,固体的溶解性与压强的关系不大。
压强
外因
活动五:探究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温度有关?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同一种溶质、溶剂。同样质量的溶剂。
(1)烧杯中注入20毫升水,加入10KNO3,室温下进行溶解。
(2)烧杯中注入20毫升水,加入10KNO3,50℃下进行溶解。
室温下,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50℃下完全溶解。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对于绝大多数物质这个结论适应
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外因
实验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小结
溶解性
溶质、溶剂性质
温度
压强
内因
外因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思考:
活动六:
1. 取3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____。
2. 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加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3.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4. 在第三个烧杯中加氯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25℃
2. 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加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
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3.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
量,读数是________。
氢氧化钠
硝酸铵
39℃
22℃
用手摸摸烧杯外壁
硝酸铵(NH4NO3)溶解于水时温度降低,要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NaOH)溶解于水时温度升高,要放出热量。
4. 在第三个烧杯中加氯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25℃
氯化钠
氯化钠(NaCl)溶解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
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溶液,而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
思考:


① 加蔗糖② 蒸发水③ 降低温度
①加水②升高温度
如何它们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增加溶质,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
升高温度
降低温度
蒸发溶剂,
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活动七:
结 论:
熟石灰在水里溶解的量极少,溶液很稀,但已经达到饱和了 ;蔗糖在水里溶解的量较多,溶液很浓,却还未达到饱和。
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在溶液中,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氢氧化钠 D、硝酸铵
C
2. 探究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
A. 温度  B. 水的质量 C. 搅拌速度  D. 固体的颗粒大小
A
A
3. 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拓展提高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地表示为:
①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②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
该物质可能是: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硝酸铵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相当
课堂总结
带引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板书设计
溶解性
溶质、溶剂性质
温度
压强
内因
外因
影响因素
定义
溶解时热量变化
吸热
放热
温度变化不明显
溶解程度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题1.5 《物质溶解》第1课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1.5《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物质的溶解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上
学习 目标 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 吸热放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活动一:1. 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交流讨论得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激发学习兴趣,进入主题
讲授新课 板书:物质的溶解性 讲述: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问:七上学过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 教师总结: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 问:根据生活经验可以说说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讲述: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活动二: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1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4克的蔗糖和食盐(氯化钠),并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活动三:在室温下,取2只烧杯,分别装有30毫升的酒精和水,加入5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 问:由活动二和活动三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补充:溶质及溶剂的性质是影响溶液溶解性的内因。 活动四: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打开汽水或啤酒瓶 盖,将其中的汽水或啤酒倒入杯中, 观察现象,判断依据。 问:那么溶质是固体呢? 教师补充:压强是影响气体溶解性的外因。 活动五:探究物质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补充:这条结论适合大多数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教师带领学生对物质溶解性进行小结。 问: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释放热量呢? 活动六:1. 取3只烧杯装入部分水,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____。 2. 在其中一个烧杯中加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3.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4. 在第三个烧杯中加氯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活动七:如何使烧杯内糖颗粒溶解,如何使糖水析出晶体? 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师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活动七: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讲述浓溶液和稀溶液。得出:在溶液中,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学生认真听讲并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的演示。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交流回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强有关。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及溶剂的性质有关。 学生思考讨论: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压强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的溶解性与压强的关系不大。 完成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大。 学生小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是溶质及溶剂的性质,外因是压强和温度。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六,得出结论: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蒸发水,加糖,降低温度;加水。升温、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通过活动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 一起回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回顾
板书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和压强 物质溶解吸热和放热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概念: 相互转化 稀溶液和浓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练习
1.探究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
A. 温度  B. 水的质量 C. 搅拌速度  D. 固体的颗粒大小
2.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地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蔗糖,两位同学都将蔗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
A. 小明的糖水更甜 B. 小芳的糖水更甜
C. 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些 D. 两杯水一样甜
3.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有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生石灰   B. 烧碱  C. 食盐   D. 硝酸铵
4.下列有关物质溶解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
B.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强
C. 所有物质的溶解能力都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
5.下列生活现象中,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是( )
A. 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
B. 冬天玻璃窗户上结“冰花”
C. 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逸出
D. 夏天池塘的鱼游到水面
6.下列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 )
①用量筒量取5毫升水,加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搅拌至完全溶解 
②继续加入硝酸钾晶体,搅拌,有不能溶解的固体存在
③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固体溶解
A. 溶质的种类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数量的影响
B. 温度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数量的影响
C. 搅拌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D. 温度对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的影响
7.在手心放一些洗衣粉,滴加一些水,发现有明显的发热感觉。下列是同学们对这种现象作出的猜想,其中正确的是( )
A. 洗衣粉含有少量的生石灰,遇水放热
B. 洗衣粉含磷,暴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而放热
C. 洗衣粉加了发热剂,溶于水能提高水的温度利于洗净衣物
D. 洗衣粉溶解时出现了发热现象
8.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9.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B.向20 ℃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若溶液质量不变,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C.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10.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
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11.“水中溶解了食盐,还能再溶解糖吗?”小明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实验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吗?
【猜想预测】 根据生活经验,一个容器盛满大豆后,还能再装入小米,因此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溶质。
【查阅资料】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为紫红色。
【设计实验】
(1)向20毫升水中加入食盐直到不能再溶解。
(2)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固体,发现固体溶液颜色变成 。
(3)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之后发现食盐仍不能再溶解。
【解释与结论】
(1) 。
(2)高锰酸钾溶解后再加入食盐,食盐不能再溶解,说明加入其他溶质后 (填“能”或“不能”)增强食盐的溶解能力。
12.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变化,我们可形象地表示为:
①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②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这两种变化的强弱决定了溶解过程中发生的现象。结合以上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原因是: 。
该物质可能是: 。
(2)某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该物质可能是: 。
(3)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1.A 2.A 3.D 4.C 5.B 6.B 7.D 8.D 9.B 10.D
11.【设计实验】紫红色 【解释与结论】(1)不能再继续溶解食盐的溶液中,还能溶解其它其它溶质。(2) 不能
12. (1)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大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 氢氧化钠
(2) 硝酸铵
(3) 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相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