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 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
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
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
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
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
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
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
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
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
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
,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
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
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
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
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
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
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
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字音、字形和字义:
渚 新 万里 百年
⑵、句型:
2、内容分析:
⑴、放音乐《二泉映月》,全班同学朗诵《登高》。
⑵、分析:
①、首联:哀婉孤独
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砂、(飞)鸟
联想:“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结语:凄寒,孤独,渺茫。(蓄势)
②、颌联: 沉郁高昂
景:落木,长江。
联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结语:生命短暂。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
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
么,\\\'不尽长江\\\'呢?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
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
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
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③、颈联:愁苦沉痛
景、象:悲秋,多病
联想:
欧阳修《秋声赋》(节选)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
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九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秋
海子
秋天深了, 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 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咏秋诗句选: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晋代陶潜: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元代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唐代王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毛泽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陈毅:西山红叶好,露重色欲浓。
结语:
a、没有人才。杜甫为了实现他济世安民的宏愿,踏上了通往长安的大路。杜甫来长安
的第二年,唐玄宗下令征召各地有才之士到长安考试。杜甫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这次考试。但
主持此事的李林甫却从中捣鬼,他害怕比他才能高的人入选,也担心这些读书人进宫后,揭
发他干的坏事,因而早就想好了对策,一个人也不录取。考试后,他向唐玄宗道贺说:“这
次考试没有发现一个人才,可见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被朝廷搜罗尽了。”昏庸的玄宗听了这话
,心中十分得意。既然如此,牡甫的考卷答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这时,杜甫的父亲去世
了,他的生活也出现了困难。为了维持生活,谋求出路,杜甫不得不几次三番地向达官贵人
投递信件、诗赋,以求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引荐。可是,他的这些努力仍没有什么结果。
b、幼子饥已卒。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杜甫回奉先探望妻儿。
没想到刚进家门,就听到一片嚎啕痛哭之声,原来他的小儿子刚刚因饥饿而死。杜甫的心如
刀绞般难受。他想起在回家的途中,所见到的穷人饿死、冻死在路旁、街头的惨状,而骊山
华清宫却鼓乐喧天、刀枪林立的情景,不禁悲愤地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中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汉息肠内热”的炽烈感情,揭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的腐败政治,还描述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惨家境,为盛唐吟唱一曲挽歌
。
c、“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
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
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
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
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
”,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④、尾联:忧愤无奈
景物:霜鬓,浊酒
联想:
结语:
a、杜甫特爱喝酒,写喝酒的杜诗,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
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
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
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
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
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
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
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
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
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
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
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
,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
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
是兼济天下。
⑶、写作特点:
比较赏析
《秋兴& 8226;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
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
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
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
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
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 8226;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 8226;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
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 8226;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
“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
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
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
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作者在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
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
湘江孤舟中)。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
衣声。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
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此外,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
、“两开”、“一系 ”、“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
,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
十分缠绵感人。
《秋兴& 8226;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
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
,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
,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
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 8226;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
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
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
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
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
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
比还是有点逊色。
[板书设计]
【资料集锦】
1、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3种情怀较为突出:
a.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
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
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
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
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
头& 8226;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
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
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古台摇落
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
了思乡的情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白居易《琵琶行》)萧瑟悲凉的秋景与惆怅凄清的心情水乳交融。“寒蝉凄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作者借冷落凄清的秋天意象,
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同时也抒发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
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元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借秋叶抒写离愁别绪,给人强烈
震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
致远《天净沙& 8226;秋思》)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凉的情情。
除了抒写游子情怀的作品,有不少诗词抒发征人思乡怀人的情怀。“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
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
迈。
与游子、征人的“悲凉”情怀相对应,有不少诗词抒发闺妇怀人的愁绪。“秋风萧瑟天
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
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
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舍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诠期《
独不见》)“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
忍归!”(王维《秋》)秋月初生秋夜凉,害怕孤单不回房,表现出思念丈夫的少妇哀怨、
凄凉的心境。
与此相似的是宫女幽怨。“银烛秋风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
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清冷、阴凉的秋天景物、环境,暗示出宫女孤寂、幽怨的
心情。虽未著一“愁”字,但整首宫怨诗愁绪浓郁,委婉含蓄。
b.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
穷的愁绪。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的
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被囚
禁的我,不由得生出阵阵悲伤。被捕入狱的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十分适宜
。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受权贵排挤,惆怅失意,寒秋登楼怀想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谢朓,思绪万千。浓重
的秋色正好寄托人内心的愁思。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楼》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酒一瓢……明月就可以到长安了,夜里还梦
见隐居的生活。诗人赴京途中,在潼关驿楼观赏景色,抒发了自己矛盾的心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
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
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苍凉的秋
景蕴涵着无限悲苦的愁绪。
c.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秋风劲
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感伤,两者
和谐融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英雄人物的悲伤中往往仍带着几分豪壮。
“悲秋”的内容还又许多:“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
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诉说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也就是说,“象”同
而“意”异,“意象”就不相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
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秋天比春天
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峻青《秋色赋》)“南国
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
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
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生动之“象”与希望隐居之“意”构
成优美的意象,今人心驰神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秋词》)生机勃勃的景象蕴涵着积极乐观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山行》)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生机
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声趣,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毛泽东1925深秋重游橘子州,写下《沁园春& 8226;长沙》一词。请看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处境险恶,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
景注入了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呈现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
人力量的美——在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
望,群山火红,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矫健的搏击长空;俯看,鱼儿轻快的畅游水中。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
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
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慨、昂
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知深沉的河流在歌唱/
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梁小斌《我
热爱秋天的风光》)诗人表达对秋天的热爱,既直抒胸臆,又选取物象寄托,质朴的语句蕴
含着丰富的内涵。
与“象同意异”相反的情形是“意同象异”,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
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愁”的名字,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
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
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
寄托的客观物象。
2、民间有一传说,说的是杜甫开药店的趣事:
唐朝大历三年间,著名诗人杜甫因生活贫困,在沙头镇的大街上开了个“百草堂
”中药店。药铺一开张,由于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老百姓纷纷到这里来抓药看病。杜甫
的药店生意兴隆,几家财主开的药店就逐日冷落萧条,无人光顾了。他们暗暗地恨起了“百
草堂”,咒骂道:“杜甫呀杜甫,我们的生意全被你抢去啦!”几家药店的财主便凑到一块
,商量对付杜甫的坏点子……
他们先用钱收买了节度使卫伯玉衙门的一个书吏,打算用卫伯玉的权势把“百草堂”压
垮。书吏拍胸保证说:“请各位放心,我自有办法治一治杜老倌!”
第二天,书吏果然在卫伯玉面前挑拨开了:“老爷,杜甫开了个中药店,自夸天下药材
不缺,还自以为才高学深,连你老人家都瞧不起哩!”卫伯玉一听恼火三丈,心里骂道:“
好一个杜老倌,我倒要看看你的智谋!”于是他提笔开了一服“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
不行运”的药单,对书吏说:“快去,送给‘百草堂’抓齐,否则说我对他不客气!”
那泼皮书吏悠悠然往柜台上一甩,说:“喂,这是卫大人用的药,快照抓,少一味就砸你
的招牌!”伙计一看,愣住了:天下哪有这四味中药!
这 时 , 杜 甫 正 好 从 后 堂 走 出 来 , 看 看 那 药 方 , 轻 笑 一 下 , 随
即 抓 出 四 味 药 放 在 柜 台 上 , 说 : “ 卫 大 人 要 的 四 味 药 抓 齐 了 ,
拿 回 去 吧 。 ” 书 吏 不 信 杜 甫 药 店 里 有 这 四 味 药 , 疑 惑 地 说 : “
你 们 不 可 能 有 这 些 药 吧 ! ” 杜 甫 也 不 吱 声 , 拿 出 药 来 让 他 看 。
原 来 是 一 片 萝 卜 干 , 一 块 生 姜 芽 、 一 颗 红 皮 鲜 李 子 、 一 颗 干 桃
僵 。 那 书 吏 见 了 , 把 双 手 一 摊 , 瞪 着 枣 核 眼 说 : “ 杜 甫 , 这 算
什 么 药 ? ! ”
杜 甫 并 不 看 他 , 指 着 萝 卜 干 说 : “ 这 萝 卜 干 是 ‘ 甘 罗 ’ 之 意
, 甘 罗 十 二 岁 当 了 宰 相 , 这 叫 ‘ 行 运 早 ’ 。 ”
接 着 , 杜 甫 又 拿 起 那 块 生 姜 芽 说 : “ 生 姜 芽 是 ‘ 姜 子 牙 ’ 之
意 , 姜 子 牙 八 十 三 岁 遇 文 王 , 这 叫 ‘ 行 运 迟 ’ 喽 ! ”
杜 甫 又 拿 起 那 颗 红 皮 鲜 李 子 说 : “ 你 看 这 李 子 , 虽 然 酸 溜 溜
的 , 却 正 是 目 前 市 场 上 的 俏 货 , 这 叫 ‘ 正 行 运 ’ 。 ”
最 后 , 杜 甫 把 手 一 揣 , 斜 视 着 干 桃 子 说 : “ 这 是 隔 年 的 桃 子
, 经 雪 冻 霜 打 算 不 得 鲜 果 , 只 能 入 药 , 便 叫 ‘ 不 行 运 ’ 。 ”
书 吏 听 了 无 言 可 对 , 只 好 提 着 那 四 味 药 灰 溜 溜 地 走 了 。 杜 甫
捻 须 大 笑 。 从 此 , 那 些 财 主 药 店 对 杜 甫 更 没 法 儿 了 , 杜 甫 的 “
百 草 堂 ” 中 药 店 越 办 越 好 。
3、杜甫与中药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后被人称为“诗圣”,在诗坛上与李白齐名。然而,命运的
安排使杜甫一生与中药保持着特殊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很少为人知晓。
一位诗人,怎么会与中药发生联系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诗人依靠采药、卖药维持生
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常为生活问题到处奔波。他经历了唐玄宗后期由盛到衰的社会转折
时期。三十五岁之后,被困居长安近十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由于生活困苦,经济拮据,他不得不采药到集市上去卖,以换取生活
必须品。他常起早贪黑顶风冒雪到山中采药,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药上。诗云:长馋长馋白
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他在仕途中不得志,四十四岁时当上一个右卫率府胄遭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又
使之化为泡影。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灰意冷,于是他把采药、种药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每
当他做官失意时,就想到自己家乡药物多,不如回乡种药好。曾在诗中流露出“故乡多药物
,胜慨忆桃源”的感情。当他弃掉官职,生活较固定时,立即辟药园种植中药。他常常在药
园中留连忘返,往往“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在杜甫草堂里,当年他就开辟有一块一
亩左右的药圃。
由于杜甫长期接触中药,观察中药植物的生长,积累下大量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所
以他写的有关中药的诗显得格外有生气,一反他诗中常有的那种忧伤的格调。如他吟咏决明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咏栀子:“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咏丁香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可看出杜甫对中药怀有的特殊
感情。
4
唐代大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年春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那天天气晴
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正值春暖花开之时。杜甫面对着美好的景致,心情非常好,他来到
临江的一家酒家,凭窗而坐,要了一壶酒,一边欣赏这美景,一边喝酒。喝着喝着,就感到
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就是这样写的
: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终于,天色已晚,杜甫带者三分醉意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在马背上,他又拿出刚刚写
的诗:“《曲江对酒》,怎么能‘欲语’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一边策马,一边想,他越想越不妥。回到家里,他立刻把诗改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
黄鸟时兼白鸟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