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5 07:1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三
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目录
CONTENTS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0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03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0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05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06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04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08
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单元导读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课:宋明理学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本阶级的利益)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韩非子、商鞅

墨子
2、原因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经济上: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崩溃
(3)阶级上:“士”阶层日益活跃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原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意义: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1、孔子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在此输入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在此输入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在此输入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在此输入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
+
+
+
孔子贡献
1、首创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培养大批人才(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春秋》《乐》(已佚失),即五经
2.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政治
思想



单击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
单击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
单击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
2、孟子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民本
思想

伦理观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思想
政治

君民

伦理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人性本恶
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 期
仁的
思想
民本
思想
人性论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名聃,生平不详,传说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退隐后,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道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思想核心:“道”。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主义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2、庄子
主张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周梦蝶
主要思想: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2). 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
迎合大一统专制国家发展趋势

四、法家
(2)主张:
(1)代表人物:墨翟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
五、墨家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

孔子
“仁”、德、礼、“有教无类”、“性相近”




孟子
荀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论、性恶论

老子

庄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相对、放弃一切差别,获得精神自由。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思考: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你会重用哪一派学说来治理国家?为什么?

重用法家
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