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长亭送别》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0 17: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长亭送别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品味语言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境相生的特点。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剧情 ,分角色读课文 , 划分场景。
  过程:
  一:大家能不能回忆以前学过的写离别的诗词?
  学生说,一组一首,背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折写离别之情的杂剧,《长亭送别》。
  古典诗词中表示离别的意象都有哪些?(长亭 柳 )
  二:介绍作者王实甫:
  请查看华语网相关作品:王实甫简介http://www.thn21.com/middle/gel/11066.asp
  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剧情介绍
  本文在华语网有专文,欢迎查看:《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剧情简介 ,地址:http://www.thn21.com/wen/Famous/11064.html
  四:分角色朗读
  五:思考讨论:节选一折可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1。长亭路上 2。长亭离筵 3。倾诉深情 4。伫立目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前两个场景
  过程:一:赏析第一个场景:长亭路上
  (一).齐读第一个场景的曲词
  (二).看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师生讨论
  (三).赏析曲词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段曲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深秋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吗?想想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莺莺看到火红的枫叶,产生了怎样的感觉?这支曲子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2.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此恨谁知?
  这段曲词中哪些词语直接抒写了莺莺离别时的心情?能翻译一下这一段吗?“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此恨谁知?”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什么效果?这一段曲词和上一支曲词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扌温)帮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 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这一段曲词写什么?
  (二)长亭离筵
1.齐读: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 长吁气 推整素罗衣。
  看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共同讨论不理解的词句。说说通过这两支曲词,你看到了筵席上怎样的情形?
2.齐读[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 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 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从这两支曲词可以看出莺莺对待功名是怎样的态度?和她母亲及张生的态度一致吗?
3.读[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便似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 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快活三]写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莺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蜗角 虚名,蝇头微利“指什么?可以看出莺莺对待功名怎样的态度?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后两个场景
  过程:一:赏析倾诉深情
1. 赏析人物对白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 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 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莺莺为什么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你能说说她的心理吗?
2.[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翻译这几句,说说莺莺为什么让张生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如何理解她的心理?
2.【耍孩儿〕————〔三煞〕,看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互相讨论。
  思考:
  (1)通过这几支曲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莺莺?
  (2)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 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到晚来闷把 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当时的情景吗?
3.读〔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则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看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思考:莺莺最担心的是什么?
  莺莺为什么将这段话放在最后讲?能不能提前?
  张生抛弃莺莺的可能性大不大?
  如果张生抛弃了莺莺,等待莺莺的将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二:赏析伫立目送
1.齐读,看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思考
  (1)着这两支曲词,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传达出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移情于物,因爱生怨。
  (3)“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环境的安静呢还是喧闹?用了什么手法?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这一句妙在哪里?
  明确: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化抽象为具体。这不是王实甫独创,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有“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也驮不动”。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董解元原话,但是写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董解元用马来形容离愁,也不是他的独创,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已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的动”的比喻。李清照的《武陵春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古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很多,骑马,乘车,坐船,悉听尊便,但总的说必须 符合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必须有助于人物刻画,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除了化抽象为具体,还有化具体为抽象的,就更妙了。琦君《泪珠与珍珠》中“雨后的青山,就像泪洗过的良心”就妙不可言。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总结全文
  过程: (一)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一折之所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绝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谈
  明确:
1.情景交融,写景成为抒情的手段。
2.情境相生,将人物的离情放着不同的环境场景中去表现,很充分。
3.曲词优美,调动多种修辞,使文章语言显得华瞻富丽。与关汉卿有所不同,可顺便让学生比较一下,明确一个是花间美人派,一个是本色派。
  (二)以“莺莺是一个······的女性,因为·····”的形式说一句话。同桌配合,一个说,一个听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三)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如何来写?
  提示:可将爱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关照。比如写母亲之爱, 可写她为人妻之爱,为人母之爱,为人女之爱,为人同事之爱。
  以考试失利的痛苦为素材来写,如何写具体,写充分?
  提示:可以写自己内心的痛苦,可以写同学们对自己的看法,可以写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可以写老师对自己的安慰,从多个角度去表现,就可以写得很充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