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唐诗宋词选读
教材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课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年级:高二
学期:上学期
执教:
目标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
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思路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吟咏诗韵,体会感情;拓展探究,情感教育
方法
反复诵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
导
入
1、出示名句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1、回顾所学知识,背诵所学过的宋词名句;
3、背诵学过的辛词名句。
1、通过背诵吟咏,营造气氛;
2、奠定鉴赏的基础。
二解题及作者背景简介
(一)作者 介绍
(二)背景介绍
(三)解题
1、了解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身世经历,解题。
知人论世。
三
倾
情
诵
读
整
体
感
知
?
1、 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评议)
3、齐读
?
1、反复诵读,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2、通过诵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捕捉诗歌的形象性。
?
1、使学生明白诵读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感;
3、注意读音,把握节奏,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
体
会
感
情
感
受
形
象
?
(一)鉴赏意象,解读“登临意”
看到的景:江天 山景?落日 断鸿 游子
情感:悲苦孤寂 报国无门
(二)体味动作,感知“登临意”
动作:看 拍(学生讨论完成)
情感:有心报国 无路请缨
英雄不遇 悲愤激切
(三)揣摩用典,探究“登临意”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典故1: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
用意: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辛弃疾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休说”!
典故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
用意:辛弃疾用此典是自己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他看不起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不做许汜那样不关心国事的人。
典故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又是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到自己过去种下的柳树已长到十围粗了,感到年华流逝太快,于是慨然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用意:词人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说,大好时光已经白白地虚度了,北伐抗金的愿望不能实现,而又经常处于不得意的境遇之中。忧愁风雨,是形容处境艰难。从“休说鲈鱼堪鲙”到“树犹如此”,词人写他痛心于天下多难、南北分裂,鄙薄“求田问舍”的个人打算,希望为统一祖国做出一番事业,然而却只能在“忧愁风雨”中叹息岁月易逝、宏图难展,这就是“登临意”的核心内容。
全词小结: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寓情于景(二)用典
1、继续朗读诗歌;
2、分组发言,分析诗歌的情感;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五
对
比
鉴
赏
拓
展
延
伸
?
比较辛弃疾的《破阵子》和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
艺术手法:
同:都用”看剑”等动作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异:《水龙吟》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借景抒情)和运用典故的 手法。而《破阵子》则主要运用虚实结合,将现实与梦境进行强烈的对比。
思想感情:
同: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愤慨,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异:《水龙吟》还抒写了作者的飘零之意、寂寞之情,感情更为复杂深沉。
对比赏析诗歌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
六
情
感
教
育
素
材
积
累
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
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七
课
后
作
业
?
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改写成散文
提高鉴赏写作的能力。
课件19张PPT。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知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 ,号 ,济
南历城人。抗金英雄,
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风格以 为主,与
苏轼并称为“ ”,传世词有600多首,
皆冠两宋。其词多抒发 ,倾
诉 的悲愤,乃“ ”。幼安稼轩豪放苏辛 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论世辛弃疾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他的祖父虽曾在金为官,但心怀宋室,一直在等待时机,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起义抗金,后又率众南渡,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写此词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
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
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
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要求:
读准字音;
充满感情的朗读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意。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整体感知
细读《水龙吟》,
一篇情意,
凝结在 三字上 登临意 断鸿
江天 山景
落日鉴赏意象,解读“登临意”游子悲苦孤寂
报国无门景物烘托
登临意体味动作,感知“登临意” 看拍有心报国
无路请缨
英雄不遇
悲愤激切动作暗示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许汜 —求田问舍
桓温 —时光流逝——不求安适,壮心许国——不为私利,为国为民——功业无就,年华虚掷揣摩用典,探究“登临意”全词归纳总结
景物烘托
动作暗示
借典抒发有心报国
无路请缨
英雄不遇
年华虚掷
悲愤激切
孤独寂寞
登临意方法 提炼1、“手法类”鉴赏题目:
步骤:亮手法?+联内容?+抒情感?
2、“炼字类”鉴赏题目:
步骤:释字义?+联内容?+抒情感?
下水激浪,素材积累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然山河有恨,纵然英雄自许,可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杀敌之吴钩,倚天之长剑,只有楼头自看。正是风雨满天,流年似水,谁人能惜?斯人孤独,此恨谁知!拓展:比较阅读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试比较这两首词在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上的异同点艺术手法:
同:都用”看剑”等动作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异:《水龙吟》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借景抒情)和运用
典故的 手法。而《破阵子》则主要运用虚实结合,
将现实与梦境进行强烈的对比。
思想感情:
同: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愤慨,宣
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异:《水龙吟》还抒写了作者的飘零之意、寂寞之情,感
情更为复杂深沉。 情感教育 素材积累下水激浪:中国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
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