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9-15 14:2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修筑长城 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一致,汉文字却是统一的。这是因为(  )
A. 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B. 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C. 文字书写在丝帛和竹简上 D.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
如图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皇帝制
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
A. 东周 B. 秦朝 C. 西汉 D. 隋朝
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下列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物质基础的是(  )
A. 郡县制的施行 B. 光武中兴
C. 文景之治 D. 颁布“推恩令”
“南秀北雄,中国徐州”。徐州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的美誉。作为汉高祖刘邦的故里,汉初分封为楚国,曾一度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通过什么方法解决了这种问题(  )
A. 独尊儒术 B. 推恩令 C. 兴办太学 D. 设丞相
汉武帝时期,通过设置下列哪一制度,有效地对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进行了监督(  )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刺史制度 D. 禅让制度
下列史实与如图中间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使西汉的统治达到鼎盛
④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被称为中国最高学府,在我国古代也有最高最高--太学,它兴办于下列哪一皇帝在位时(  )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光武帝
穿越时光隧道,你来到西汉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在这里你将学习(  )
A. 法家治国之道 B. 《孙子兵法》 C. 书法艺术 D. 儒家经典
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 秦朝的统治被推翻
B. 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
C. 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D. 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
西安市碑林区结合落实委员提案,采取措施整合儒学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董仲舒墓,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西安旅游新亮点。下列观点是董仲舒提出的是(  )
A. 尊王攘夷 B. 焚书坑儒
C. 挟天子以令诸侯 D. 独尊儒术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取得河西走廊,并设置敦煌、张掖等郡县的皇帝是(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你可以发现他们都曾(  )
A. 对匈奴用兵 B. 大规模修筑长城
C. 实行分封制 D. 推崇儒家思想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 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 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读如图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他是谁?他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二反映了图一人物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什么措施?除此之外,他还采取了什么类型的经济措施?
(?3?)图三中的人物是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他曾向汉武帝提出了推恩的建议,这有什么作用?
(?4?)图四“汉代讲学图”中的老师正在给学生讲学,你认为他讲学的主要教材应该是什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
【合作探究:论从史出】
小灵同学所在小组抽到下面一段材料,同学们据此展开讨论。请你依据材料作扼要阐述。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1)材料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和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汉武帝“利禄引诱”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两个历史事件作简要评价。
【拓展提升:古为今用】
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后,老师又提供了一则新闻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请你发表观点。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白寿弈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 到了晚年,汉参帝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讲到了为什么要有一么多的改革之举。他以回顾和总结的口吻讲到即位之初面对的选择:“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他说汉朝政权刚建立的时候,处在草创阶段,再加上周边有外敌的军事威胁,如果他不改变一些做法,后世子孙要想治理好这个国家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法度。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后,汉朝的局面为之一变,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1?)请你结合所学史实,从政治、军事和思想三个方面来说明汉武帝在位时是怎样进行改革,使汉朝的局面“为之一变”的。
(?2?)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结果如何?
(?3?)如何评价汉武帝?在汉武帝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答案

1. D 2. D 3. A 4. C 5. C 6. B 7. C
8. D 9. C 10. D 11. B 12. D 13. B 14. A
15. C
16.
(1)图一中的人物是秦始皇。他最大的功绩是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围家--秦朝。
(2)图二反映的是统一货币。他还统一了度量衡。
(3)加强了中央集权。
(4)儒家“五经”一《诗》《书》《礼》《易》《春秋》。??
17.
?(1)事件: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成绩优秀有学生可以直接做官;地方设立官学;鼓励私人传授儒家学说.
(2)“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统一,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持续两千多年.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18.
(?1?)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具备了统一的社会基础;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具有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2?)使统一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对汉文化主流形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使西汉进入全盛时期。??
19.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将王国的土地进一步分封给子弟为侯国,使王国实力大大减弱;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匈奴被迫远远迁徙,很长时期内不能对西汉边境构成威胁;思想上:独尊儒本。
(2)建立起空前强大统一的大帝国。
(3)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有作为的君主;学习他积极进行改革,勇于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