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2课时)教案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2课时)教案部编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9-16 06:50:51

文档简介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课文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流着奶和蜜的田园。课文主要赞颂了他的这种无私的精神和不图回报、为人类造福的品行。学习这篇课文,应从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利用默读的手段,在初读课文时就梳理出作者三次造访牧羊老人的状态,可以结合课后题。然后再逐步梳理出本文的主旨所在,体会作者对牧羊老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本课为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在默读中学会圈点勾画的方法。
 2.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难点】
 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学会透过某一句或某一章节推断故事中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愚公”。
今天就让我们随同作家让·乔诺一同走进——《植树的牧羊人》。
二.补充有关作者和相关背景资料
(1)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的。
(2)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三.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扫清文字障碍和阅读障碍。
【课件显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山毛榉(    )  白桦树(     )
薰衣草(    )  废墟(    )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
(2)酬劳:                           ?
(3)坍塌:                                ?
(4)不毛之地:                         ?
(5)刨根问底:                             ?
(6)沉默寡言:                             ?
(7)连锁反应:                              ?
〔答案〕 1.hé tān chuō chóu jǔ huà xūn xū 2. (1)干枯,没有水。 (2)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长草木的地方。 (5)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整体感知,初识文本
此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以及重视标题的作用。然后通过表格形式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标题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人物(牧羊人)+事件(植树)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时指点,然后组内交流默读效果,班内展示效果。】
 〔明确〕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3.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组内讨论,班内交流展示】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
还是一片荒地。
再见牧羊人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最后一次相见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五.深入文本,初识形象。
结合上一环节的默读情况,让学生说出对人物的感知和第一印象,培养学生读有所悟的良好习惯。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为感人的情节,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2.谈谈你对牧羊人的初步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点拨: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都值得同学们学习。
六.拓展延伸
通过联系当代“愚公”,了解这种奉献精神在每个时期都必不可少的道理。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1: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刚刚建场的塞罕坝,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冬季大雪封山,人们便处于半封闭、半隔绝的状态;没有学校,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通过塞罕坝两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七.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同默读了课文,在默读中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牧羊人,下一堂课就让我们深刻认识这一奉献社会、乐此不疲的英雄般的人物。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
作业与板书设计
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帐篷(péng)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xī)
B.忠厚(zhōng) 山窝(wō)
橡子(xiàng) 做伴(zuò)
C.琢磨(zuó) 应征(yìng)
薄雾(bó) 扰乱(rǎo)
D.硬朗(yìng) 毁灭(huǐ)
流淌(tǎng) 鲜嫩(nè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    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    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    的。(完成、造就、竣工)?
3.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二、为牧羊人写一段感动世界的颁奖词。
板书设计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
还是一片荒地。
再见牧羊人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种的树品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最后一次相见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边读边想,理解词句意义和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深刻认识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
 3.感悟和学习牧羊老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甘心为人类造福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主要检查上堂课默读课文的效果。
1.辨别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密 藤 橡 烈 嫌 瀑
蜜 腾 像 裂 赚 爆
答案
2.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答案〕 (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二.认识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以不同形式认识人物性格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多次默读课文或课文的片段,对牧羊人有一个更为全面、公正的认识。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示例:他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从“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一外貌描写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这样朴实的语言和平实的回答,足见其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2.检查上一节课的作业:假如为牧羊人颁发一个“感动世界”的奖项,你打算怎样为他撰写颁奖词。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3.辩论: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现代机械越来越先进,是不是不需要像牧羊人这样的精神了?
  【两组之间合作,一个组反方,一个组正方,展开辩论,教师点评。】
三、主题探究
  设计意图: 在课后题的指引下,指导学生探究本文的主旨,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完整认识。
 【围绕下面的问题,展开组内讨论,教师点拨,然后班内展示。】
1.第五自然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明确〕 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3.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明确〕 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写法探究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探究本文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抓住文本特点作深入剖析。
  1.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前后照应,深化主题。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最明显的特点。开头提到“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既开篇点题,又留下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最后一自然段,既有抒情,也有评价,既深化了主题,又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难道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吗?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语言平实,刻画细腻。
  细读文章,你会发现,老人做了如此伟大的壮举,但是文中并没有描写他怎样的豪言壮语,怎样刻画他坚定的信念,而是平叙了“我”三次见到他的过程,每一次都写得十分自然、平实,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但是让读者读来却从内心里感觉到其力量的强大。再者文中对老人的刻画不乏细致之处,如第五、七、九自然段的描写,虽看似简单的几个小动作,却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老人的形象不仅逐渐明朗起来,而且逐渐高大起来。
五、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设计综合性学习题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1.2009年的植树节主题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请你为2017年的植树节写一句主题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2.3月12日到了,同学到小明家邀请小明参加学校的植树造林活动,小明妈妈认为会耽误儿子学习,表示反对。请你以小明同学的身份劝说小明的妈妈同意此事。要求:得体委婉,理由充分。
〔答案〕 示例:1.广植绿色树,造福千万代。 2.阿姨,我是小明的同学,我们今天去参加植树活动既能为地球添一份绿色,也能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学习。请您允许小明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好吗?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让我们充分认识了一个无私奉献的老人,他就是外国的“愚公”。正是拥有了众多的“愚公”,正是拥有了这么多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使得我们的星球变得越来越美丽。
七、布置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2.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类似于艾力泽·布菲老人种树的故事或神话传说,请列举一二。
3.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并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板书设计
三牧羊人无私毅力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帐篷(péng)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xī)
B.忠厚(zhōng) 山窝(wō)
橡子(xiàng) 做伴(zuò)
C.琢磨(zuó) 应征(yìng)
薄雾(bó) 扰乱(rǎo)
D.硬朗(yìng) 毁灭(huǐ)
流淌(tǎng) 鲜嫩(nè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    了一个坑。(戳、挖、捣)?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    出的神秘泉水。(流、淌、涌)?
(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    的。(完成、造就、竣工)?
3.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类似于艾力泽·布菲老人种树的故事或神话传说,请列举一二。
二、课内语段阅读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不抽烟。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6.“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属于什么描写?通过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7.文中哪些描写还表现了牧羊人其他方面的特点?
8.从全文来看,牧羊人为什么要这么仔细地挑选橡子?
9.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牧羊人是真的吗?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像牧羊人的人呢?
三、课外类文阅读
挑山女人
  ①漫漫石板路上刻着她坚实的脚印,峭壁岩石上留下她疾走的身影,一个普通的女人,用生命的“扁担”,挑起生活的“大山”,她就是安徽休宁齐云山下“女挑夫”汪美红。
  ②清晨6点,齐云山脚下雾霭萦绕,当大多数村民还在休息时,她家中已经升起了炊烟。吃完早饭后,她又带上一盒饭,然后挑起前一晚准备好的货物开始爬山。陡峭的山路,一趟来回10来公里,汪美红每天要挑两三趟。这样的负重攀爬,别说两三趟,就是一趟,一个成年男子也难以吃得消,但汪美红已经爬了17年。
  ③一个女人承受这样的命运,还要从多年前的变故说起。
  ④1990年的汪美红26岁,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女孩,嫁给了岩脚村的青年农民汪淑华。第二年,汪美红生了一个儿子,但娩出的是一个患先天性白化病的残疾儿!按照国家政策,汪美红可以再孕。第二年她又身怀六甲,并产下龙凤双胞胎。双胞胎的降生冲淡了这个家庭的阴影,年轻的妈妈也对日子充满了美丽的憧憬。
  ⑤然而1994年3月1日,汪美红的人生改变了。丈夫在村口横江打鱼时不幸溺亡。丈夫突然故去,三个孩子嗷嗷待哺,身处绝境的她开始上山采茶、下田插秧。由于孩子小,她就挑着一双儿女,三人一起出工。大儿子不能见阳光,做母亲的怕他乱跑,只得忍痛将他捆在屋柱或桌腿上。“最对不起的就是大儿子了,他很小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家,有时候也饿得哇哇大哭,哭累了就靠在桌腿上睡着了。一个小孩,却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泪。”亲戚们不忍心看着她如此艰辛,私下劝她再嫁,还有人直接劝她远走高飞算了,但当她看到儿女睁大眼望着她这个妈妈时,她下定决心:“抛弃孩子,天堂我也不去!”
  ⑥当年10月,齐云山上的道观重建工程启动,大量的砖瓦、沙石、水泥和钢筋等建材需要挑运上山。于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汪美红毅然咬牙扛起了扁担,换上了“解放鞋”,当上了挑山工。通向齐云山的九里盘山道几乎都是台阶,许多地方非常陡峭,挑货上山谈何容易。“当时是5元钱一百斤挑运费,从山脚爬上山大概五六公里,一般男人也就挑100斤,我第一天就挑了180斤沙石,希望能够多赚4元钱。”“开始并不觉得很重,但是越爬越累,那天下来,两眼发黑,好几次差点连人带担子掉下山。”当她拿到卖命换来的9元钱时,人已经虚脱。但第二天一早,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第一担沙石一过秤,203斤!到下午4点多,她已挑了两个来回,跑了四趟。可这个女子除了两个腿肚子练得结结实实,其实并不健壮,每走几百米,都要用拄棍撑着扁担休息一小会儿,密密的汗珠布在她脸上,而她的补救“秘诀”不过就是:“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腌菜盐分多,上山淌很多汗,也不容易觉得累。”
  ⑦汪美红挑山,大儿子在家煮饭忙家务,双胞胎从10岁开始,一到双休日和寒暑假就帮着妈妈一起挑东西上山,上高中的时候,学习任务非常重,他俩还是坚持要帮妈妈挑担,从来不喊一声苦。“家里条件差,有一年夏天,邻居吃西瓜,女儿瞟了一眼,我知道她想吃。后来我准备买一个,但还是硬被她拉住了,非说自己特别不喜欢吃西瓜,其实当时孩子连西瓜什么味儿都不知道。”那一刻,唯一能安慰汪美红的是,“我此生能够有这三个懂事的孩子,我也知足了!”如今大儿子已经20岁,学会了按摩,可以自食其力,而双胞胎儿女都很争气,应届高考均达到了重点分数线,女儿还超出重点线40多分,考上大学的这个暑假,他俩没有歇着,而是来到了县城开始打工……
  ⑧这位母亲17年风里来雨里去,踏着4000多级台阶,往返9000多次山下山上,行走20多万公里山路,磨破140多双“解放鞋”,加上挑断的70多根扁担,用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当目送成才的孩子们走出深山老林的那一刻,她的目光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0.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11.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12.第⑥段“她竟又忍着肩膀的剧痛,一步一步走在九里盘山道上”,句中“一步一步”改为“一步步”好吗?为什么?
13.第⑥段写汪美红认为“挑山工一定要吃腌菜”,因为这是她“不容易觉得累”的“秘诀”。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14.品析第⑦段中加点字“瞟”的表达效果。
15.第⑦段集中笔墨写了儿女们的表现,这样写的目的一是                ;二是               。?
16.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的原话,除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还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A(xī—xì。) 2.(1)戳 (2)涌 (3)造就 3.C(A.比喻;B.夸张;D.比喻。) 4.(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3)语言描写。虽不是自家的地,却种得十分坚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5.示例: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 6.属于外貌描写。 通过这一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十分干净、利索的人。 7.如“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一句属于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做事十分严谨、非常细致的人。 8.因为牧羊人要挑选出最大、品种最为优良的橡子,这样长出的橡树才会旺盛,才会更好地装点荒山野岭。 9.示例:我感觉牧羊人是真实的。不管在什么时期,像这样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人都会有的。现实生活中,像牧羊人一样乐于奉献、贡献社会的人也很多。 10.特点:①“挑山”一语双关,明指从事的劳动,暗指“负担”的沉重与人的顽强。②“女人”用词毫无修饰,与人物身份相吻合。③“山”也是比喻用法,强调的效果更突出。 作用:一是交代本文记叙的重点人和事;二是“挑山”与“女人”形成了强烈反差。 11.既表明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与前句呼应,也衬托出主人公的勤劳、坚毅。 12.不好,“一步一步”富有节奏感,写出主人公上山时的举步维艰,并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而“一步步”缺少沉重、缓慢、吃力的表达效果。 13.①生活窘迫;②吃苦耐劳;③态度达观。 14.细节(动作)描写,既写出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又写出孩子的懂事,让人怜惜。
15.一是通过正面描写,写出了孩子们的懂事。 二是通过侧面描写,间接写出主人公对儿女们成长的影响。说明主人公是一个有担当、有追求、有远见的人。揭示了只有好“付出”,才有好“回报”的道理。
16.①具有变换叙事角度,丰富故事内容的作用;②使故事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