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竖直上抛的物体抛出后经时间t回到原出发点.那么物体到达最大高度的一半处时速度的大小是( )
A.
B.gt
C.gt
D.gt
2.2015年8月21日,在第29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跳高决赛中,美国选手巴雷特夺得冠军.巴雷特的重心离地面高1.2 m,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96 m的高度.据此可估算出她起跳时的竖直速度大约为(取g=10 m/s2)( )
A. 2 m/s
B. 4 m/s
C. 6 m/s
D. 8 m/s
3.小文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甲和乙两个物体的运动,分别得到2条纸带.对每条纸带,均选择合适的点作为第一个计数点,再依次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并在各计数点处将其剪断,然后将这些剪断的纸条粘贴在相同的坐标纸上,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如图甲、乙所示.由图可判断( )
A. 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
B. 两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 打第三个计数点时,甲物体的速度比乙大
D. 打第一个计数点时,物体的速度有可能为零
4.一名质量为60 kg的运动员沿着一竖直滑杆向下滑行,他从滑杆顶端由静止开始先匀加速再匀减速下滑共12 m到达地面,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恰好为零.如果他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下滑的总时间为3 s,那么该运动员( )
A. 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
B. 加速与减速过程的时间之比为2:1
C. 加速过程中通过的位移大小为4 m
D. 加速与减速过程的位移大小之比为1∶4
5.某同学为估测一教学楼的总高度,在楼顶将一直径为2 cm的钢球由静止释放,测得通过安装在地面的光电门数字计时器的时间为0.001 s,由此可知教学楼的总高度约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
A. 10 m
B. 20 m
C. 30 m
D. 40 m
6.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以10 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到达40 m高度时,绳子突然断开,重物从断开到落地过程(g=10 m/s2)( )
A. 下落时间为5 s
B. 下落时间为6 s
C. 落地速度为10 m/s
D. 落地速度为30 m/s
7.一汽车在水平面上做匀变速直线刹车运动,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x=12t-3t2,则它在3 s内行驶的位移大小等于( )
A. 9 m
B. 12 m
C. 15 m
D. 24 m
8.某商场内的观光电梯,在一楼由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 s后改做匀速运动,持续2 s,上升10 m,最后做加速度为5 m/s2的匀减速运动,正好停在顶层,顶层最可能是几层( )
A. 5
B. 4
C. 3
D. 6
9.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当做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的位移x、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B.C.D.
10.甲、乙两物体从同一时刻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 两物体分别在1 s末和4 s末到达同一位置
C. 乙在前2 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 s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 0~6 s内,乙的位移比甲大
11.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比乙先着地
B. 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 甲、乙同时着地
D. 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12.一物体以初速度v0=20 m/s沿光滑斜面匀减速向上滑动,当上滑距离x0=30 m时,速度减为,物体恰滑到斜面顶部停下,则斜面长度为( )
A. 40 m
B. 50 m
C. 32 m
D. 60 m
13.物体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4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s为
( )
A.s=2 m
B.s=4 m
C.s=10 m
D.s>10 m
14.一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落地,则当它下落时,离地的高度为( )
A.
B.
C.
D.
15.一列火车匀减速进站,停靠一段时间后又匀加速(同方向)出站.在如图所示的四个v-t图象中,正确描述了火车运动情况的是( )
A.
B.
C.
D.
二、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
16.(多选)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减速滑动,若已知物体在第1秒内位移为8.0 m,在第3秒内位移为0.5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一定为3.75 m/s2
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为3.75 m/s2
C. 物体在第0.5秒末速度一定为8.0 m/s
D. 物体在第2.5秒末速度一定为0.5 m/s
17.(多选)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t=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方向向东;当t=2 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方向仍向东.当t为多少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 )
A. 3 s
B. 5 s
C. 7 s
D. 9 s
18.(多选)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t=0时,乙车在甲车前50 m处,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
B. 在第20 s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C. 在第30 s末,甲、乙两车相距50 m
D.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
19.(多选)在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时,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纸带上从左向右一次打的点的间距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第1点到第7点的时间是7T
B. 纸带的加速度方向向右
C. 如果纸带上连续相邻两段位移之差相等,即可判断该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 计算纸带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20.(多选)处于平直轨道上的甲、乙两物体相距s,同时同向开始运动,甲以初速度v、加速度a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乙在前甲在后,且甲能从乙旁边通过而不相撞.下述情况中能发生的是( )
A.a1=a2时,能相遇两次
B.a1>a2时,能相遇两次
C.a1<a2时,可能相遇两次
D.a1>a2时,只能相遇一次
三、实验题
2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记录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标为0~5的六个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
(1)由图可以读出1、3、5三个计数点跟“0”点的距离为d1、d2、d3,请将测量值填入表中.(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小车打计数点“2”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打计数点“4”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2.
2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图乙所示.
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法一 由g1=,g2=,…,g5=,取平均值=8.667 m/s2;
法二 由g1=,g2=,g3=,取平均值=8.6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1、x2、x3、x4、x5和x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一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选填“一”或“二”)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选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四、计算题
2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1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加速度突然反向,且大小变为a2,经过相同时间恰好回到出发点,速度大小为5 m/s,求:
(1)物体加速度改变时速度的大小vm;
(2)的值.
五、填空题
24.子弹以600 m/s的初速度击中一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经过0.05 s穿出木块,子弹的速度变为200 m/s,则子弹穿过木块时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方向________;若木块在此过程产生了200 m/s2的加速度,则木块获得速度大小为________.
六、简答题
25.有一质点做直线运动,其运动规律用如图甲所示的x-t图象表示,由图可知在开始2 s内质点做匀速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m/s.请在如图乙所示的v-t图象的坐标系中把该质点的运动规律表示出来.
甲
乙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竖直上抛运动上升和下降过程具有对称性,物体抛出后经时间t回到原出发点,故下降时间为t;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公式,有:h=g(t)2;h=gt;联立解得:t1=t;故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1=gt1=gt;故选B.
2.【答案】B
【解析】人跳起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即为起跳时的初速度,设为v0,而跳起的高度为h=1.96-1.2=0.76 m,
人起跳的过程看作竖直上抛运动,则0-v=-2gh
得v0=≈4 m/s,故B正确.
3.【答案】A
【解析】将纸条上端中心连起来,得到的直线是纸带的v-t图象,该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得乙物体的加速度比甲大,A正确;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增大,所以两物体均做加速直线运动,B错误;由图象知,相同的时间内,乙的位移大,所以打第三个计数点时,乙物体的速度比甲大,C错误;图象在纵轴上的截距不为零,所以打第一个计数点时,物体的速度不为零,D错误.
4.【答案】C
【解析】设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m,根据平均速度的推论知,x=t1+t2=t,则最大速度vm==m/s=8 m/s,A错误;加速下滑的时间t1=,减速下滑的时间t2=,因为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是减速时的2倍,则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B错误;因为加速下滑和减速下滑的时间之比为1∶2,根据=知,平均速度相等,则加速下滑的位移和减速下滑的位移之比为1∶2,可知加速过程中通过的位移为4 m,C正确,D错误.
5.【答案】B
【解析】设运动时间为t,由h=gt2可得,Δx=xt-xt-1即gt2-g(t-0.001)2=Δx,
代入数据×10t2-×10(t-0.001)2=0.02
解得:t≈2 s,h=×10×22=20 m.
6.【答案】D
【解析】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绳子断开时重物的速度v0=10 m/s,加速度a=-g=-10 m/s2,落地时重物体通过的位移x=-40 m.
设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v,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有:
v2-v=-2gx
代入数据得:v=30 m/s
根据速度时间关系v=v0+at得
重物运动时间:
t==s=4 s,A、B、C错误,D正确.
7.【答案】B
【解析】根据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x=12t-3t2可知汽车刹车时的初速度v0=12 m/s,加速度a=-6 m/s2
根据速度与时间关系v=v0+at可得:
汽车刹车用时t0==s=2 s
t=3 s>2 s,即第3秒已停止,3 s内位移等于2 s内位移,
x=12×2 m-3×22m=12 m.
8.【答案】D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为:
v==m/s=5 m/s,
则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
x3==m=2.5 m,
则上升的总高度为:
x=x1+x2+x3=(2.5+10+2.5) m=15 m,
每层楼的高度大约3 m,根据n=+1=6可知顶层可能是6层.
9.【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的位移大于甲,乙的速度大于甲,B正确.
10.【答案】B
【解析】由图线可知,甲静止,而乙先向正方向匀速运动,然后向负方向匀速运动,A、C错误;在1 s末和4 s末两物体的位置坐标相同,所以两物体分别在1 s末和4 s末到达同一位置,B正确;0-6 s内,甲、乙的位移均为零,D错误.
11.【答案】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只要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它们就一定同时落地.C正确.
12.【答案】C
【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则()2-v=2ax0,
设斜面长度为L,则:02-v=2aL
由以上两式联立可求出:L=32 m,故C正确.
13.【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物体在前2 s内位移是4 m,后2 s内位移是-6 m,所以在0~4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s为10 m,故选C.
14.【答案】C
15.【答案】B
【解析】 进站速度均匀减小,出站速度均匀增大,故A、D错.进站、出站火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故C错.
16.【答案】BC
【解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x=aT2可得:x3-x1=2aT2
a=m/s2=-3.75 m/s2,因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最终会停下来,且不可返回,假设它在第2 s到第3 s之间的某一时刻就已经停下来了,加速度大小就不再等于3.75 m/s2,A错误,B正确;第0.5 s末速度为第1 s内的中间时刻速度,根据v==m/s=8 m/s,C正确;如果在第3 s末前就已经停止运动,则物体在第2.5 s末速度不等于第3 s内的平均速度,D错误.
17.【答案】BC
【解析】取向东为正,a==m/s2=-2 m/s2.当末速度方向仍向东时,v3=2 m/s,t==s=5 s;当末速度方向向西时,v3=-2 m/s,t==s=7 s.故B、C正确.
18.【答案】CD
【解析】由图象可知: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图象一直在时间轴的上方,没有反向,A错误;在第20 s末,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甲==m/s2=1 m/s2,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乙===m/s2,不相等,B错误;在第30 s末,甲的位移为(20×10+×20×20) m=400 m,乙的位移为×30×20 m=300 m,甲乙两车相距(400-300-50) m=50 m,C正确;刚开始乙在甲的前面50 m处,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甲可以追上乙,然后甲在乙的前面,到30 s末,甲停止运动,甲在乙的前面50 m处,此时乙以2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所以再经过2.5 s乙追上甲,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故D正确.
19.【答案】CD
【解析】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所以从第1点到第7点的时间是6T,A错误;纸带上的点是从左向右打的,说明物体向左做加速运动,则加速度方向向左,B错误;匀变速直线运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个定值,可判断该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正确;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aT2,用逐差法得:s4-s1=3a1T2,s5-s2=3a2T2,s6-s3=3a3T2,a= (a1+a2+a3)得a=,D正确.
20.【答案】CD
【解析】由题,甲从乙的旁边通过,说明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若a1=a2,则以后甲的速度将都大于乙的速度,故只能相遇一次,故A错误;若a1>a2,甲经过乙的旁边以后,甲的速度增加更快,速度一直大于乙的速度,故甲将一直在乙的前面,只能相遇一次,B错误,D正确;若a1<a2,则此后某一时刻乙的速度一定会大于甲的速度.若甲追上乙时,两者速度恰好相等,则两者只能相遇一次;若第一次甲追上乙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甲乙还会相遇一次,能相遇两次,C正确.
21.【答案】(1)1.20 5.40 12.00 (2)0.21 0.33 0.6
【解析】(1)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点的距离分别是d1=1.20 cm,d2=5.40 cm,d3=12.00 cm.
(2)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 s,
v2=m/s=0.21 m/s,
v4=m/s=0.33 m/s
根据加速度公式,有:a==m/s2=0.6 m/s2.
22.【答案】x1、x6 x1、x2、x3、x4、x5、x6 二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解析】法一 =
=
=
所以,方法一中只有x1和x6起作用.
法二 ==
=
法二中x1、x2、x3、x4、x5、x6均起作用.因此,选择法二更合理,更易减小偶然误差.本题中误差的来源很多,例如,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
23.【答案】(1)2.5 m/s (2)
【解析】物体的运动共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二个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实际上第二个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过程:先向前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到0后,做反向的匀加速运动(如图所示).两过程的共同点是时间相等(设为t)、位移大小相等(设为x).
法一根据v2-v=2ax,在加速过程中有
v=2a1x,①
在减速过程中有v-v=2a2x,②
由①②得=③
又根据v=v0+at得vm=a1t④
v1=vm-a2t⑤
由④⑤得=⑥
联立③⑥解得vm=2.5 m/s.
将vm值代入⑥得=.
法二 两过程位移大小相等,根据平均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得t=t,解得vm=2.5 m/s,又由速度公式得
vm=a1t,-5 m/s=vm-a2t,故==.
24.【答案】8×103m/s2 与子弹运动的方向相反 10 m/s
【解析】设子弹原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v0=600 m/s,v=200 m/s,t=0.05 s
据v=v0+at得
a==m/s2
=-m/s2=-8×103m/s2
“-”表示a的方向与子弹运动的方向相反.
设木块获得速度为v′,根据v′=at得v′=(200×0.05) m/s=10 m/s.
25.【答案】4 v-t图象如图所示.
【解析】由图象可知,开始2 s内质点做匀速运动的速度v=4 m/s.先把x-t各段中质点的运动情况分析出来,然后对应地画出v-t图象.